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期末说明文]期末总复习说明文部分学案:阅读科技说明文的金钥匙..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胡美康

(一)
根据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半球是逻辑思维、求同思维以及语言、计算能力的主要承担者,称为理性半球,是知识的脑,或叫“语言脑”;右半球是直觉思维、求异思维、空间知觉以及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称为“感性半球”,是创造脑或叫“音乐脑”;人的聪明在于脑的左右半球的知识和谐发展。基于这一规律,学校教育既要重视语文、数学、理化、英语的知识教育,发挥脑的左半球的功能,也要重视开展艺术教育,发挥脑的右半球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脑两半球得到平衡和谐的发展。

揣摩问题 文中求答
1、[内容理解方面]阅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对大脑又有了哪些更多的认识?这篇短文说明的中心问题是什么?说明目的何在?

2、[篇章结构方面]说明文要求“言而有序”,这篇短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提示:你不妨先分析一下它的结构。

3、[写法与语言方面]要较好的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离不开恰当的方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本文是如何运用说明方法的?说说这样用的效果如何?你能否换用一两种更简洁更形象的表述方式来介绍这段文字?
(二)
若从全球范围来看,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就像是一台巨大的热动力机,其热能主要来自被太阳光加热了的地球表面,特别是善于吸收热量的海洋表面,在这里,海水将太阳能吸收并贮存起来,为这个热动力机准备了取之不尽的燃料供应。于是,在地球的表层形成了两个互相影响的循环系统,这就是大气对流和海水环流。一方面,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从高空分流向地球的两极,在那里时放出所携带的热量而变冷变重,下降到地面以后又从两极吹回到赤道,形成了大气的全球性对流;另一方面,太阳将赤道附近的海水加热以后,从大洋表层流向两极,在那里冷却以后,又从洋底流回赤道,组成了另外一种连续不断的热交换,形成了全球性的大洋循环系统。

扩展问题 变化答法
1、“海水将太阳能吸收并贮存起来,为这个热动力机准备了取之不尽的燃料供应。”这里的“燃料”指的是什么?

2、下图是全球性大洋环流系统示意图,请你将另一循环系统示意图在相关地方画出来。

3、请仔细阅读语段(二),借鉴语段(一)设计问题的角度来设计三两道阅读思考题。
(1)
(2)
(3)
(三)
求同去异 交流学法
以上两篇短文,尽管说明的内容完全不同,但作为科技说明文,不管是在结构顺序上、选用方法上,还是语言措辞上,都存在着很多相似点。摸清了这些规律,可以说你就找到了阅读说明文的金钥匙。
那么,怎样阅读说明文才算快速高效的呢?请结合你自己的体会简要谈谈。

(四)[甲]
①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当你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对大自然的斑斓色彩欣喜感叹之际,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这其中很有一番道理呢!
②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太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陆、请、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单色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绿叶只反射绿光,看上去呈绿色。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当这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水晶和水晶般的冰都是这样的。
③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当阳光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时,其它波长较长的光,不受大气中的碳粒、尘埃、水蒸气的影响,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的天空是蓝的。
④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也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4050.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