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棋牌2299】威尼斯2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威尼斯

教学目的

1 学习了解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文化艺术之城”的绮丽风光、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感受水乡泽国威尼斯城的自然美、艺术美和意大利人的气质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并增长有关欧洲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知识。

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写作特色;学习本文以作者漫游的行踪路线为经,以景物、古迹为纬,按照空间方位的顺序,有详有略,从一点向四周的“放射式”写法;学习本文朴素、清新、自然、简洁、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特点以及新鲜、贴切、形象的比喻和词语移用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 通过具有启发性的导读题的设计,积极引导与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反复品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与认识,并通过讨论和教师抓住关键字、词、句段,不失时机地点拨、指导,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予以补充或深化,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了解。

2 根据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题,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段,指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分析、理解课文,并认真练习培养能力。

教学时数 三教时

教学步骤 与方法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 扼要介绍作者的写作意图与解题。

2 默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与脉络,编写段落提纲,初步感受朱自清这篇游记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  新课。(1)散文的特点是什么?(提示:散文题材广泛,取材自由,不论写人记事,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如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散文的表达方式很灵活或记叙,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说明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茅盾的《风景谈》。散文写人不需要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只需抓住对人和事的深切感受展开联想去写,如吴伯箫的《猎户》。但这一切又都必须紧紧围绕着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来写,方能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我们学习《威尼斯》这篇散文,看它是如何具备这些特点,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的。(2)我们已经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有哪几篇?(提示:《春》、1925年10月写的回忆散文《背影》、1927年7月写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1924年2月写的写景散文《绿》。这里还介绍他的散文名篇《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同学们可在课外阅读。)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游记散文《威尼斯》。(3)游记的写法一般有几种?(提示:游记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时间顺序,以游踪为线索,游到哪里写到哪里,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另一种是以空间方位为线索,以某一地、一物为观察点,描绘各种事物,构成清晰画面。前者写法较为普遍,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到散文家大多如此,而后者采用较少,《威尼斯》这篇游记则采用这种写法。学习时,请同学们注意。)

2 作者与写作意图简介。(1)作者简介。(复习性的提示: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东海人。)(2)写作意图简介。(简介内容要点:1931年8月朱自清离开清华大学经苏联前往英国伦敦留学,学习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于1932年7月从意大利威尼斯乘船回国。回国后写了一本《欧游杂记》,专记他在欧洲大陆上的见闻,并于1934年出版。今天我们学习的《威尼斯》一文就是其中的第一篇。朱自清在《欧游杂记·自序》中说,他曾在中学教过书,写这些游记散文的目的是“给中学生看。在中学教过五年书,这便算是小小的礼物吧。”又说:“记叙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这篇凝聚着朱自清先生——一位才华横溢的散文作家和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心血的文章,很适合我们中学生阅读,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不论是在语言文字上,还是在写作技巧上,都会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3 解题。(内容要点:(1)参看课文注释①;(2)补充:威尼斯是一座风光旖旎且具有悠久文化艺术传统的古城。它由118个岛屿组成。这么多个岛屿靠378座桥梁连接起来,故有“水上城市”之称,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3)参看所附资料(水城威尼斯》。

4 自读课文,(或先听一遍课文范读录音磁带,或由老师先范读一遍再由学生自读)并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作业 。

(1)利用工具书,掌握并理解关键字、词的读音与含义。〔提出下列字、词供参考:第一自然段中(1)别致——新奇精美、独具一格;(2)转弯mò角;注意与抹mǒ黑、抹mā布读音的区别。第二自然段中(3)沙dī,注意与提tí的读音区别;(4)团花锦cù锦——即“花团锦簇”。原指华丽高贵的服饰,也用来形容五彩缤纷、繁盛艳丽的景象。簇:丛聚,聚集成的团或堆;锦:有纹彩的丝织品。(5)绿lǜ波;注意不要读成lù或nù。(6)酽yàn汁液浓;味厚。第三自然段中(7)明媚——景物鲜明可爱;(8)华妙——华丽美妙。第四自然段中(8)qiàn——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的东西上面的凹处;(9)肃穆——严肃安静;(10)zhuāng严——庄重而严肃;(11)空阔——空旷;地方广阔;(12)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13)伟丽——高大美丽;(14)森严——整齐严肃,不可侵犯的样子;(15)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16)hé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注意与“曲高和hè寡”、huó面粉”、“和huò稀泥”、“打麻将和hú了牌”中的读音的区别。第五自然段中(17)疏阔——距离远,空隙大,不周密;(18)zhuó色;注意与“这一着zhāo利害”、“zháo急”、“为着zhe人民的利益”中的读音的区别;(19)玲珑líng lóng;(20)惝恍tǎng huǎng(读时“惝”变读táng)迷离——迷迷糊糊,不明了,不清楚;(21)脍炙kuài zhì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炙:烤熟的肉;第六自然段中(22)斩截——形容说话果断,干净利索,清脆爽朗;(23)朦胧méng lóng——不清楚、模糊。第七自然段中(24)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25)琢磨——加工使精美。第八自然段中(26)新奇——新鲜特别;(27)路数——原指路子,文中指事情的底细;(28)简截(或简捷)——直截了当;(29)chén毅——沉着、坚强;(30)jī角。第九自然段中(31)典丽——典雅而美丽;优美不粗俗。(32)风华——一般指风韵才华,文中指风韵华美。〕

(2)指导学生编写文章的段落提纲。(提示:本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威尼斯是一座水道纵横、舟船穿梭、桥梁横亘的“水上之城”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写由118个岛屿组成的威尼斯似团花簇锦在绿波中荡漾,是一座“海中之城”特点。该部分描述了威尼斯美好的自然风光。第二部分为第三至第九自然段,突出描写了威尼斯悠久卓绝的文化艺术,是一座具有“华妙庄严”特色的“文化艺术之城”。为了突出这一中心,作者选取了荟萃威尼斯文化艺术的圣马克方场作为描述中心,按照空间方位的顺序,依次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第一层为第四、第五自然段,写威尼斯的建筑艺术;第二层为第六自然段,写威尼斯的音乐艺术——运河的夜曲;第三层为第七、第八、第九自然段、写威尼斯的绘画雕刻艺术以及工艺美术品。第三自然段又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将内容由第一部分过渡到第二部分,并概略的介绍了圣马克方场上建筑物的方位轮廓。)

学生编写提纲时,教师作巡徊辅导。提纲写好后,教师抽样检查,并组织学生对有歧义的分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进行指导与订正。

(3)结合课文内容填写威尼斯主要景物方位的示意图,并写出作者漫游的行踪路线。

要求:①阅读课文,根据图中标出的数号将相应的景物名称填入空白处。②漫游的行踪,要按先后次序排列。

方法:①可用幻灯或投影打出这张示意图供学生练习用;②也可用黑板或纸事先画好带上课堂;③事先刻印好发给学生人手一份最好。

(提示:1 ①大运河 ②亚行利亚海 ③圣马克方场的钟楼 ④方场东边的圣马克堂 ⑤圣马克堂右侧新衙门 ⑥圣马克堂左侧衙门 ⑦方场东面向南直伸运河的公爷府 ⑧方场西北边的圣罗珂堂 ⑨方场西北边的佛拉利堂 ⑩方场沿河向东去的一处公园 说明:此题作业 老师可作一些补充的交待或提示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来完成,以让学生弄清这些景物的方位目的。)

(提示2:作者行踪路线,按先后顺序排列:出了火车站。圣马克方场→钟楼→圣马克堂→新衙门→老衙门→公爷府(太息桥)→圣罗珂教堂和佛拉利教堂→公园内参观国际艺术展览。)

5 布置作业 。

(1)课文九个自然段各写什么?是怎样写的?

(2)朗读课文,①了解作者是怎样从平视的角度和俯瞰的角度抓住水城的特点来描写威尼斯的;②根据“思考和练习”的第一题了解作者是怎样以方场为中心来安排组织材料的,选了哪些描写点,并怎样通过这些描写点来逐层表现威尼斯这座“文化艺术之城”的特点;③品味本文朴素、清新、自然而洗炼的语言特点。

第二教学

教学要点

根据“思考和练习”题与第一、二自然段的导读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重点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品赏文章的艺术特色,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1 检查、交流(口头的)布置的作业 完成情况,并作指导、订正、总结、归纳(在与学生一起讨论的基础上进行。)

(提示:(1)题:九个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分别是:第一段写威尼斯的近景“水上城市”;第二段写威尼斯的远景“海中之城”;第三段写圣马克方场;第四段写圣马克堂的建筑艺术;第五段写公爷府的建筑艺术;第六段写运河的夜曲;第七段写圣罗珂教堂和佛拉利教堂的绘画艺术;第八段写公园里的国际艺术展览会;第九段写威尼斯的工艺品。至于这些内容具体是怎样写的,下面我们再与同学们一起进一步学习讨论,作具体深入的分析。)

(提示:(2)题①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平视的角度来写,是站在地面上看到的河网纵横的威尼斯:大运河是大街,它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形状,而418条小河道是418条小胡同,纵横角错,转弯抹角。运用这样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把威尼斯的似陆地而实乃水城的突出特点写了出来。还有那像公共汽车的轮船、“刚朵拉”小船及378座桥,上哪儿去都很方便。对这一切作者用“别致地方”来概括,真是再确切不过的了。第二自然段作者从俯视的角度来写,是站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俯瞰威尼斯:近处景致是那“团花簇锦”似的东西——118个弹丸小岛——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景致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而此时的目光又是那么“温和”,天空又是那么“干净”,海水又是“那么绿,那么酽”,真是鲜明可爱极了。作者用“明媚”一词来突出表现这一切,也是再确切不过的了。②作者在表现威尼斯文化艺术方面的特色时,是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呈辐射式来安排材料的,构思巧妙,结构谨严。围绕这个中心,作者选择了圣马克堂、公爷府、运河夜曲、圣罗珂教堂、佛拉利教堂、公园等几个描写点。从内容上看,作者通过这些描写点逐层将威尼斯在建筑、音乐、绘画、工艺美术品等方面的代表作表现出来,以突出体现威尼斯在文化艺术上的“华妙庄严”的特色。从结构上看,作者以空间方位为线索,按照空间转移的顺序,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把这些描写点有机的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写的好处不仅结构紧凑,中心突出,简洁凝炼,而且使圣马克方场周围的文化艺术成为整个威尼斯文化艺术的缩影,能够以点代面,具有典型性。③待下面深入具体分析课文内容与研讨导读题时再谈。)

2 根据下面的导读题深入研读课文。(方法:以学生自练研讨为主,在这个基础上,老师作关键性的点拔、提示、归纳、总结。)

(1)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段文字一开始就点明“威尼斯是一个别致地方”,这“别致”的特点有哪些?具体是怎样写的?

(教师提示、总结: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写这“别致”的特点。第一,从一个刚到威尼斯的游客一出火车站的新鲜感受方面来写;第二,从总的方面概括介绍威尼斯城的河网密布、水道纵横、舟船方便和水上交通发达方面来写;第三,从人们愿意乘船而不愿意过桥走转弯抹角的陆路来方面来写。)

②该段写“水上之城”“别致”的特点,作者是从什么样的观察角度来开始写的?

(教师提示、总结:作者是从平视的观察角度,即从一个刚到威尼斯的游客观察这座“水上之城”的突出印象写起的。)

③该段文字共有8句,请划分它的层次。第③至⑧句描写了这座“水城”的特点,其中哪些句属正面描写,哪些句属侧面描写?

(教师提示、总结:层次划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正面描写的句子是③④⑤句;侧面描写的句子是⑥⑦⑧句。)

④该段文字共有8句构成一个句群,试对这个句群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

(教师提示、总结:

⑤指出下面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

(教师提示、总结:把穿过威尼斯的大运河比喻为“像反写的S”属明喻;“大运河”比喻为“是大街”属暗喻;“轮船”比喻为“像公共汽车”属明喻;”“大街”借来比喻为“大运河”,属借喻。这一系列的贴切、新鲜、形象的比喻,把威尼斯之座“水网之城”的“别致”特色生动而充分地显示出来。)

⑥本文语言有现代口语的特色,朴素、自然、亲切。试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说法与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a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

b威尼斯还有许多桥,共三百七十八座。

(教师提示、总结;一方面从上下文句的承按连贯与针对性的情况来看,a句比b句连接更紧密,针对性更强。因为上文写的内容都是运河、小河、小火轮、“刚朵拉”小船等,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威尼斯只有船,出门定要乘船,简直无桥或路可走了,所以用“并非没有桥”在意思上一转折,紧接上文的意思来写,针对性很强。二方面a句中的“有的是”比b句中的“许多”一词更加口语化,显得更朴素、自然、亲切而富有情趣。)

(2)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威尼斯是“海中的城”,这是它的又一个特点。简要说明它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

(教师提示:参看该段第一句文字的内容。)

②该段写“海中之城”的“明媚”特点,作者是从什么样的观察角度来写的?

(教师提示、总结:作者是从俯视的角度,即站在圣马克广场钟楼上来观察或鸟瞰这座“海上之城”的。)

③该段第一句在全段中处于什么地位?下文所描绘的“海中之城”景象,跟这一句有什么关联?

(教师提示、总结:第一句在全段中处于总摄的地位。下文所描绘的都是这“海中”景象,处处都为突出体现这“海中的城”的“明媚”特色来写。

④“一切都像透明”具体表现了威尼斯水城什么样的景物特征?

(教师提示、总结:“透明”一词将“天水相接,一片茫茫”、“天空干干净净”和在“温和的日光”照射下的威尼斯城的景物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下边的三句话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a 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教师提示、总结: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组成威尼斯的各个岛比喻为聚成的花团,远远看去真是五彩缤纷、繁盛艳丽极了;同时,还把“东一块西一块”并不动的诸岛,写成“在绿波里荡漾着”化静为动,诸岛如同飘浮在水中的小船一样,随着绿波荡漾,远远看去真是秀丽迷人。)

b 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教师提示、总结:该句是写欧洲北部与威尼斯在气侯上的差异,在威尼斯的初夏景色中只保留着差些许的春光,这已是“春天的背影了”。“背影”一词原指人的形象,这里用来比拟春天,来说明春天开始过去,采用的是似人修辞手法。这威尼斯的初夏,春天的景色好像一个刚刚离去的人,只能看到她的“背影”了,并用“清清楚楚”来修饰,说明“春”刚离去不远。这样写使景色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因为在这拟人的描写中能将人们对春光的依依眷恋之情生动、形象、亲切而细致地表达出来。)

c 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教师提示、总结:海水那么绿,“绿”到什么程度,用海水的“酽”来形容,让人们从海水的色、香、味的浓厚去感受海水的“绿”到什么程度。这种从视觉转换为味觉的修辞手法叫通感(移觉或移用)。这样运用不同的感觉来描写、形容客观事物,不仅能令人感受得更具体、形象,而且这“绿”能让人迷得“带你到梦中去”。这是多么美好的境地,这“绿”有着多么大的魅力”。)

⑥该段中作者通过哪些句子来借景抒情,即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溶注在景物的描绘之中,鲜明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提示、总结:该段文字的末尾三句十分突出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是把强烈的思想感情溶注在景物的描绘之中。现具体分析如下。作者来到水乡泽国的威尼斯产生的第一个似曾相识的感受是“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反映了由这异国他乡的“水中之城”所引起的作者的强烈的思乡之情。第二个感受是,当作者站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俯瞰威尼斯初夏景色中所保留的十分美好的春色,但这春天的气息与美好的风光,可惜已是“背影”,毕竟在悄悄的离去。作者对这渐去的春光的依依不舍之情充溢在这字里行间。第三个感受写“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这极绿、极酽的海水会使我陶醉,这浓绿的海水含情脉脉将我带入美好的梦境,令人心旷神怡。移情入景,使作者主观的情与外界客观的景融为一体。这些表现作者个人感受的句子,能让读者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使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沟通起来,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段文字在第一、二自然段描写水城威尼斯“明媚”风光的基础上,进一步写什么?具体是怎样写的?这段文字在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提示、总结:该段文字是在写了“海中的城”威尼斯的自然美后,即以圣马克方场为基点,概略勾勒出“华妙庄严”的主要艺术建筑物在圣马克方场上的位置轮廓。具体来说,“这个方场南面临着一条运河”,“场中偏东面便是可以远望的钟楼”,“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边是‘老衙门’”,“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一切由于首先选定了基点,再审慎地选用准确的方位名词和动词来表达,使各景物间的关系显得一清二楚,一个清晰的全景图展现在人们眼前。该段在文中是过渡段将文章由第一部分引渡到第二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先用“威尼斯不单是明媚”来总结上文,再勾勒出圣马克方场上“华妙庄严”的建筑物的方位轮廓,为下文的渐次宕开分头描述主要建筑物作了准备。)

②这段文字中说“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句中的两个“这儿”指的具体对象是什么?一样吗?

(教师指明:是一样的,都指圣马克方场。)

(4)课文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并渐次宕开至结尾主要写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教师提示、总结:主要抓住威尼斯的“文化艺术城市”的特色,突出写它的“华妙庄严”威尼斯的文化艺术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古老使它具备了“庄严”的特色,这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及在发展中不断地精益求精又使它具备了“华妙”的特色。对此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述:第一方面是写它的建筑艺术。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描述圣马克方场东部两个各具特色的建筑物——圣克堂和公爷府。第一方面是写它的音乐艺术。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描述圣马克方场南面的运河夜曲。第三方面是写它的绘画艺术,课文的第七、八、九自然段描述圣马克方场西北圣罗珂教堂和佛拉利教堂里的绘画以及方场东边公园里的国际艺术展览会和威尼斯工艺品。)

3布置作业 。

(1)朗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感受并品味其艺术特色。

(2)完成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一、二。

(3)将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三、四、五的有关例句找出来,复习已分析过的例句,并预习、试析尚未分析的例句。

(4)重点复习课文的第一部分(即第一、二自然段)抓住该部分的文眼“明媚”这个“水上之城”、“海中之城”的特色来复习。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根据“思考和练习”题及有关段落的导读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重点理解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品赏文章的艺术特色,领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归纳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用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 检查布置的作业 ,并从复习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第一、二自然段)及已分析过的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导入  新课。

2 根据下面的导读题深入研读课文。(方法:以学生自练、研讨为主,老师在关键处作点拔、提示、归纳和总结。)

(1)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属什么修辞手法”?(总结是比喻中的暗喻和拟人两种手法。)

②“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句中的“这”指代什么?“漂亮劲儿”指的又是什么?

(教师提示、总结:“这”指代“庄严华妙的圣马克堂建筑”;“漂亮劲儿”指这种庄严华妙的艺术瑰宝使威尼斯人由衷的感到自豪。)

③仔细体会“漂亮”、“肃穆”、“伟丽”、“森严”、“空阔”、“和谐”等形容词和“嵌”、“铺”、“偏”、“衬”“填”等动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运用贴切的理由。

④该段文字描写与议论的手法并用,使客观的景物描写与作者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试找出有关议论的句子。

(教师提示、总结:议论的句子是第三、五、七、十一句)

⑤该段文字共十三句,试划分它的层次。

(教师提示、总结: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3)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⑥该段文字在写法上对圣马克堂建筑艺术的特点是怎样进行描述的?

(教师提示、总结:第一在描述的顺序上,先写圣马克堂的上下、内外,集中写教堂主体建筑的外观;再写教堂的左右及周围建筑物的特点,二者相互映衬。第二在写教堂周围的建筑群时,既写了教堂主体建筑和其他建筑不相称的特点,又写了教堂建筑群和谐统一。第三在运用正面的描写手法之外,作用还用意大利画家多取材圣马克堂及方场的建筑的事例,从侧面来描写建筑的艺术价值。)

⑦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说的是为圣马克堂的建筑美而自豪,试说说这美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提示、总结、教堂与周围建筑物的美是既有参差错落的美又有和谐统一的美。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主宾配置得当。圣马克堂居中是“方场的主人”,可见其地位的突出与重要左右两边是新、老衙门形成了“众宾拱主”之势,且其“式样各别,并不对称”,这样就在左右对称整齐之中又显出了变化。特别是偏东南处的高322英尺的钟楼,不仅高度远远超过周围其他建筑物,而其位置又“正好填了方场上的一个空子”。这在整个方场的格局上起着平衡协调的作用,很气势,“好像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第二是形体错综变化。圣马克教堂的形体先是以直线为主的拜占廷式,后又加上戈昔式的尖拱门等,再后又装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阑干。各建筑物之间的构成关系是错综变化的,三层的新、老衙门的许多拱门,“恰与教堂的门面与圆顶相称”。第三是色彩浓淡相衬。圣马克教堂金碧辉煌,“教堂里的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地”,圣灵像是“蓝色或红色”的,地又是用“颜色花样”不同的大理石铺的。而两旁的新、老衙门又都是用白石造成,这就越发衬托了教堂的艳丽。真是色彩缤纷,浓淡相衬。)

⑧“这广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这句话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示:参看“思考和练习”题四的说明文字。并补充:贝多芬在创造《英雄交响曲》时,曾从巴黎的建筑群得到启示,说:“建筑艺术就像音乐一般,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则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这里将视觉与听觉沟通起来。“节奏”本是讲音乐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缓急、间歇等有规律的变化,这里移用来说明建筑艺术的特征如同音乐里的节奏那么和谐。)

⑨根据“思考和练习”题五,体会“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和“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这些口语化句子的特色与表达效果。

(2)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在描述公爷府的建筑艺术时,为什么会产生“真像在画中”的美的感受?

(教师提示、总结:首先这座三层结构各异的建筑是很美的,因为它的结构精巧,颜色艳雅,“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其次是这座很美的建筑又南临运河,从运河中看,这姿态就更美,因为“好像在水里”。这时人在水上看此景,会“有惝恍迷离”之感,产生如入画图中的美感。)

(3)阅读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威尼斯的夜曲是举世闻名的,该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运河上听夜曲的情景的?

(教师提示、总结:通过对夜曲演唱的描述,既反映了威尼斯人的习俗(如运河的船上演唱;唱毕,翻过帽子讨赏),又表现了意大利民族语音的纯粹、清朗,音乐节奏繁密和声情的热烈。写运河上听夜曲的情景:先介绍夜曲的性质,接着描写唱夜曲的船、唱夜曲的形式、夜曲的曲词、节奏,最后写唱完后艺人收钱的情景。)

②写夜曲的美,作者为什么先写意大利的语音最纯粹、最清朗,并强调“女人的尤其如此”?这样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教师提示、总结:这样写为的是突出发音清脆的意大利歌女,用这这种最纯粹、最清朗的语音来唱著名的威尼斯夜曲,可谓美上加美,美不胜收了。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

③“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这句话实际上写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教师提示、总结:这实际上写的是威尼斯夜歌的美。运用了移觉的修辞手法来写威尼斯夜曲听来不仅有“颤着”的美,而且还像品味醇厚的酒或茶那样,让人感到歌声的浑厚、甜润和有韵味。又像欣赏玫瑰的红色那样,让人听了入迷。这样写能很好地调动人们的听觉、味觉和视觉去感受威尼斯夜曲美的韵味。如果仅从听觉方面写,远远收不到这种效果。

④下面两个句中的“像”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其中哪一个是比喻修辞手法?

a 船在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

b 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

(教师提示、总结:a句中“像”是副词,“仿佛”、“好像”的意思,表示比喻;b句中的“像”是动词,表示两个事物间有较多的共同点,表示类比。)

(4) 阅读课文第七、八、九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三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提示、总结:主要写两个教堂里的绘画艺术和公园里的国际艺术展览会及威尼斯的工艺品。)

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评价从两个教堂所藏的丰富画中选取出来的代表作的?

(教师提示、总结:用的评价词语有“力量雄厚”、“灵巧”“宏壮”、“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等。)

③“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着什么作用?

(教师提示、总结:运用的是移用和比喻修辞手法。“气韵的含义是抽象的,而“流动”的气体“风”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流动”的液体“水”是我们可以看得见的。通过这样的移用和比喻修辞手法,这画抽象的意境和韵味就变得十分具体、生动而传神,让人容易理解,而且给人强烈的印象,语言也显得新鲜别致。)

④写展览会的“建筑也是新式”是说它“简截不啰嗦,痛快之至。”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教师提示、总结:采用的是“移用”修辞手法。“简截”、“不啰嗦、“痛快”原是就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精炼、简洁、直率、爽快来说的,这里移用来形容建筑物的造型简单、明快、不事装饰。其作用可参看上一题的。)

⑤文中对不多的“苏俄”艺术品为什么要具体写?

(教师提示、总结:为的是衬托出意大利艺术的繁多、新奇、鲜艳。)

3 思考下列问题归纳、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本文的题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观全文,形散而神不散。作者自始至终怀着赞赏的激情来描述威尼斯的美,从而歌颂了勤劳、智慧的威尼斯(意大利)人民无比热烈的创造力和挚着爱美的那股“漂亮劲儿”。)

(2)本文详略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详,哪些地方写得略?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从全文看,威尼斯水上城市的特色和运河上听夜曲即第一、二、六自然写得较详细;教堂的建筑艺术和教堂里的绘画艺术,即第三、四、五、七自然段写得次之;而国际艺术展览会和威尼斯的工艺品即第八、九自然段则写得很简略。这样的剪裁与安排,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3)这篇游记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第一善于运用比喻和移用等修辞手法。参看“思考和练习”题三、四;第二,使用现代口语,没有华美词藻,运用白描手法。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作品要像“平常讲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如“海中的城”、“透明”、“它哪儿都去”、“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乃至第九自然段整段的文字。参看“思考和练习”题五;第三,适当的融合文言词语,使语言更加洗凝。如“庄严华妙兼而有之”、“拜伦诗中曾咏此”、“痛快之至”、“以典丽风华胜”等;第四,叠字叠词的运用,使语言铿锵有力、琅琅上口,节奏感强。如;微微”、“酽酽”、“茫茫”、“略略”、“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

4 布置作业 。

(1)反复读课文,把握住全文的主旨和写作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2)整理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三、四、五。

(3)试比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威尼斯》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意在直接表露作者自己的感情,即借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些朦胧美好的景物,来抒发作者那淡淡的喜悦和忧愁之情,而这“情”与荷塘月色的景物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威尼斯》不同。它不是采取借景抒情的手法,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以记景物为主,极少谈到自己的地方。”也就是说比较客观的记叙所见所闻的景物,不寄托个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并对此抒情或议论。但这又不是毫无感情色彩的纯客观的给景物照相,我们在作者对景物描述的字里行间能体味到作者对威尼斯风光、艺术和人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情”是从景物本身引起的一种审美感受,不是人主观意识烙印在这景物上的,这是移情于景的手法。)

补充材料

朱自清曾说《威尼斯》这篇散文“记述时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方设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可以说‘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上的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的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

朱德熙在《漫谈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说:“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文章严谨不苟,风格平易而且自然。相互自然的文章,不像大红大绿那么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够体会。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

水城威尼斯

威尼斯由118个弹丸小岛组成,有400座石拱桥,177条水道,总长45公里的运河,2300条水巷,400多座宫殿,120座教堂,120幢钟楼,64所修道院。在69平方公里的市区,有10万多城区居民,每年有500万游客。

威尼斯本是意大利东北岸亚得里亚海的一片潟湖,口外屏障着几个长形浅滩构成的天然防波堤,湖中罗列着海拔1米上下的小岛,一条4公里长的海堤——多拱铁路桥与大陆相连。游客乘火车或驾着汽车来到桥头,就要下车,即使是国家元首也要弃车入市,或安步当车,或搭上每10分钟一班的公共汽船,或多花几个钱雇一条私人快艇,或乘长11米、宽1.4米的“贡多拉”单桨平底木船遨游水城。总之,威尼斯是全世界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在陆地上要靠两条腿,下水靠船,反正家家都备有水上“自行车”——家庭交通船。

60米宽的大运河便是“大街”,两旁大部分是古老的建筑物,偶尔可见现代化的低层楼房,几米宽的路面上充满熙熙攘攘的人群。“小巷”便是纵横交错的小水道,最窄的地方两岸邻居几乎可以在阳台上握手言欢。

里阿托岛是市中心,岛上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象征。马可是耶稣的门徙,圣经中《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为纪念他而建此广场。威尼斯城徽就是一头飞狮抱着一本《马可福音》。广场长175.7米,宽57米,面积18亩,三面大理石连拱廊开设各式商店,正面的圣马可教堂俯瞰全场,99米高钟楼顶的自动大钟有手执大钟的雕塑人捶击报时,悠扬的钟声响彻全城。东侧的总督府始建于公元814年,正面36根雕花大理石柱托着70个圆拱,当年是威震地中海的威尼斯大公的宫殿,现在是艺术和展览馆。广场不远有座三层小楼,那是第一个向欧洲人民详细介绍中国文明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故居。因为马可·波罗的原因,威尼斯人对中国抱有特殊的感情,同苏州结成友好城市;威尼斯大学中文系还特聘中国教师授课,为意大利培养出一批批中国专家。

(摘选自《世界名城》)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640.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