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翻译_《勾践灭吴》教学设计3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script>郁洪千

教学目的
1. 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 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 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
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 囿yòu    暴pù露
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如:知政、知县。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 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如:商旅不行。资,积蓄,储备。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 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译作:恐怕……吧。
4. 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 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翻译全文。
(略)
五、疏通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2. 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这种局面上。是,这。(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 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也已,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4. 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翻译全文。
(略)
六、布置作业 。
1. 熟读课文。
2. 练习二(知、复、既)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
1. 检查作业 
答案:知(1 知道; 2感到、觉得; 3主持 ; 4通“智”)
复(1繁复;  2再;   3 恢复。)
既(1不久;  2已经; 3 既然。)
二、疏通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
3. 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
翻译全文。
三、疏通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通假字: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年释其征。(征,通“政”。)  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无不餔也。(餔,通“哺”。)
无不歠也。(歠,通“啜”。)
2. 重点句:
①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庙堂。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翻译全文。
四、疏通第五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通假字: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亿有三千(有,通“又”。)
2. 重点句:
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知,感到,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
②勾践既许之。——既,……以后。勾践终于答应了。
③如此,则有常刑。——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翻译全文。
五、布置作业 。
1. 练习二之“既”、“劝”、“遂”、“当”。
2. 熟读课文。

第   三   课   时
一、复习,作业 检查。
答案:劝(1 劝勉  2 劝说不)   遂(1 成功  2于是  3终于)
      当(1 掌管  2 面对  3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4阻挡,把守    6 将)
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孰是君也——是,这,这个。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 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
◎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 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 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
(略)
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1. 词义的扩大。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河”
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 词义的缩小。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
谷,在北方专指小米。(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口诛笔伐”。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
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
①乃号令三军。(古:传布命令。 今:下达的命令。)
②大夫种进对曰。(古:古代官职。  今:对医生的称呼。)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武士。  今: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  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
⑤将不可改于是。(古:介宾短语,在这方面。  今:连词。)
⑥生丈夫,二壶酒。(古:男子。   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
⑦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古:离开。   今:前往。)
⑧果行,国人皆劝。(古:劝勉,鼓励。  今:劝说。)
五、完成作业 。
    练习三(略)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550.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