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_伶官传序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

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   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   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   文章的议论思路。

教学步骤 :

1.   导入  新课

1.   学生: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学生或教师作出评判。

2.   学生:举出已学过的欧阳修的课文名。

参考:《醉翁亭记》

3、 教师: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种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信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板书标题)

说明:

激发兴趣,勾起回忆,通过比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

1.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   分组竞赛: 解释个别字义,说明特殊用法。 (幻灯)

字:原——推究 约——订立盟约

函——用盒装 本——考察

乃——你 其——一定

词:伶人——乐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

身死国灭——表被动

3.   互相研讨:共同翻译全文,教师注意答疑。

(二)

1.   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答)

答案: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

说话:用现代汉语表述这一中心论点。要求 简洁明了。(学生说)

提示:参照课文注释。

答案:盛衰成败,由于人事。(板书)

2、 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学生答)

参考答案:(教师引导、评述)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 学生说话: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教师总结并板书:(见下)

恪遵父命

得—— ——成则由人

终于报仇

一改初衷

失—— ——败也由人

由胜而败

4、 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正反对比。(板书)

5、 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参考:A“皆自于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书)

学生: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再说一遍。

教师:注意纠正错误。

6、 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板书)

7、 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学生:回答。

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板书)

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说出上面两个成语。

字、词、句是关键,必须首先予以解决。

通过竞赛,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纲。

把握文体特点,掌握论据。

了解内容,弄清史实,得出观点。

明确论证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落实字词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学会严谨的论证。

进一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让学生灵活运用成语。3.  


课堂延伸

1.   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e:……

(板书)

2、 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   课后作业 

1.   记住刚才老师点出的关键字、词。

2.   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3.   完成思考和练习。

巩固课堂所学。

课外自学。







终于报仇

(正)

虽曰天命 忧劳可以兴国

岂非人事 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成败 祸患积于忽微

由于人事 智勇困于所溺

一改初衷

(论点) 失 败也由人 (结论)

由胜而败

(反)

(例证)

目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启发:小事不小

玩物丧志

事在人为

以古为镜

……

[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424.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