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涉江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会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情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抒情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楚辞》的句式特点。

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难读难懂的字词句。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1 学生默读全诗,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 订正读音。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3 学生轻声读全诗,读准字音。

(二)二读。

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读顺全诗,理清结构。

1 结全诗划分部分。

全诗是按行程次序记叙的,分5部分,分别是:前(第1段);途中(第2、3段);入溆浦(第4段);山中独处(第5段);尾声(第6段)。

2 请五位学生分读5个部分,其余学生在以上学生读错的地方作上记号。

3 讨论。学生集体纠正读错的地方。

4 学生齐读全诗,做到顺畅、准确。

(三)三读。

要求:了解“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

1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思考:①“兮”字在诗中的位置有哪几种?“兮”字的位置不同在句中作用有何不同?②“兮”在整句中起什么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中“兮”的位置有三种。第一种在句中,如,“被明月兮珮宝璐”,这个“兮”起情感的缓冲作用,不可读断,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第二种在上一句话的末尾。如,“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中的“兮”表语意未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读时声音可适当延长。第三种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例子很多,这些“兮”可以根据整句意思来调整它的读法,有的表悲,有的表恨。

②《》中的每一句都用了“兮”字,这就是使诗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露。例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译成现代文是:可叹楚国无人理解我啊!一个“兮”字就把那种在现实生活中无人理解的悲凉、悲苦、悲痛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果去掉这个“兮”字,肯定是逊色许多的。“兮”古读“啊”或者“乎”,是屈原继承了楚地民间文化传统受民歌影响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诗体——“楚辞”。

3 教师范读第1段。

4 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体会“兮”的妙处。

(四)四读。

要求:掌握划分诗歌节奏的方法。注意朗读时声音有长短之别,语言有缓急之分。

1 学生个别读第2段:途中。其余学生拿出铅笔,根据该学生的读法出节奏。

2 教师纠正。

①七字句式:二,二,二,一。但是,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不能死板地按句式去读。

如:乘鄂渚而反顾兮。

应该这样划分:乘│鄂渚│而│反顾兮

②其余的六字句,四字句,九字句同七字句的道理一样。

3 以第1段为例,学生划分节奏。

4 学生个别读第1段诗。

5 教师纠正。

三、布置作业 :翻译全诗。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导入  新课。

(一)检查作业 。

1 补充解释:

前世而皆然兮:“与”通作“举”,整个的意思。

重昏:指处于层层黑暗之中。一说,重,一再,即一再隐于黑暗环境之中。

③迷不知吾所:往。

④巢堂兮:楚地方言,指庭院。一说指古代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坛。

⑤溷浊:形同混浊。

⑥忠不用兮:被。

2 请一位学生将翻译的诗读一遍,其余学生将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教师进行指导。

(二)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读顺了全诗,理清了诗的结构,讲了“兮”字的特点、作用,读法以及节奏的划分。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朗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 教师范读第4段,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几次?为什么要这样变?在变的地方作上记号。

②哪些词读重音?为什么?

③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本段朗读调子变了一次。变的根据是诗的内容。“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读时调子比较低沉,因为作者远离故都,又被眼前的恶劣环境所惊慑,感到迷惘。而后面6句则是叙述山中的恶劣环境,我们可以想象,此时作者的心情比前面稍微平静了一点,正用观察的眼光审视着周围的环境,读时调子要变得平一点。

②读重音的词有:第1层次,“儃佪”、“迷不知”、“如”。因为“儃佪”这个词儿很好地刻画出诗人犹豫、彷徨、孤苦的形象。而“迷不知”、“如”则是传递作者内心痛苦的词儿,所以要重读。

2第2层次读重音的词有:杳、冥冥、猿狖、蔽日、幽晦、多雨、无垠、承宇。因为这些词都是写山中恶劣环境的关键词,读重音一是强调山中环境恶劣,二是衬托出诗人异常悲怆的心境。

③这段中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作者笔下的环境阴暗、潮湿、荒凉,实际上是作者内心门的真实写照。作者被贬,流放到山野之地,又孤身一人,用这种心境去看。在他的眼中,当然一切景物都是没有生气的、灰暗的。

3 根据上面的分析,学生填写朗读分析表。

4 学生讨论朗读分析表填写的内容。

明确:

第1段:可分4层,朗读调子应变三次。第1段叙述自己爱好奇服,以奇服象征自己的志行高洁。朗读调子应是高亢激昂。第2层,调子变得坚实,揭示理想不被混浊的社会所容时自己所持的态度。第二次变是在读第3层的时候,这一 层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既表示理想之远大,又表示追求理想之决心,并预示自己的理想能与天地共存与日月齐光。这一层作者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情感很强烈,朗读时声调要逐渐加强。最后一层,朗读调子第三次变,由强烈变为低且略带颤音,这里是点明流放的原因。

这一段重读的音是:第1层,好、奇服、老、不衰——突出对奇服的追求。

第2层:莫余知、高驰、不顾——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强调了自己的态度。

第3层:天地、比寿、齐光——表对信念的坚定。

第4层:哀(颤音)南夷之莫吾知兮——表流放的原因。

第2、3段:这两段分3层,调子变两次。第1层,描绘诗人在途中独立寒风、中途望故国的形象。调子悲凉。第2层,调子悲中带愤。叙述自己被迫离开故土的沉痛和难以割舍的心情。特别是“步余马”到“方林”,“船容与”,“凝滞”这4句一定要读出无可奈何的情调。第3层再变,调子坚定,表示诗人与世俗不妥协的精神。

重音:苟、端直、虽、僻远、何伤——表示不妥协精神。

第5段:此段分3层,朗读调子变两次。第1层,写自己余生的处境,并表明自己的决心。读时客观、冷静,调子平而稳。第2层一变,叙述历史上的人物的悲惨遭遇,从而类比自己。读时要充满对历史人物的同情,调子稍带对整个黑暗社会的嘲弄、愤恨。第3层再变,调子坚定。表自己虽遭迫害,可仍不改初衷的精神。

重音:第1层,不能、固将——表明自己的决心,分析自己的结局。

第2层,用、以、皆然、何怨——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及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第3层,董道、不豫、重昏、终身——表明自己的决心,虽死不悔。

第6段:此段分2层,朗读调子变一次。第1层,开头到“时不当兮”,作者用一系列的比喻,如用鸾鸟凤皇,香花、香气来比喻贤良之辈;用燕雀乌鹊、腥臊来比喻奸佞小人和楚国统治者。作者借此来指责楚国统治者倒行逆施。朗读时调子应高昂一点,愤恨中略带忧伤。第2层,调子变得忧郁伤感,读出作者不被人理解、无路可走的悲叹情调。

重音:乱、远、坛、死、御、薄、易位、不当——指责楚国统治集团倒行逆施。

侘傺、忽、行——失落、忧伤。

5 学生自由读,读出情感。

(二)二读。

要求:总结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

学生默读全诗,找出描写诗人外形的诗句。

明确:

①第1段中的: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

第2段中的:反顾,欸秋冬之绪风。

第4段中的:入溆浦余儃佪兮。

②从这些描写中,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格?

明确:

诗人品格高尚,追求理想、热爱祖国,在逆境中不甘屈服。

(三)三读。

要求:在读中体会积极浪漫主义特色。

1 学生默读第1段、第6段(尾声)。思考下面问题。

①《》中的积极浪漫主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如何去朗读?

2 学生讨论。

明确:

①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手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②积极浪漫主义:能用以上手法突破现状,预示事物发展的方向。

③《》中的积极浪漫主义表现在:

A 丰富的想象。如:驾起青虬,与舜帝漫游瑶圃;登上仙山,食精美的食品。这些都表现出诗人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质。诗人并能预示自己的理想和人格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朗读时要情感强烈,神采飞扬,声调逐渐增高,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B 比喻手法的运用。屈原的比喻是继承了《诗经》中“比”的手法,但又发展了,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如《》中的最后一段,以鸾鸟凤皇,香草香花比喻贤良之辈,以“鸾鸟凤皇,日以远兮”,来象征贤良之辈遭贬,等等,它是屈原诗中积极浪漫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时应在讽刺、嘲弄中略带忧伤。

3 学生酝酿情感,进入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朗读全诗。

三、小结。

《》诗就学到这里。课后,大家要反复吟诵,这不仅在思想上能够得益,而且在艺术上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四、完成课后练习。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713.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