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至上主义的教室|阿Q正传·.示例之三.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 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四、布置作业 。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

2.了解假洋鬼子之流从惊惧革命到投机革命的行径。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从“阿Q的耳朵里”至“也要投降革命党了”。注意读出阿Q从勉强到下决心参加革命的过程。阿Q心理活动那段话要注意以下几点:“也”要读重音。两个“的”,前一个要紧跟“妈妈”,速度较快。“太可恶!太可恨!”出自阿Q的内心呼喊,感情要真,语气要狠,但不一定要响。“投降”读重音,有迫不得已豁出去的意思。

释疑:“深恶而痛绝之”的“而”字,使语气婉转,显得不太严肃,对阿Q的这一态度有点讽刺味道。鸟男女:鸟,念diǎo ,骂人的话,《水浒》中常用。

提问: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为什么又“要投降革命党”?学生 讨论、发言。教师小结:阿Q是未庄一个贫穷落后的雇农,他赤贫如洗,光棍一条,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常年寄宿在土谷祠里。经济上受到地主豪绅的剥削,超时的做工,有时还拿不到工钱;政沾上受到侮辱,连姓什么都没有资格。他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有一种变革现实地位的潜意识。但是他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共产党宣言》)忠于皇帝便是阿Q的正统思想。加上辛亥革命的倡导者没有唤醒这部分最具有革命积极性分子的觉悟,使他们对革命产生糊涂认识,“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当革命风暴来到未庄,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会害怕起来,生平第一次看到使他受尽欺压和侮辱的“一群鸟男女”慌张的神色,他那受 剥削受压迫的阶级意识萌动了,感到从未有过的痛快,感到了革命的威力,于是对革命神往起来,“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板书 阿Q对革命的态度:深恶而痛绝——神往——投降

2.请一学生朗读从“阿Q近来用度窘”至“得得,……”。整节要读出阿Q的“快意”。“造反了!造反了!”要放开嗓子神经质似地大叫。唱词部分要把阿Q得意忘形的神态体现出来,锣鼓声和唱词 要用不同语调,唱词最好能用绍兴高调或其它地方戏唱念。

释疑:可怜的眼光,为什么用“可怜”?阿Q要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从他内心的体验来看,“惊惧”就是怕他要革他们的命,“嚓,”杀头。又顺着他的思路,未庄人一定会向他求饶,于是又可怜起他们来。说明阿Q对革命的肤浅认识和狭隘的阶级局限。

提问:这一段文字怎样描写阿Q投降革命后的得意心情?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首先,写他的自我感觉,“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其次,写别人对自己的感觉,“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两点是写阿Q的心理活动。第三,写了他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得意地唱绍兴戏《龙虎斗》的行动。第四,进而写他的狂言乱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些心理、行为和语言描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征。那两句话还暗示了阿Q对革命目的糊涂认识,为下面的革命狂想曲埋下了伏笔。

3.请五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从“老Q”至“阿Q说着自去了”。叙述者请女同学读。其他同学要求能体现出不同身分的人不同的态度和语气。

释疑:惴:念zhuì,恐惧、忧愁。口风:江浙方言,指消息。

提问:从对话和神态描写中,表现了赵太爷、赵秀才、赵白眼和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学生议论。教师小结:赵太爷:把“阿”字改成“老”字,说明过去对阿Q的蔑视,如今阿Q要革命了,不得不对他表示敬重起来;“怯怯的”,反映他的惊恐不安;“低声”,说明他放不下太爷的架子;“现在……发财吗?”想探听阿Q革命是否会革到他头上,惊恐中暗藏狡猾。赵秀才:直呼“阿Q”,是因为阿Q不理睬赵太爷的招呼,心急了;同时也说明他年轻气盛,在他父亲面前发一点余威。赵白眼:赵太爷的穷本家,在未庄狐假虎威,欺压比他更穷的人,现在见风使舵想跟阿Q套近乎,同时也为他的主子探听革命风声。阿Q:开始赵太爷叫他以为跟他无关,这是他奴性的自然流露;当赵太爷问他“发财吗”时,便把他那想当然的革命目的和盘托出;而对赵白眼问话时回答的那句“你总比我有钱”,倒真实地道出了他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地位,体现了阿Q朦胧的阶级意识。

板书:赵太爷之流对革命的态度:惊恐

4.请两位学生朗读从“大家都怃然”至“却又倒头睡去了”。一个(可请女同学)读叙述部分,一个读阿Q心理活动部分。读阿Q部分的要顺着前面“快意”的心情,三段话可处理得稍有不同,第一段对未庄人嘲弄,对赵太爷等仇恨,对王胡为了报复。第二段体现阿Q的贪心,口气命令式。第三段表现他的想入非非,声音渐轻,速度渐慢,口齿也逐渐含糊不清。

释疑:树烛台:树,当动词“插”讲,迸跳:迸,念bèng,迸发;跳,顺着前文的“闪闪的跳”而来,这里有不连贯、跳跃式活动的意思。小D为什么作为“第一个该死”的?因为第五章里讲到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抢了他的帮工生活。这是阿Q的误解,人家不要他帮工,是由于“吴妈事件”的缘故。至于王胡也不留,仅因为王胡抓的虱子比阿Q大!赵司晨:赵太爷的本家和帮凶。吓:多音词,这里念hè,其他如恫吓、恐吓,也念hè;又念xià,如吓唬、吓不倒。“脚太大”:封建社会用布把女子的脚裹成小脚,越小越美,这里反映了阿Q还有严重的封建思想。

提问:阿Q向往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议论、发言。教师小结:阿Q长期过着受欺压蒙侮辱的生活,经济又赤贫如洗,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向吴妈求婚不仅被打了一顿,还丢了饭碗,因此,他对革命的希冀只能从最切身的、最实际的又反映他最狭隘心理的要求出发:①报复杀人,因为是他们使他处于被侮辱被压迫的地位;②抢夺财物,这是生存的本能要求;③挑选女人,这是传种接代的需要,万不可像小尼姑骂的那样“绝子绝孙”。这一切都是在他“喝了两碗空肚酒”醉醺醺、飘飘然中“迸跳”出来的想法,我们不妨称它为阿Q革命狂想曲。

板书:

5.请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从“第二天”至“没有回答了”。读老尼姑的对话要显出她的恐惧和厌烦的情绪,读阿Q的要反映他先气壮后失意的神情。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阿Q到静修庵去闹革命的?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先写他“仍然肚饿”,暗示靠“狂想”解决不了生计问题,还得有“行动”,干什么呢?又“想不起什么来”,最后“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有意”,是指阿Q先前因肚饿曾去静修庵偷过萝卜;“无意”,说明他的革命思想是模糊与紊乱的,因而行动也是盲目的,迟疑的。这也可从他对老尼姑的回答很“含糊”中看出。当他得知赵秀才、假洋鬼子已抢先一步到静修庵“革过一回命”后,便“诧异”、“更其诧异”、“很出意外”,“失了锐气”。这一系列描写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像阿Q这样的农民,虽然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由于革命领导者未能对他们加以引导,致使他认识模糊,行动软弱无力。

6.教师朗读从“那还是上午的事”至本章完。主要用叙述语气,末一句要有自我安慰的口气。

提问:假洋鬼子、赵太爷抢先去静修庵革命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内容:殴打老尼姑,砸碎“龙牌”,还偷去一个宣德炉。目的:从事先“历来也不相能”,到相互“拜访”,“谈得很投机”,终于“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来看,作者这一补叙有力地揭露了反动势力慑于革命力量的冲击,不得不相互勾结起来,投机革命,以窥探方向,采取进一步行动。

总结:自从举人老爷把革命的消息带给未庄以后,未庄人“大不安”起来,阿Q和赵太爷、假洋鬼子各表现了对革命的不同态度。可简要归结为:

板书:

未主 不安——骚动

阿Q 神往——失意

赵太爷等惊恐——投机

二、布置作业 :预习第八章《不准革命》。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未庄的环境变化,从不安到骚动到安静到太平。

2.阿Q革命的破灭。

3.假洋鬼子之流夺权成功。

4.分角色朗读。

教学过程 

一、讲解课文。

教师启发讲话:全文开头时写到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后,曾带来“大不安”,未庄人“摇动”,反动派惊恐,接着静修庵革命,剪辫子风波曾使未庄产生了一阵骚动以后的未庄又怎样了呢?(随着讲话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 未庄(环境)不安(摇动、惊恐)——骚动(静修庵革命,剪辫子风波)

1.请同学默读第二部分开头至“嚄,革命党来了”。

释疑:航船七斤:撑航船的七斤,七斤,人名。绍兴人常在孩子刚生下来时称一称,几斤重就取名几斤。着了道儿:着,多音词,此处念zhuó;又念zhāo,如“第一着”;又念zháo如“自己睡着”;又念zhe(轻声),如“说着”、“想着”。

提问:试把这一部分未庄的环境描写与全文开头的那段描写作一比较,未庄发生了怎样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未庄经过一阵不安、骚动之后,人心又“日见其安静了”,这反映在了辛亥革命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只是进行了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军政大权仍然落在地主豪绅的代表人物手中,最可笑的是“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跟课文开头写的三更四点偷偷摸摸把衣箱运到未庄来藏匿形成鲜明的对照。

城里革命是换汤不换药 未庄革命则连汤也没换,只是赵秀才把辫子盘在了头顶,一个“盘”活画出了投机革命的嘴脸:进,可表示“革命”了,辫子已没了;退,可以随时放下辫子,迎接复辟。这种“秋行夏令 ”的壮举,真是“万分英断”!作者在对封建余孽们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作了深刻的批判 。

2.教师朗读从“阿Q听到了很羡慕”至“呸”。语气要扣住“失意”,第三段要显出阿Q的要强,但是外强中干的“强”。

释疑:“拗”是多音词,此处念ào,折的意思;又念ào,不顺,如“拗口令”;又念niù,固执,如“执拗”。

提问:分析阿Q在盘辫以后的心理活动。学生议论。教师小结:阿Q在看见赵司晨盘辫之后,“才有了学样的意思,”这跟静修庵革命一样又慢了一拍,使未庄人见了他不 像以前那样显出“惊惧的眼光”,而是 “不说什么话”,因而感到“很不快”、“很不平”、“很容易闹脾气”,特别使他“总觉得自己太失意”!怎能不失意呢?①静修庵革命,“他们不来打招呼”,②“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 ③眼前“小D也将辫子 盘在头顶上了”。这虽是阿Q的特殊心态,却含蓄地批评了辛亥革命在对待革命对象、争取同盟军上的错误做法 ,连阿Q也感到“既然革了命,不应该只是这样的。”现在偏偏这样了,当然使他对革命从“神往”而跌到“失意”了。

板书 阿Q对革命的态度 神往——失意

3.请一个学生朗读从“这几日里”至“叫洋先生了罢”。

释疑;城里一个:暗指秋瑾。躄,念bì原意腿瘸,这里是慢慢走的意思;注意此字跟“蹩”的异同,蹩,念bié,跛,手腕或脚腕扭伤了,也可能有一跛一跛或慢慢走路的意思。如《药》里(驼背五少爷)“蹩到临街的壁角的桌边”。必恭必敬:必,现在写毕,过去通用。

“阿Q曾经领教过的棍子”,棍子:指手杖,第三章里阿Q骂假洋鬼子为“秃儿。驴……”时,曾挨过几下手杖。

教师讲解:正当阿Q失意之时,看到假洋鬼子为赵秀才带回一个银桃子,从此“大阔”,使未庄人“惊服”,而把阿Q更“不放在眼里了”。这使他悟出,要革命,“第一着仍然要和革命党去结识”。这个结论当然是对的,反映了他模糊的阶级意识,这跟假洋鬼子之流投机革命有本质的区别。可惜他找错了对象——假洋鬼子。

4.教师和学生共同分角朗读,从“洋先生”至“出现白盔白甲的碎片”。要读出假洋鬼子的趾高气扬,阿Q的卑躬屈膝,赵白眼的狐假虎威。

提问:① 联系上一段文字,作者是怎样描写假洋鬼子的形象的?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整理成板书:

② 假洋鬼子原是因留洋而剪了辫子的,为什么又重新留起辫子来?又为什么不梳辫子而“拆开了披在肩背上?学生议论 、发言。教师小结:他留洋回来还是清皇朝,留起辫子才能“做大官”。革命发生后,他因剪过辫子,便剩机进城去投机革命。一看城里只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实质并不变,于是回到未庄后继续留他的辫子。但凭他那敏锐的嗅觉,革命后总跟革命前有所不同,因此,他把头发披散在肩上,好为他今后的行动留有选择进退的余地。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成功,生动形象地勾画出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两面派嘴脸,并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辛辣嘲讽和无情鞭挞。

③ 联系前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阿Q去找假洋鬼子前后的心情的?这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整理成板书

阿Q的心情变化,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他的革命愿望从失意到破灭的过程,“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阿Q结识革命党的失败,是假洋鬼子们扼杀的结果,也是辛亥革命本身不彻底所造成的,而他自身的愚昧、落后也注定了他只能有这个唯一的结局。

板书 阿Q对革命态度 神往——失意——破灭

5.请一个学生朗读,从“有一天”至“两只脚却没有动”。全节的声调略低,语气急促,稍带神秘感,“宁式床”要读重音。

释疑:既转弯:转弯以后;既,已经,这里作“以后”更通。

提问:这节叙述赵家遭劫的事有什么作用?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小结:①反映了革命以后没有解决根本的矛盾,致使社会秩序混乱,给趁火打劫之徒大开方便之门。“不上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本书第九章“大团圆”)。 ②与课文开头举人老爷下乡寄放箱子相呼应,交待了箱子的去向。革命倒未使他失去什么,歹徒却抢去他的箱子,具有讽刺意味。 ③呼应阿Q的革命狂想。作者故意用了“似乎”、“不分明”等字眼,采取雾里看花的手法,把阿Q幻想中的革命图景跟 眼前的真实的抢劫行动混杂起来,让阿Q错把抢劫当革命。他多想参加啊,“两脚却没有动”。因为事先“他们不来招呼他”,假洋鬼子更不准他革命。 ④为阿Q的最后“伏法”作了铺垫。不论是参加革命党还是参与抢劫,他两脚都没动,结果却被枪毙了,这就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人们在无限同情他的不幸的同时,更对吃人的封建社会表示强烈的愤恨,也对革命的不彻底表示深深的遗憾。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839.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