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题及答案|南州六月荔枝丹..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上的一篇课文。在高中六册教材中,集中在第二册教材选入了一个说明文单元,《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此单元的第一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
     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学会从哪些方面来阅读此类作品,锻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浙教版教材”中相继学过两个单元的说明文:一是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核舟记》《松鼠》;一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统筹方法》《晋祠》《乌贼趣谈》。对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同时,说明文的主要特征是“它有一个具体可感的说明对象”,与其它文体的文章相比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本篇的说明对象是“荔枝”,学生不仅看过,也吃过,但很少阅读过对其详细介绍的文字资料,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更浓厚。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2、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过程与方法:1、明确学习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设计思想:1、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
          2、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学前指导:说明文的学习要点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科学性(正确、准确)
                                 说明语言                          
                                              文学性(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设计 
      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题解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初读课文,概括要点
   1、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读课文后,选取荔枝的某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
                                                                        
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2、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根据层次,试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四、再读课文,筛选信息 
  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下列句子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
   1、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的。
   2、我们吃的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4、古代记载荔枝的书有十三种。
   5、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长的。
   6、能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7、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广东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
教师总结:高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中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其中筛选信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1、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个别词语。如上面第3句原文应是“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透明”,所以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2、在原文的基础上,替换个别词语。如上面第6句原文应是“盛产荔枝的地区”,把“盛”替换为“能”,表意大不相同;3、在原文的基础上,颠倒个别词语的顺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应是“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广东”与“福建”的位置调换;传递的信息不相同。4、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删减附加条件。如上面第1、4、5句与原文相比,分别少了“成熟的荔枝”、“现在知道的”、“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条件,所以这三个表述是不准确的;5、根据文章,逻辑推理。如第2句,根据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应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所以这个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五:细读课文,鉴赏表达技巧
                                                                                
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能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
3、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679.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