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一等奖]《将进酒》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张超  

    《将进酒》是李白的咏酒名篇,意蕴深厚,风格鲜明,传诵千古。为能更好地理解诗篇,

应让学生大致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诗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张及时

行乐实则渴望用世上进的心态。而且不能简单地就诗学诗,应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习了解

相关咏酒诗篇及酒文化,对学生进行“诗化”教育,感受、培养诗人气质,一举多得。同时

注重对诗篇的诵读、背诵及比较阅读。

    一、导入  新课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

夺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对人类的一大

贡献,否则,生活将缺多少情趣,诗人将缺多少灵感,人类将缺多少美文诗篇。酒与诗,好

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酒的诗句?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背诵全诗。

    2.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三、学习步骤

    1.解题并简介李白生平思想。(见《中国文学史》)

    2.整体感知。教师充满激情地诵读全诗(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语调、情感)。李白的诗

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迅快”,准确地概括

了李白淋漓畅快的诗风。其他人的诗(如杜甫、王维的诗)可以不读或默读低吟,朗读反可

能破坏其意境韵味,而李白的诗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要求学生高声读,忘情读,

畅快读,不必计较、识辨个别词句、意象,需整体感知、把握。

    学生齐读全诗。

    3.讨论与点拨

    问:开篇两句“君不见”连用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李白的独创,别人多是在诗的开头或结尾偶然用一句(如岑参《走马川行奉

送出师西征》的开头和杜甫《兵车行》的结尾)。后人评价:“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

这就增加了诗的气势和力度,阔大了境界,先声夺人,令人震撼。

    问: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哪一句?

    明确:后一句。而其中的“悲”又是全诗的“诗眼”,给全诗奠定了悲怆苍凉的基调。

写“悲”是李白诗歌常见的主题,如他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

镜里,何处得秋霜?”

    问:后一句“君不见”即是主旨重心所在,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

    明确: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如李煜

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

“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

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

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这其中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

    问:自哪一句开始点酒入题?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句中虽没有用一“酒”字,但诗人用

“金樽”“对月”这样的形象语言,更把饮酒行乐诗意化了。诗中的李白“悲感”但并不

“悲观”,他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情绪由“悲伤”转为“乐观”。

    问:有人说诗、酒、月是李白生活中的“三要素”,同学们能举出李白哪些饮酒赏月的

诗句?

    明确:李白一生寄情山水,诗酒漂零,写了大量的饮酒诗篇。民间传说李白醉后“捉月

骑鲸”而终,连死都要与酒、月为伴,多么浪漫富有诗意。他还与善酿的村民结下了真挚友

谊。他在《哭宣城善酿纪叟》中写道:“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酒)。夜台(阴间)无

李白,沽酒与何人?”寥寥几语真情感人。《赠汪伦》中的“汪伦”也是一位善酿村民。

    问:李白是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从以上诗句看,李白

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像很安于这种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明确:这其实是一种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李白的骨子里是希

望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这也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但苦于奸臣挡道,报国无门。他在《行

路难》中哀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他的人生理想是像

范蠡、张良那样“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问: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对

后世有何影响?

    明确:说“必有用”,可见“此材”未被用。但李白从没有真正悲观消沉过,心中始终

燃烧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和热情。他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每每自勉“才力犹可倚,

不惭世上英”。在《行路难》的最后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这才

是真正的李白,从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即使在他

去世前一年,年已61岁,听说李光弼率军讨伐安史余孽,仍不顾年高体衰,请求从军。后因

病中道折回,悲叹“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第二年便病逝,终年62岁。所以

读李白的诗篇,不会让人萎靡不振,而是在激愤中涌动着奋进的豪情。“有用”且“必”,

何等自信,何等乐观,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这既是李白愈挫愈奋的性格写照,更是其人生

价值的宣言与呐喊,成为全诗中最精彩夺目的诗句,传诵千古,影响深远,已化为民族的宝

贵精神财富。

    问: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

为何“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

辈反窃居高位,安享富贵,“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心理怎能平衡?说“富

贵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他在《江上吟》中说:

“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怒喊:“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这种愤愤“不平”心理的反映。只是“安能”句直白而昂扬;

“钟鼓”句曲达略消沉。所以“钟鼓”“但愿”两句,可看做统摄全诗的中心句。正因为其

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厌见污浊的现实,他才借酒麻醉自己,以减轻愁苦。闻一多在其长篇叙

事诗《李白之死》中写道:“若不是你们(酒)的爱护,我这生活可不还要百倍地痛苦?啊!

可爱的酒!自然赐给伊的骄子——诗人的恩俸!神奇的射愁的弓矢!……”

    问: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明确:做济世有为的“圣贤”还不如当颓唐堕落的“酒徒”更能“留名”,多么荒唐不

可思议的社会现实,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历史上“圣贤寂寞,饮者留名”的首推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

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经常是“杯尽壶自倾”“悠

悠迷所之”,深感“酒中有深味”,著有《饮酒》诗二十首。晋代的“竹林七贤”大多是隐

居山林的好饮名士。其中刘伶更为典型,著有《酒德颂》。据说他外出,常带把铁锹,告诉

别人:“如果我醉死,就挖坑埋掉。”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是为“饮者”留名的最好明

证。

    问: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

    明确:因为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

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问:李白不过是元丹丘、岑勋招饮的客人,而他却高踞一席,反客为主,颐指气使,怪

责主人少钱缺酒,缺乏“千金散尽”的豪气,提议“典裘当马”换取美酒,一醉方休;而且

“呼儿”“与尔”口气甚大,狂放无礼,让人简直搞不清谁是“主人”,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李白本性狂放洒脱,加之“他乡遇故知”的兴奋和已酩酊大醉,以至“忘形至尔

汝”。最主要的是诗人与朋友的关系非同一般,非“尔汝相称”的豪迈知交不能如此。

    问:李白自称“我本楚狂人”,杜甫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如何理解李白的“狂放”?

  明确:这一方面是李白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本性使然;同时李白用这种让世人难以

理解的“狂放不羁”,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不合理秩序的蔑视挑战。他在长安时即以

“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等玩世不恭的狂态

表达不被重用的不满。杜甫在怀念李白的《不见》一诗中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只有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才

能对另一个伟大诗人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爱惜。

    问: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

作用?

    明确:一“悲”一“愁”遥为呼应,余韵深远,强化了整首诗的悲愁愤激的氛围。李白

本欲借酒浇愁,但“斗酒难消块垒愁”,正像他自己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

愁”,无奈之下只得“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5.小结诵读。纵观全诗,围绕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1—4句)→乐观(5—

8句)→狂放(9—14句)→愤激(15—22句)→更狂放(23—27句)→愁苦(28句)(板书),

潜藏在酒话底下的郁怒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迭宕,一泻千里。

    学生齐读全诗;分角色诵读;背诵全诗。

    四、比较阅读。提供李贺的《将进酒》和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比较体会不

同诗人和不同民族写同一题材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

    五、书面作业 。学生联系生活和自身实际,谈谈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和认识。

    附板书设计 :(见附图)

    (作者单位:山东兖州市一中 272100)

 作者邮箱: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548.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