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一、探讨文章主旨
二、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
一、课前预习
竦(sǒng):通耸                      裴(péi):姓               孺(rú:)小孩子
 偈(jì):佛经中的唱词           赎(shú):用财物把抵押品换回
 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 风格。 
永诀:永别。                                  依稀:仿佛。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P89注② 
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惴惴(zhuì zhuì〕: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
情随事迁: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人心惟危:《尚书·大禹谟》里的一句话,意思是人心险恶难测。这里指剥削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的骗人、卖友、逐利的卑劣品质。  
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  
涅槃(niè pán):佛教用语,梵文音译,意思是寂灭、解脱,指佛和高僧的逝世,也叫圆寂,指佛教所信奉的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
囚系:监禁。                     累及:牵连。               低眉:低头 
积习: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这里指一有感触就要提笔写诗作文的习惯。
挈妇将雏(chú):携带着妻和孩子。挈,拉住。将,扶着。雏,这里指小孩。
依稀:仿佛、不清晰。     缁(zī)衣:黑色的衣服。
眷眷(juàn juàn):怀念,依依不舍。           拳拳:诚挚恳切。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二、 导入  
学会忘却
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忘却城市的舒适。要想做一名登山的健儿,就得忘却娇嫩白净的肤色。要想有永远的掌声,就得忘却眼前的虚荣。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所以,生活中应该学会忘却。
苦苦地挽留太阳,是傻子;久久地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忘却的人,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忘却,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干大事业者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他们都知道忘却,如何忘却,忘却些什么。
 忘却,你就可以轻装前进;忘却,你就可以摆脱烦恼和纠缠,整个身心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宁静中去。
学会忘却吧!忘却失恋的痛楚,忘却屈辱留下的仇恨,忘却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忘却费精力的争吵,忘却对权力的角逐,忘却对虚名的争夺……凡是次要的,枝节的,多余的。
这是一篇散文诗。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东西是要忘却的,但是对于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是不是也应采取这种态度?尤其是在英雄牺牲的时候?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三、听录音,通读全文,总体把握,完成教学目标 一。
四、总体把握,完成教学目标 一
1、内容结构
(一)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二)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三)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四)五烈士遇害的经过,作者遇害和悲愤心情
(五)抒发悲愤心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坚强信息
2、破题
总体把握的最终目的是理解文章的主旨。所谓“主旨”,就是主要的意义、用意或国的,也就是平常说的中心意思或者主题思想。文章的主旨是渗透全文、统率全文的;探讨文章主旨,就要通晓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并且由表及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有的文章,作者自己就把主旨明白说出,不用读者再去研究探讨;有的文章,只是或隐或显地有所透露,需要由此人手,加以研究探讨。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题目就透露了写作目的,虽然语意比较隐晦曲折,却可以作为研究探讨的入手处。
3、标题中“忘却”一词,准确的意思是什么?
从题目字面上,我们很难深刻、透彻理解本文的主旨,但文章对主旨阐释的地方还是有的,请找出文中的这些内容(既然是揭示主旨的句子,那么就应该是文眼句)主旨句)。
①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殊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②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我们可以领会,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在柔石等五位作家遇难两周年之际,一吐心中的悲愤,怀念他们与自己的交往,让他们可爱的形象永远活在世人心中,赞扬他们是中国很好的青年,愤怒控诉国民党政府的暴行,决意从悲哀中振作起来,与黑暗势力继续斗争下去。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记念“左联”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它表现了作者极度悲愤的心情:既有对牺牲的战友的深切哀悼,也有对杀害青年作家的反动派的愤怒声讨。
标题把“忘却”与“记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上这正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的必胜的信念。“忘却”二字的特定含义是“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烈士的鲜血如在眼前,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此其一。其二,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是踏着他们的血迹奋然前行,“夜正长,路也正长”,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能奋然前行,战取光明。其三,纪念烈士,将烈士生前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记述下来,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里,永不忘却,让后人永远纪念他们。
4、相关文句的理解-----为什么不说“将悲愤摆脱”,而说“将悲哀摆脱”?
“悲愤”有两面,悲哀和愤怒,鲁迅要摆脱的只是悲哀,血海深仇则不能忘却。
五、细节分析
1、为什么鲁迅为这几位青年的死感到悲哀?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青年?文中哪些地方有鲁迅对他们的总体评价?
①(五)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②(四)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2、鲁迅在回忆中详写了谁?略写了谁?是怎样显示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很好的青年”?
①详写了白莽、柔石,略写了冯铿、李伟森、胡也频。
②怎样显示白莽是“很好的朋友”“很好的青年”?
A、第一次相见,“亲自送来”:做事认真负责。
B、第二次相见,
*“曲译”(“民众”与“国民”有什么区别?白莽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说明他什么样的爱憎?),“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已包括统治阶级,具有某国国籍的人都是该国国民,白莽是热爱民众而憎恨统治阶级的;进步。
*很悔和我相见:敏感
C、第三次相见
*白莽刚由被捕而释出就跑到鲁迅家,并且告诉鲁迅先生他是一个革命者,这说明什么?
说明白莽跟鲁迅先生见过两回之后,就完全信赖鲁迅先生,深信他是革命者最可信任的同志,可以把生命都托付给他,相信困难中一定可以从鲁迅先生那里得到帮助。也说明他还是有一定的斗争经验。
*赶紧付给稿费:关心青年。
③怎样显示柔石是“很好的朋友”“很好的青年”?
A、*鲁迅说“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自尊心很旺盛,实际上就是骄傲自大,乃至妄自尊大,狂妄自大,唯我独尊,以至不辨善意恶意,误解别人,攻击别人。顺便说一下.鲁迅起初是相信进化论的,相信青年人胜过老年人,青年人都是好的。“由于历来的经验”,纠正了先前的偏颇,“知道”了青年们普遍的缺点。当然这里主要是为了反衬柔石人品难得。
B、敢于------敢于:对烈士的敬仰
C、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进步
D、创作、翻译、 设立朝花社:进步
E、借钱、都归他做:勤劳、任劳任怨
F、相信人们是好的、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善良、单纯
G、和女性一同走路:腼腆 
H、和我一同走路:损己利人
I、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发展、进步
J、学德文、 措词惨苦:天真,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在此事实的基础上,作者对他高度赞扬、议论: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只挑“损己利人”,不懂得损人利己,即令这损人利己是别人的行为,他也无从想象,这就是柔石的硬而迂。 
注意: 
这里的“旧道德”,不是指封建道德,而是指旧有的道德。旧有的道德是两重道德,即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彼此的道德并不相同。柔石能从中挑出“损己利人”因素的旧有道德,显然是被压迫者长期形成的一些美德。同时也说明,柔石信奉“损己利人”的道德准则,在他是长时期的、是自觉的。 
写柔石的转换,这指的是他想写反映一个长工的一生的长篇小说(刚开头,还没有完成),因为疑心这是发源于冯铿的主张,所以写了冯铿,这样顺笔叙及冯铿,转笔自然。 
三个“疑心”应怎样理解? 
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儿罗曼蒂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辞,正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当然在鲁迅看来,这位缺乏严酷的阶级斗争锻炼的女青年常会有缺点的,正如柔石相信人是会骗人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蒂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作者不回避写出自己对冯铿的“隔膜”,不隐讳自己对她的最初印象,认为她“并不美丽”,正可见这段回忆细节的真实。 
2、“很好的青年”和“很好的朋友”被害,说明了社会的黑暗,文中许多地方也确实写出了社会的真实情况。找找文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看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①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上海的报章都“不愿”“不屑”“不敢”载这件事,“不愿”“不屑”“不敢”三者有什么区别?
    三者政治态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取超然立场,不介入政治斗争。“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作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
②书落在“三道头”手里:
③又被没收:
④官庭找寻我:
“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柔石被捕时袋里藏着鲁迅与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所以传说官厅正在找鲁迅。照说鲁迅身为作家,与书店订合同,自属常情,可是鲁迅却不愿为此辩解,因为官厅是不讲理的。他们对革命作家,正诬蔑罗织罪名还惟恐不足,怎么可以因辩解而送上门去? 
为什么要讲《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
旨在说明这白色恐怖的世界,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是奴隶们的苦海。高增不愿落入秦桧之手,他有涅之法,鲁迅自己则有壕堑战术,逃走避居,保存实力,继续作战。
⑤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⑥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
他从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缘由。乍看起来,这是出于行文的需要信手拈来,实际上却是经过一番精心地挑选安排、运用绝妙的类比,来表达褒贬之意和悲愤之情的。
向秀,字子期,是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他的《思旧赋》是为纪念好友稽康、吕安而写的一篇抒情短赋。稽康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由于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及其帮凶,愤世嫉俗,时吐危言。他曾声言“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因此,他被司马昭及其亲信钟会借口“吕安事”而杀害。所谓“吕安事”是这样的,稽康和东平日昭的儿子哭及类的弟弟安十分友好,吕类奸淫了吕安的妻子徐氏,反而诬告吕安不孝。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就要杀。吕安被囚后,在狱中为自己辩解,说友人稳康可以作证。“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因而受到株连,也被捕入狱。
钟会谋害科康还另有原因。他曾以自己的著作《四本论》向稳康请教,却受到稽康的鄙视,于是怀恨在心。日安入狱后,钟会又乘机诽谤,说“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漠,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司马昭偏听钟会的蜚言,并为一代名士稽康的不合作态度所激怒,借着稳康出庭作证的机会,将他同无辜的被告日安一齐杀死,这种野蛮行径,实在令人发指。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著名的冤案,是我国古代奸邪残害忠良的大冤狱、大惨案、大悲剧。
显然,这个典故在这里包含的内容是异常丰富而深刻的。合安被诬告“不孝”,稳康为其辩解,他俩何罪之有,却均被司马昭杀害;现在柔石、白莽诸烈士因“谁也不明白”的罪名,被蒋介石枪杀,蒋介石与司马昭的滥捕滥杀,就是这样的如出一辙,毫无二致!司马昭以杀夺手段建立晋朝,政治黑暗腐朽,人们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处在生命毫无保障的境遇之下;如今,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推行法西斯黑暗统治,镇压革命人民,疯狂地捕杀爱国人士和革命青年,这与司马氏的高压统治,又是何等相似!向秀处在当时司马氏的高压之下,不能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所以文章写得短而隐晦,全文仅寥寥二十四句,一百几十个字,却含蓄而有力地抒发了对无辜被害的友人的悼念和哀伤愤激之情,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滥杀无辜的罪恶。鲁迅先生自己现在也处于反动统治“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环境下,正直的人们没有言论自由,自己也只能以隐晦曲折的笔法对革命烈士寄以深情厚意,并以此控诉国民党反动当局杀戮无辜的罪恶。将自己的处境、心情与向子期相比,确有相同之处,所以“现在我懂得了”,自己也有不能写长的同感,“懂得了”向秀悼念无辜而被杀害的友人的心中的悲愤。
3、齐读五
4、齐读并背诵《惯于》。
5、小结
课文中有两句话反复出现:“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两句话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关键。鲁迅写柔石、白莽等人,就是写他们是怎样好的朋友,怎样好的青年,记述彼此的交往,一写友情,二写为人。以他们的好,反衬国民党政府的凶残卑劣,抒发自己的悲痛和愤怒。  国民党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的好青年,而且是秘密屠杀,封锁消息,这个政权的反动、暴虐、黑暗达到了极点。
六、研究题
1、为什么要将柔石比附为方孝孺?怎样看待他的“迂”?
 从柔石这一面说,这是赞扬柔石刚烈执著的性格,他认定自己的立场是对的,就走下去,死也不怕,决不苟且。从杀害柔石的国民党政府这一面说,他们也犹如明成祖,诛杀无辜,残暴至极。
“迂”是柔石思想性格的一个特质,鲁迅对柔石的回忆多处围绕这个“迂”字展开。“迂”,一般说来并非褒义,所以很值得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要理解柔石的“迂”,就要看鲁迅所说的“迂”有哪些表现,作具体的分析。
柔石的“迂”有多重含义。概括地说,一是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二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三是不知人心险恶,总以为人们都是好的。
具体地说,课文直接说到柔石的“迂”有两处。一处是“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把“迂”跟硬气联系起来,跟方孝孺联系起来,指的是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作出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绝不苟且。这位烈士的一生确实如此。如果说,方孝孺确实迁得可以,那么,柔石的“迂”,实在是一种执著的精神,是一种革命的坚定性,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迂”,又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另一处是“他的迁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可见这里所说的“迂”,是指不敢和女性一同走路。这一点无所谓优点缺点,当然不妨大大方方地一同走路,但是柔石总觉得不自然,他是再老实不过的了。柔石相信人们是好的,也是“迂”的表现。
2、文中提到的“慈母泪”是何人之泪?
其诗中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慈母泪”教学参考书认为和文中“不几天,即听得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病了”相照应,如果单从这句印印理解的话,“慈母泪”显然是指作者母亲因担心作者当时险恶处境而落泪。但也有人认为主要指柔石母亲哭儿子的悲痛之泪。因为鲁迅在《致杨霁云》一信中曾明确指出,这首诗是“悼柔石的”诗。从全文看,文章第四部分仍然以记柔石为主,而这首诗出现在这里,显然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紧接着有一段关于柔石母亲的叙述,这就是对慈母泪的具体解释。在《北斗》创刊时,作者想纪念柔石,结果选了一幅母亲悲哀地献出自己儿子的木刻《牺牲》,算是作者一个人心里知道的关于柔石的纪念。木刻中的这位悲哀地献出自己儿子的母亲不正是现实中形象的画像吗?还有,学生说的,是指祖国母亲看到儿女遭受苦难而伤心落泪是一个比喻,说法也颇有道理。
七、知识精粹
1.《思旧赋并序》
余与嵇康,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囊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2.关于鲁迅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前期《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主要内容:反帝、反军阀,反对御用文人。
后期杂文:《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篇》主要内容:表现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的思想和精神。
  3.左联
即左冀作家联盟,是由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组织。1930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为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左联及其成员借助文学阵地粉碎了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在文学创作上题材广泛,主题深刻,情节生动、丰富,艺术形式多样。《北斗》为其主要刊物。
4.文学研究会
我国最早的文学社团,成员有沈雁冰、叶绍钧等。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周报》。
5.创造社
五四新文学社团,成员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提倡“文学革命”,主要刊物《创造》季刊。
八、读书心得。学习本文后,从文中选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读后感。
自由的召唤
——我读白莽译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诵读着这首诗,我似乎看到了荒冢上走过来一群衣衫褴褛的囚犯,在茫茫夜色中坚定地走向刑场,镣铐的叮当声,合着震天撼地的口号声,回荡在空旷的大地上。
他们是祖国的骄傲,是人民的光荣,他们是为自由而抗争的战士,是革命的先驱。我们无法忘记虽屡次被捕而百折不挠的殷夫,我们无法忘记“圆睁了眼睛”纯真而颇有些“迂”的柔石,我们无法忘记“柔弱而又平凡”但又不屈的冯铿。我们更忘不掉“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铮铮誓言。
诗是战斗的诗,人是战斗的人。
每当我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每当我聆听《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奏鸣,每当我凝视鲜红的朝阳喷薄而出,我总会想起那铿锵有力的豪壮诗句:“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样红。”这光辉的诗篇曾使反动派闻声丧胆,曾使人民觉醒奋进,表现了革命烈士的壮志豪情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烈士们的鲜血抛洒在祖国大地上,浇灌着人间自由花。在花儿盛开的今天,这些光辉的诗篇依然鼓舞着人们的斗志,振奋着人们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前进。我们青年一代要学习这些光耀日月的诗篇,更要缅怀这些永垂不朽的英灵。
烈士们的生命换来了人们今天的幸福。在安宁和平的今天,我们虽然不用像烈士那样为祖国而流血牺牲,但我们要像烈士那样爱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民族的希望,中华的腾飞要靠我们去实现。让我们高举先烈的旗帜,跟踏着先烈的足迹去实现他们的遗愿,去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对得起历史的前人。
让我们高颂烈士的诗句:“啊!我!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啊!我!努力冲锋,我?”
这哪里是诗,这是匕首,这是炮弹,这是愤怒的呐喊,这是战斗的誓言!
鲁迅先生曾说过:“夜正长,路也正长,但总又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烈士离开人们已半个多世纪了,而这期间祖国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我们不是正深情地记起他们了吗?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235.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