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_过万重山漫想(1)..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课 型】讲读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 课文的思路
【教学难点 】 课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设想】 [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  ,“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
 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
  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
 “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 
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
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
雄伟壮美
巫峡秀、奇
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
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四、分析课文
1.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①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作者“一个古怪的念头”缘何跳出来?熟读第二段后再反复思考和体味。
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从而引发了一场上下几千年的“漫想”。1-3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也可叫作“引子”;话题就此打开,遐想展翅飞翔……
③再想下去。
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⑤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2.作者的思路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
   提出了“天问”式的疑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在这个总题目下,作者首先肯定了这个人的存在而不着眼于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然后宕开一笔,延展开去,寻找一连串问题的答案: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作者在完成了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刻画之后,又将他漫想的触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凿开三峡、洋洋东去的江水发问:可曾想到后来竟会变成“人的胯下坐骑么”?从而反衬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伟力。
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①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②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③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④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⑤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
3.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五、思考:
   1.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六、继续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第三部分)
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只有在这个时刻,在穿过三峡之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毛泽东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况几千年的人们。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七、结束语
   同学们,原本带有神秘与幻想之感的21世纪已充满竞争气息地站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一课一得”中能对“三峡精神”写点新的注脚吗?让我们拿起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去穿越更多的“三峡”!
八、课后比较本文和《长江三峡》在写作方面的异同。
①内容 ②表达方式 ③语言特点
词句赏析
   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变得狂暴了。
   忽然,写出感情变化之大;落进,写出水势落差之大。
   后两句则从感觉上写出河面变得窄小,水流变得汹涌。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设问——回答,字里行间演绎着的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轨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的探索精神。
八、总结
    1.体会三峡的像征意义:三峡风光神奇、雄伟壮美,但却充满了风险,今天的“新长征”犹如穿越三峡,行程是艰险的,但我们应该有敢于冲越险阻,向着既定目标执着 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本文借游三峡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2.本文由景生发联想,感悟哲理,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叙议结合是本文的鲜明特点。 本文有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认真程度。由现实引出“设想”,而“设想”又紧扣现实,文章神思飞越,却又显得实在,很具感染力。
  九、布置作业 
  1.朗读第八至末尾几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2.当堂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3.作文: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过》有感
(写作启示:联想;文化底蕴——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阅读上千本书。

过万重山漫想(2)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2、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教学设想]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2、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3、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
三.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1、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2、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3、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
四.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
五.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
  (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学习方法点拨]
题目分析法
例如:<过万重山漫想>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
                     \"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
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
第一步:探路.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
<2>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
图示:
起点----------------------------------------------------终点
(夔门)                                (过三峡)
现实------- 远古------ --现实------- 未来------- 现实
                           (联想\\想象)
                \"第一个\" (首创者\\开拓者)
                        \"三峡\"(未知领域)
第二步:循路.遵循作者的思路去联想体会作者叙述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作者\"漫想\"都扣住了\"第一个\",先后想到了哪些\"第一个\"?请你列举.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②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时面临哪些困难?③面对如此多的困难,\"第一个\"是否退缩?你从中是否受到启示?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④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⑤请你结合前文的分析,指出\"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意义?
第三步:悟路.弄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展开思路?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本文以丰富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织成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写眼前的景物与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起来的?②文中提及史料和引用古人名句的作用是什么?
段落分析法: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
表现手法分析法:区分不同表现手法,注意筛选文中抒情和议论的句子.
   (二)理清文章的局部思路
[学习方法点拨]以文中第五至第九自然段为例进行分析,写出局部思路图示.
远古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时间----------------工具---------------压力---------------局限
精神:知难而上,义无返顾
   六.总结,思路拓展
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人。\"第一个\"可称为开拓者和首创者.作者赞扬\"第一个\"实际上是讴歌知难而上的首创精神.
我们应该发扬\"第一个\"的精神,去体味开拓的喜悦.
七.作业 
⑴摘录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⑵诵读课文;⑶以\"第一次\"为题作文.

教学目的 
1.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2.学习用联想、想象拓宽写作思路,活跃思维,培养创造力;
3.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勇当“第一个”。
教学设想
以作者的联想与想象、首创精神为重点,以开发学生联想、想象能力为难点,以思路为点拨教学的“引爆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式点拨
1.文题“过万重山漫想”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
提示:a文题揭示了写作内容,同时也交代了缘起。
b.万重山:万重群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文题中关键词语是什么?
提示:“漫想”。漫:本义不受约束,随便。作者这里所想是否散漫无约束?(埋下伏笔,第三步解答)。想:游览中所感所想。
(二)研究性、鉴赏性点拨
1.船过夔门后面对浩瀚的时空,作者是怎样开始打开想象之门、展开联想的翅膀的?
找出第一段中与文章思路有关的关键词语、句子:……第一次穿过三峡……
第二段中概括景物特点:“落”“狭小”“狂暴”“神奇”——险、奇
面对景物,作者心理活动是什么?作者触景生情,“头脑里一无所有”,“……空白,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谁?”这种以设问|、疑问的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我们应该学习。
2.这种漫想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联想?
提示:相关联想。(由三峡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
3.作者接下来又连续四次进行了联想,分别是什么?这些引出想象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示:第一个人穿过三峡的时间、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所遇的外界舆论阻力,当时的心理活动如何?
都使用了由疑问引出想象的方法。
4.在这之后,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宕开的?
提示: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联想到历史前进过程中的许许多多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至此文章思路再一次宕开,进入一个更宽更阔的境地。
5.作者的思路之波是不是一直发往过去?
提示:不是,“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表明漫想由古入今,引出葛洲坝工地。而且又向未来发射,“千百年后”,“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放眼未来看今天:“今天是对过去的超越,而未来又是对今天的超越。”
6.文章是怎样收尾的?收尾写景有什么特殊作用?
提示: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收束全文,抒发穿过三峡时精神上的喜悦。点拨学生抓关键词语:“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
这种景物描写的作用:与文章开头第二段呼应;浅层次描写作者穿过三峡后所见到的景物,实则深层次象征人生事业途中穿过“三峡”后所达到的开阔、平旷的境界与胸襟;自由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喜悦的心情。
(三)反馈性点拨
1.这篇文章之“想”过于散、漫,没有一根红线贯穿统一它,对此同学们是如何认识的?
提示:“漫”而不散,一根红线即“一种精神”“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2.主旨总结:
提示:可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段落:“抖掉昨天的恶梦”“在新长征中”“行程是艰险的,……绊不住历史的脚步”。及写作时间:文末“1980年12月”,得出如下结论:作者借过万重山所想,大力讴歌、倡导首创精神,讴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鼓励人们勇于做改革开放事业的“第一个”,从而使改革开放事业“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
(四)迁移性点拨
结合本文,完成口头作文《我对着长江沉思》,实现知识迁移,学以致用。
 

[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782.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