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选自】《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script>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全文内容,认识本文思想的深刻性。
2、体会本文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的语言。
重点难点
    1、大开大合(亦称“欲擒故纵”)的结构与思路。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揣摩体会“幻想虚拟式”的写法。
   
学法导引
    1、从本文“大开大合”的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
    聂绀弩杂文语言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当然不只是作者对遣词造句的考究,关键还在于其语言是饱含着思想与激情的有生命力的活语言。所以,注重语言的形式、思想和感情是优秀文章的前提,是我们写作文章的借鉴。
教学过程 
一、 作者是怎样构思全文的?
    明确:文章构思新颖,由一部电影片的名字作引子,作者首先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指出“我”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然而接着“我”却突然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所以“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这里作者隐藏着这样一个观点——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到:“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这里,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文章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其思想性显得更尖锐、深刻、不同凡响。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指出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真的人们”了。对这种景物,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字里行间,充沛着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卡片: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湖北金山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曾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创作大量的战斗杂文。
二、 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事实,后引申议论,这里作者用了一种怎样的行文战略?
    明确:课文先揭示了“我若为王”后的 “假定事实”——我的妻子,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依然是王后;——我的儿子,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儿,我的亲眷,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三者的的结果都一样——“会被人们像捧上天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我呢——更不用说,没有任何过失,没有任何罪行,看不到真正的面孔,听不到真正的声音……这种种情景,正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提出批判作铺垫。这里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景,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但这仅仅是手段。作者真正的目的却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评,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重。”这就叫“欲擒故纵法”。
卡片:聂绀弩作品:《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二鸦杂文》、《寸磔纸老虎》、《海外奇谈》。
三、 文中涉及的“王权”与“奴才”有何关系?
    明确:“王权”与“奴才”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主人”和“狗”的关系。“主人”就是“主人”,“狗”就是“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说“王权”与“奴才”是相对对立的。掌握王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而“奴才”要愿意接受统治、管理的一方。王权要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奴才”只能是,也永远是被要求的另一方。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王权”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之上的,而“奴才”正是王权思想赖以生长存在的温床,因而说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卡片:奴才:指甘心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明确:在上文中,作者对于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它是王权思想赖以生存的温床,因而要“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深刻。
课外作业 :
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巩固练习
   1、注音或写字。
  呵(    )斥    谄(    )媚    顽劣(    )    畏xǐ( ) 悲qī(   )   亲juàn(    )
   2、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下列括号中填上相应的词语。
    没有人敢呵斥我,(     )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但是赶下来,就是我不为王了。.......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或者所能够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   )的,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的脸。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     )的,畏葸和(    )的,......
    3、本文以“我若为王”这种幻想虚拟的写法,大开大合,畅快淋漓。文中“大开”的部分是哪几段?起什么作用?“大合”的部分是哪几段?揭示了几方面的深刻含义?
    答:                                                                     
    4、本文在文体上属于杂文。杂文具有哪些特点?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为犀利、幽默?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  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 ,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5、下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答:                                                                                                                                                                                                                                                                                                                                                                                        
    6、文中所说的“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一样?请作简要说明。
    答:                                                                                                                                                                                                                                                                                                                                                                                                                                                                             
    7、“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 ,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  这句话前后矛盾吗?请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答:                                                                                                                                                                                                                                                                                                                                                                                                                                                                                                                                           
    8、“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一句中“真的人们”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答:                                                                                                                                                                                                                                                                                                                                                                                           
拓展创新
别    人
           金蚕子
他是个很普通的人,他的家庭也是个很普通的家庭。可他却是很多人的偶像,他的家庭也是很多家庭的榜样。 
人们都羡慕他。 
人们一聚在一起就说他命好,一出生就有个有钱的爸爸,细心的妈妈,祥和的家庭。人们感叹他幸运,生的好看,声音也好听。人们还说他穿什么都好看,甚至说他哭也哭的像回事。 
人们总抱怨不如他。 
人们一聊家常就聊到他。说他找了个好工作,娶了个好老婆,生个女儿比自己的漂亮,生个儿子也比自己的聪明。人们说这些时眼睛直发光,然后就摇头叹道:“我怎么就样样不如他?” 
人们甚至开始嫉妒他。 
每当夜深人静时,人们心里就默想:怎么好事全发生在他身上?要是我是他就好了。于是次日便问他:为什么好事全被你撞上了。而当他说:好事?我也有苦闷,也有伤心事,有时一点点成功也是努力换来的。人们就不肖一顾,以为他在说俏皮话,以为他不肯吐露快乐的秘诀。 
于是,人们开始恨他、攻击他。 
人们嗑着瓜子,说他老婆跟人偷情,说他儿子偷尝禁果,甚至说他得了不治之症。人们不顾他的感受,一直说到唾沫纷飞。不过,大多是假的。 
其实,人们的嫉妒是可以理解的,人们看不到他的哀怒,只看到他的喜乐,看不到他的勤奋与努力,只看到他的幸福。人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什么没他那么努力。于是,人们的嫉妒也是可以原谅的。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羡慕他、嫉妒他、恨他、攻击他。 
他的名字叫——别人。 
                                                       03.04.27
9、文中的“别人”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哪类人?
答:                                                                                                                    
10、嫉妒明明是有害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人们的嫉妒也是可以原谅的”?
答:                                                                                                                        
11、“于是更多的人开始羡慕他、嫉妒他、恨他、攻击他”中的“羡慕”与后面的几种态度不矛盾么?请说明理由。
答:                                                                                                                        
12、出现嫉妒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答:                                                                                                                        
13、试想,如果我们的国人都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对待“别人”,社会将会怎样发展?
答:                                                                                                                            
14、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                                                  

课外研究:
 以四人小组或自主组合为单位,从15—17中任选一题,合作完成。                                                         
15、考察中国的皇帝史,分析封建皇权制对中国的危害。
16、阅读聂绀弩的其他作品,体会其特点。
17、写一篇“我若    ”的文章,在班内交流。

[参考答案]
1、hé…    chǎn   liè    葸    戚      眷                          
2、指摘    乞求     柔婉     娇痴
3、第2-5 段,作者用铺排的手法,层层推进,把势蓄得很足,但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第6-8段,一层意思表示了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这一层是文章的核心。   另一层充分展示作者铲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4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针砭时弊,鞭挞黑暗,求索真理,感悟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第二问只要学生能扣住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5、作者在这里笔锋一合,巧妙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王者的蔑视嘲讽和对奴才的憎恨与无情。
6、不一样。“我”虽是民国国民,但我有着独立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憎恨与人为奴。而“民国的国民”思想和生活习惯充斥着奴颜与婢膝相,正是这个世界还大有待改进的方面。
7、不矛盾。我若为王,我将铲除一切奴种,“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所以我“将终不能为王”。但我捍卫了人类的尊严与独立的思想,我将是一个更加鲜明和独立的完人。这句话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尊严与独立思想的崇尚与追求。
8 、从全文看,“真的人们”应是那种有着独立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体现着人类的尊严的人,是与那些奴颜婢膝者形成鲜明对照的人。
9、指那些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一些成绩的普通人。
10、这是作者的愤慨之词。有的人只看到别人的幸福,看不到别人的勤奋与努力,不想通过努力来获得幸福,产生嫉妒心理是必然的。作者也就只好原谅他们了。
11、不矛盾。因为有的人见了别人的成绩不是退而结网,而是临渊羡鱼。那就只好用痛恨和攻击来解决问题了。
12、人们认识水平太低,只想索取不想付出,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13、如此发展只能是积极者不再积极,先进者不再先进,人人只抢利益不作贡献,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14、这种现象处处可见,人们必须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抛开狭隘的个人主义,多为他人着想,多为国家着想,多为人类着想。否则便人将不人、国将不国了。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509.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