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资面试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1-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ybck
[教学目标 ]
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
1、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教学设计]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
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五、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熟读背诵。(以上内容可安排一课时)

六、在熟读背诵、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
识。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安排为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先
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分类如下: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二、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四、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五、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六、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以上知识点可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讨论总结。
七、体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八、扩展阅读:
可选择“读本”中《晋公子重耳出亡》中有关片断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的“城濮之战”的有关内容。

[能力训练]

【课上理解与分析】
1、下列两句中加线的字的正确读音是()
①夜缒而出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zhuī gòng B、zhuì gōng
C、zhuī gōng D、zhuì gòng
2、“晋军函陵”句中的“军”字的正确意思是()
A、军队 B、攻打 C、驻扎 D、包围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线的字的性质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
的一项是()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4、对下列句子的“之”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⑴公从之 ⑵臣之壮也 ⑶是寡人之过也 ⑷许之
⑸邻之厚,君之薄也 ⑹行李之往来 ⑺君之所知也
⑻夫晋何厌之有 ⑼将焉取之 ⑽惟君图之
⑾使杞,逢孙、杨孙戍之
A、①⑴⑷⑼⑽⑾ ②⑵⑸⑹⑺ ③⑶ ④⑻
B、①⑴⑷⑼⑽⑾ ②⑵⑸⑹⑻ ③⑶⑺
C、①⑴⑷⑼⑽⑾ ②⑵⑻ ③⑶⑺ ④⑹
D、①⑴⑷⑼⑽⑾ ②⑵⑸⑹⑺ ③⑶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词。
B、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以……为疆界”。
C、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D、越国以鄙远 鄙:边疆、边邑。这里用作动词:“当作边
疆”。
6、文中“许之”的主语是()
A、郑伯 B、烛之武 C、秦伯 D、佚之狐
7、与“何罪之有”句式同类的一项是()
A、令以责之里正 B、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之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求人可使报秦者
8、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 鄙远:鄙视边远地区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伴
C、共其乏困 共:供应
D、若不阙秦 阙:缺少
9、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郑即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1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
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请客的主人 行装 B、宴请的客人 行装
C、宴请的客人 使者 D、请客的主人 使者
1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九月甲午”“甲午”是以干支来纪日,干支纪日并不是每月
初一即“甲子”,故换算成公历日期很麻烦。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姓烛名武,“之”是介于
姓名之间的助词,又如“佚之狐”、“介之推”。
C、“是寡人之过也”“寡人”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辞,本义是“寡
德之人”。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仁”此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
的道德规范的总称。
选出12~17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1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A、因为郑伯对晋不友好,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而背叛了晋国。
B、因为郑伯对晋不友好,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与楚亲善。
C、因为郑伯在晋国时不礼貌,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与楚亲善。
D、因为郑伯在晋国时不礼貌,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而背叛了晋
国。
13、①敢以烦执事 ②唯君图之()
A、①哪敢用灭亡郑国的办法来劳驾您的臣下
②只有您能对付得了他
B、①哪敢用灭亡郑国的办法来劳驾您的臣下
②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C、①那就请您劳累(一番来把郑国灭亡)
②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D、①那就请您劳累(一番来把郑国灭亡)
②只有您能对付得了他
1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我未能在早前重用您,现在情势危急却来求您,是我的过错。
B、我未能在早前重用您,现在情势危急却来求您,这是我的过
错。
C、我不在早前使用您,现在情势危急了却来求您,是我的过错。
D、我未能在早前使用您,现在情势危急了却来求您,这是我的过
错。
15、邻之厚,君之薄也。()
A、邻国国势增强了,就显出您的国家力量薄弱了。
B、邻国国势增强,就等于您的国家力量削弱了。
C、邻国如果强盛了,就显出您的国家力量薄弱。
D、邻国如果强盛了,就等于您的国家力量削弱了。
1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A、郑国来往运送行李,秦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
没有什么害处。
B、秦国来往运送行李,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对您也
没有什么害处。
C、郑国的外交使节经过秦国,秦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
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D、秦国的外交使节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资粮,
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1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如果秦国不受伤害,将从哪里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呢?
B、(晋)如果不去损害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C、(秦)如果不使晋受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
呢?
D、如果晋国不受伤害,将从哪里得到它所需要的东西呢?
18、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秦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⑥
19、烛之武的话中表现外交词令中婉曲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20、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
事。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
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筑墙拒
守。
D、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势必危及秦的安
全,这种损秦肥晋的作法,实不足取。
2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
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
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
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
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课下阅读练习】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8题
介 推 让 禄
晋侯赏从亡者①,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无亲④,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⑥。”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⑦;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释】
①晋侯:指晋文公。从亡:随之晋文公流亡共过患难的大臣。 ②介之推:又称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禄:禄赏,封赏。 ③献公:重耳的父亲。 ④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国君。晋献公死,子吾、子圉(yǔ)先后继位,称惠公、怀公。 ⑤怼(duì):怨恨。 ⑥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是吃的意思,用作动词,后一个“食”是粮食的意思,名词。 ⑦文:花纹,装饰。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廖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禄亦弗及 罪又甚焉
盍亦求之 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其母曰:“能如是乎”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以下4~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A、地位卑下,把罪恶看成是合乎正义的事;地位高尚,把奸恶当成榜样。
B、私下里议论他们不义的罪恶,表面上却又对他们的奸恶行为给以表彰。
C、臣子们把罪恶看做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
D、向下,认为罪恶就是正义行为,向上,认为奸恶值得奖赏。
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A、既然他突出,就要仿效他,那怕罪行严重
B、尤其是要刻意地仿效,罪会更大。
C、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
D、突出模仿他人的后果,是罪加一等。
6、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A、用这块祭田标志我的过去,而且表扬与人交好的人。
B、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
C、以此记下我的过错,来表彰心地善良的人。
D、以此记下我的过去,来表扬真正的好人。
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人。
8、对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写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978.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