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词七首》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 
教学步骤 和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内容 
一、预习指导: 
1、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 
瑾 jǐn 樯 qiáng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
名。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 " 山体曰石 " 。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 " 二乔 " 。 " 大乔 " 嫁给孙权的哥哥对
策, " 小乔 " 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
台,打算灭吴后将 " 二乔 " 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 " 初嫁了 " 就是刚嫁过去。 " 了 " 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
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
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 " 强虏 " 或 " 狂虏 "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
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二、讨论分析课文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评价苏武 " 人生如梦 " 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4 .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
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
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
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
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
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
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
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
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5 .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6 .讲读上片。 
( 1 )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
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 浪 " 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
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
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 逝者如
斯夫 " 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
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 2 )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 " 风流人物 " ,这一句进一步提出 " 三国周郎赤壁 " 作为一篇主
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 人道是 "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
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 3 )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
壁, " 乱 " 写出险怪, " 穿 " 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 " 惊 " 写汹涌, " 拍 " 描
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 "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
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
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
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 4 )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 江山如画 "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
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 5 )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 .讲读下片。 
( 1 )上片重写景,下片 " 遥想 "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
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
象? 
教师提示: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 小乔初嫁 " 美人衬英雄,写尽俊
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 198 )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
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 羽扇纶巾 "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
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以曹操水军的惨
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
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 2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
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 3 )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 故国神游 " ,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
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 
多情应笑我 " 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
落,最终发出 " 人生如梦 "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
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 4 )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8 .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 1 )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 2 )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
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
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
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
用" 外儒内道 "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
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
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
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 人生如梦 "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
上体会这首词,也是 " 奋 " 压倒了 " 伤 "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武的宽阔胸
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
疾。辛弃疾的词, "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
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 
4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
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 .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
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 掌书记 "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
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
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
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
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
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
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
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
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
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
(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
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
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
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
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 .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 .讲读课文。 
(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
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
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
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 舞谢歌台 " 一句,承
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
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
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 想当年 " 三句颂
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
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
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
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
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
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
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 2 )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 元嘉草草 " 句。 "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
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
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
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仓皇北顾 "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
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
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
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
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
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
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
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
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
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
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
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
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
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
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
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
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
朝廷所用的激愤。 
9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10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
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
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
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
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1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
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
特色。 
[ 附录 ] 
(一)重点内容图示。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阔:写景,赞叹山河美 
│ 
(过渡句) 

下阔:写人,怀古发感慨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阔: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下阔:力表自己抗金的态度 
(二)作者介绍。 
苏轼( 036 ~ 1101 )字子瞻,四川眉山人。 1056年(仁宗嘉?元年)与父苏洵、弟苏辙
进京,次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 " 三苏 " 。同年,因母丧返
川。 1060年,苏轼再入京,次年,任凤翔府签判。 1065 年(英宗治平二年),还朝,值
史馆,次年,苏为卒,扶丧回川。 1069年(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又返朝。历任官职,直
至 1072 年,才通判杭州。 1075 年起,历知密州、徐州、湖州。 1079年(神宗元丰二
年),突遭逮捕,审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他经营东坡,务农,号东坡居士。 
苏轼本来一帆风顺,为什么会遇到坎坷呢? 
当时朝廷政局多变。王安石两相两罢,有一些乘时而起的小人,得了权势。在新政首领王安

[1] [2] [3]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118.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