鸿门宴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2-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一、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
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
二、高考考查角度
1、对兼类词在具体语境中词性的辨析。兼类词就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例如“而”字,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充当语气助词。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词、副词和连词。
2.对一个虚词某种词性不同用法的辨析。一个虚词,作为某种词性时具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例如,“其”作为副词使用就有多种语气:表揣度语气、表反诘语气、表婉商语气、表期望语气。
3、对学生掌握课本语言材料的考查。分析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试题组成的对比项或干扰项,基本出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考查的重点都是必修中的讲读课文和选修中的重点课文,。可见命题者旨在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重点篇目的掌握情况。
三、方法探究
习题一、
解释 “乃”字的含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小结:

【学以致用】
判断下列加横线“以”字的用法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习题二、
判断下列加横线词的用法。
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小结:

【学以致用】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1、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相如因持璧却立。
习题三
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
1、其李广将军之谓乎
2、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
3、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小结:

【学以致用】
解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⑤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习题四、
判断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
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小结:

【学以致用】
 (XX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学而臼参省乎己
b、戎尝与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习题五
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
1、皆以美于徐公。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小结:

【学以致用】
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
1、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实词   率领、带领1234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虚词   把
习题六
判断下列句式的特征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助词,表示判断。
2、臣诚恐见于欺王而负赵。
3、何陋之有
小结: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称之为标志确认法
【学以致用】
判断下列“也”字的用法
1、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习题七
解析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急急乎唯进修是求
解析:惟命是从  唯利是图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解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虚指代词“他”
小结:成语是阿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称之为成语联想法
 【学以致用】
(XX年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
d.吒吒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
【答案】b
【解析】a项分别解释为“从”、“比”:b项均解释为“尚且”:c 项分别解释为“ 因为”,“ 把……当作”;d项分别解释为“……的样子”、“于此、在此”。
【点悟】a项“然后变风发乎情”一句中“乎”的意义和用法,可以我们熟悉的成语“存乎一 心”“出乎意料”来推断.应该是介词。“从,于” 。d 项“置杯焉则胶”一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也可以从成语“心不在焉”来推断。
习题八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其”是否能删掉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1234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解析:
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第4句“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小结:
语气词只起到协助表达语气的作用,删掉后并不影响句意,因此对于比较复杂的文言虚词,应首先通过观察删除语气词,称之为删除观察法。“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六、学法建议
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
1、 积累归纳,比较异同
【巩固练习】
1.文言虚词练习
1.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    )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涟漪。 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⑧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
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
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
解析:b 连词,并列|副词,将要|副词,将近|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让步
2.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秦军解,因大破之 ②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④公等碌碌,所谓因人事者也⑤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 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⑦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⑧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⑨因此怒,遣人追杀之 ⑩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a.②与④相同,③与⑦不同
b.⑥与⑦不同,⑨与⑩相同
c.①与⑤相同,②与③相同
d.④与⑧不同,②与③不同
解析:c ①⑤于是;②③根据;④⑥⑧依靠,凭借;⑦沿袭;⑨因为;⑩趁着
3.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余知而无罪也 ③提刀而立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a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相同
b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相同
d 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不同
解析:b ①连词,表修饰 ②代词,你 ③连词,表修饰 ④连词,表假设
5.对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且焉置土石? ④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⑦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⑧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a.①⑧|②③|④⑦|⑤⑥
b.①⑧|②④|⑤⑥|③⑦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⑧|②⑤|④⑦|③⑥
解析:a 助词,用于句末不译|代词|句中助词,形容词尾|兼词,于之
6. 对下列各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 唇亡则齿寒 ⑶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⑷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1234
⑸ 非死,则徒尔 ⑹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 ⑺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乎 ⑻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⑼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⑽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⑾ 项羽则受璧,置之座上 ⑿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⒀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⒁ 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a.⑴与⑵不同,⑶与⑸不同
b.⑹与⑺不同,⑵与⑼不同
c.⑷与⒁相同,⑿与⒀不同
d.⑻与⑽相同,⑾与⒁相同
解析:c ⑴就是;⑵⑼⑽那么;⑶连词,就;⑷⒁假若;⑸⑹⑺⑻⑾⑿就;⒀却
7.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⑴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⑵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⑶得全首领以没 ⑷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⑸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 ⑹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⑺(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⑻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⑼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⑽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⑾敛赏财以送其行
a.⑴与⑵相同,⑻与⑼相同
b.⑶与⑷相同,⑽与⑾不同
c.⑸与⑹不同,⑺与⑽相同
d.⑴与⑾不同,⑹与⑺不同
解析:a ⑴⑵⑾来;⑶相当于“而”;⑷拿;⑸在;⑹⑻因,由于;⑺率领;⑼因为;⑽和,跟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5036.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