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备课】“短文两篇”备课参考

高三语文教案 2014-10-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语文教案】



   《散文》

   作者

   作者本名为莫怀戚,为何语文课本中署名为莫怀成?为此,作者在1993年10月17日的《重庆日报》发表文章《关于一篇课文的署名》,写道:

    此文初作于1985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后被一些杂志乃至中央电视台、电台以不同形式转发。

    1988年,甘肃的杂志《读者文摘》载了此文,作者始误成“莫怀成”。我因此去信,谈了“我的姓名之意,是不要带着忧愁,而不是不要有所成就。戚,古汉语有忧伤之意,例:君子坦荡荡,外人常戚戚。”后《读者文摘》以“来信照登”登了,窃以为一切也就了了。

    殊不知,谬种已经流传。次年的初中语文的补充教材选用该文,就沿袭了“莫怀成”的署名,至现在,成了课文,情形未变。

    为什么一直不去更正呢?

    一、一个人的文章,被定成课文,全国法定学习,已是殊荣,不该苛求。

    二、知我者,何须更正?不知我者,更正了何用?

    三、国家审度,看文章的内容形式,不去查作者的祖宗三代,对于以前被“政审”怕了的我,欢欣鼓舞还来不及呢。所以欢喜国家的大迸步,不计个入小损失,并非什么淡泊名利,高风亮节,没那么玄。①

    背景

    如作者自己所分析的:本文的写作契机是两个。其一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

    第二个契机则是较有理性色彩。我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悌”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

    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选材时,我最终确定第一个契机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载体,是这样考虑的:

    一、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细节),这样,想象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实感;

    二、刚好三代人,主体“我”和“我的妻”,客体“儿子”“母亲”齐全,便于“导演”;

    三、说“导演”,是因为近年的散文写作倾向之一,是情节化(也有称细节化的),总之寓理于事之风长,单纯说理之风消;可读性越来越被强调。

    切入角度: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出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②

    体裁

    《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作者——编者注)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②

    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儿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③

    中心

    八百字短章,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

    故事层面:亲情。

    文章的基本线条是:“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从而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

    寓意层面:使命感。

    《散步》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文章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我”背着母亲,妻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是亲情向伦理道德的升华。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

    文学反映生活总折射着一定的文化心态,因而,常常闪耀出哲理的光芒。当我们从赡养与抚养的意义上来审视《散步》的三代人时,我们说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生活的使命感”;当我们

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世代的延续,是生命的强音,从而给了使命感以应有的神圣色彩。

    字·词·句

    一、“我决定委屈儿子”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二、“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猛一看似乎是“小题大作”,联系上下文的感情基调,就会觉得它新颖而风趣,、恰切地表达出“我”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突出了“我”极富责任感的性格特征。

    三、“……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写作特点

      本文注重语言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二、含义丰富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

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三、意在言外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⑤

    其他

    审美赏析:

    一、尺水兴波折射至高至上的人性美

    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呢?细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二、轻描淡写蕴藉含蓄隽永的诗意美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三、娓娓道来展示晓畅素雅的语言美

   文未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金黄的大斗笠》

          文题

    本文以大斗笠为题,是赢余中以文章线索为题的常见方法。

  金黄的大斗笠是贯穿全文的外在线索,以此为题,既生动活泼,也引人入胜。

        体裁

      这篇文章是一篇生动的抒情散文。

        结构

      本文跟一般文章写人记事的方法不同,没有具体_详细地记叙事情的因果、经过,也没有细致地去描写人物,而是在展示一 幅风雨图画中,点出了人和事。可见构思之巧妙。

       中心

      这篇散文带着田野的清风,蘸着田间的绿意,在一派诗意中, 抒写着姐弟俩的亲情,抒写着纯净动人的真、善、美。

        写作特点

        一、生动的描写

        课文对“大斗笠下”的描写很巧妙,只写露出来的,不写遮 盖住的,充满童趣,又留有充分的想象的空间。

        姐弟对话的描写也生动活泼,充满稚气。

        “——姐姐,你怎么知道雨来啦?

        那团乌云走过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姐姐,你怎么知道风来啦?

        咱家屋后的竹林告诉我的。

       ——姐姐,你要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可惜……

        啪(是一只手打在另一只手上)

        ——嘻嘻。

       ——咯咯。”

        姐姐的答话巧妙之至,天真中透着机灵,得意中含着爱心;弟弟的“埋怨”则露出了十足的调皮。拟声描摹的巴掌和笑声从雨帘中冲出来,掀动了金黄的大斗笠,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景物描写有两个特点:一是抓住景物不断变化的特点写;一是景中含情。③

二、修辞方法的运用

   1.间隔反复——风雨愈大情愈切。

    姐姐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去为野外牧羊的弟弟料送斗等:相弟俩在斗笠下避过了风雨。这条人物动作线,开始是隐于串联的风雨动态线之下的暗线;明线是由三次“风来啦;”(A)“雨来了!”

(B)构成的间隔反复:“A-,B一;A-,B-:AB——”。把“小风稀雨——疾风急雨——狂风暴雨”的动态线串联起来;直到最后一次反复之后,从弟弟的视线中看到“姐们带着斗笠来啦”,暗线才与明线交合。

    2.设问回答——补叙姐慧爰弟心。

    姐弟在大斗笠下避风雨,弟问姐答构成丙组设问(见前描男之分析)。弟弟天真地问,姐姐真切地答,既补叙了情节开端的动因,也表现了姐姐与弟弟的手足情深,并使性格明朗化。

    3.拟声代语——音响更比言语亲。

    文章末尾有一组拟声词代替姐姐对弟弟不识好歹的回答(见前语言描写的分析),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异常。

    4.情景拟人——田园增添生机美。

    文中的风雨乌云都拟人化了,如:“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乱。”“风,总想掀开斗笠,看看下面遮着什么。”情景拟人,赋予文章以生活情趣,增添了田园的生机美。

    5.细节借代——斗笠凝聚手足情。

    金黄的大斗笠下,是并排紧靠坐著避雨的姐弟俩;读者的视线被大斗笠挡住了。作者采用了细市借代的手法来表达:那“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不正是借代了姐姐吧?那“露出一条揽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不正是借代了弟弟吗?透露出大斗笠下姐弟情的亲密和真切。⑧

    三、语言艺术

    这篇散文,格调清新,语言明快,表达简练细致巧妙。

    其一,拟声词、语助词、叠词的巧妙运用增添了童趣神韵。文中“哗哗”拟风吹树叶之声,“咩咩”拟羊叫声。特别是“嘻嘻”“咯咯”拟姐弟欢笑声,画面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栩栩如生。

    其二,短句散句的运用,富于变化美。短句形体短、结构比较简单,描写了迅速变化的事物,渲染了气氛,表现了人物的激动欢快的情绪氛围,这种筒短明快的短句,语意却很丰厚,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的余地。散句,是指一组句子,句式不同,长短不一,句中没有有意安排的相同的词语。本文以散句为主。这种散句,有的是主谓句形式,有的是非主谓句,显得结构自由,形式多样,音节参差,表达灵活,景物的情趣;人物的欢快与语言 的明快融为一体。

      其三,感叹句、设问句的运用。如“风来啦!”“雨来啦!”是感叹句的反复运用。又如姐弟俩在金黄的大斗笠下避风雨时的两组设问,问得天真,答得真切。这些充满欢乐而语言明快的句子, 突出了牧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又表现姐姐善察风云的聪颖和对弟弟的手足深情。?

      有争议的问题

    是“带”还是“戴”?

    文中“风来吹雨来啦!十月相诺会斗笠来啦!”一句中的“带”字,有的学生说是别字.应改为“戴”字,理由是这个字是写在“风雨交加”的图景里,姐姐自然是“戴”着斗笠来的。这里略作讨论。

    文章描绘了三幅风雨图:第一幅是描绘山头的风雨向山这边男孩袭来时的情景;第二幅是描写风雨逼近男孩时的情景;第三幅可根据文章的意思理解为:雨将要落到男孩身上的紧急时刻,“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就在姐姐赶到弟弟(男孩)身旁时,暴雨就降临到姐弟的头上了,姐姐赶忙把“带”来的金黄的大斗笠“戴”在了弟弟和自己的头上。在文章中有两处反映了这个意思,其一,“雨,只赶上洗洗斗笠”;其二,“——姐姐,你要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可惜……”可见,这里还应该是“带”。?

   其他

    审美鉴赏:

    一、绘画美

    作者在文中勾勒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雨前,蓝天明净,梯田似海,田埂上,小男孩挥动着挂满绿叶的树枝,护着雪白的小白羊,小羊悠闲地啃着青草。画面色彩绚丽,意境优美深远。雨后的画面更加绚丽。远看,姐弟俩的斗笠像一个金黄的大蘑菇,柔和的阳光照着它,清凉的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美丽,那么生机勃勃。“大蘑菇”的比喻形象、贴切,富有童趣。这美丽的画面更蕴含着作者的一片深情:对恣意流淌的重心的热情赞美,更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赞美。

    二、音乐美

    作者凭借文字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例如“风来啦!”“雨来啦!”在文中交替出现形成节奏,从而形成旋律,好似一支乐曲中的主音反复出现,给人一种亲切、愉快的感觉。

    作者还善于运用长句和短句表现景物不断变化的特点,造成作品内在的起伏、动荡的旋律感。例如表现“风小、雨稀”的画面,多用长句来表现,朗读时节奏舒缓,仿佛乐曲中的慢板。而表现“风雨交加”的画面时,句子短而少,节奏明快,语势急促,给人一种风雨飘洒酣畅淋漓的感觉。在这里,自然的风雨变化和作品文字的疏密缓急巧妙地统一起来了。

    三、情致美

    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营造出童趣迷人的意境,使文章具有动人的情致美。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yuwenjiaoan/23370.html

  • 2021高考语文考纲必背篇目_2021届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复习教案

    【专题九】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考纲解读】XX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_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复习指导教学案

    第2讲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纲解读】“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一般称为辨别错别字。高考语文试题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一般不涉及汉字的造字类型和构造形式、汉字的笔画数量和顺序等内容;过去曾考过汉字的偏门部首等,好多年也不再考了;过去没有考过估计未来几年也暂不会考异体字或异形词语的规范问题。因此,汉...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作文看不懂题意】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题意作文审题

    题意作文审题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逐步演变,其开放程度也逐渐递增。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于是,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考语文病句专题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 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

    第七章 文学作品类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XX年联考题一、(0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宋朝的雨陈富强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_2021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2

    3 (XX年北京卷)13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高三语文分科会|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2

    六、(XX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 教案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语文素材】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词语解释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难点磁场[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流刑(流放的刑罚)...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 [古典诗歌的鉴赏]古典诗歌诗鉴赏专题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语言 一. 鉴赏用词之妙 (一)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

    发布于:2014-12-2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