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古诗三首]第九课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高三历史教案 2014-09-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历史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五代开始时间、名称及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

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消除分裂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知道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次重要的改革。使学生认识到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重点和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是本课重点。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民族进一步融合的时期。封建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开始,五代十国和北宋。

2、讲授新课:

一、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更迭

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诸多政权并立,封建王朝频繁更替的大分裂时期。907年,唐末农民军的叛徒,势力最大的藩镇节度使朱温用“禅让”的办法夺得帝位,国号为梁。历史上称作后梁。后梁又被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依次取代,历史上将这五个朝代合称五代。和五代并存的还有南方和北方山西的十个政权,总称十国。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五代十国的皇帝,大多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为争夺一顶王冠,他们依赖骄兵悍将频繁登场。50余年间,中原换了5朝8姓14个皇帝。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走向了公开分裂。

军阀间的混战厮杀,给人民带来极深重的灾难。唐代的名城如长安、洛阳、扬州在那黑暗混乱的年代都曾化为废墟。后梁同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父子互相厮杀了10多年,大小百余战,人民死伤无数。947年仅相州一战就屠杀了10多万百姓。统治阶级面对没落的恐惧,极尽享乐之能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时期。

2、后周世宗改革

五代后期,南方经济发展,人民厌恶战争,统一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历史发展,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了改革。周世宗实行一些优待政策,安顿无家可归的流民。削废寺院,减少坐食剥削者。减免苛捐杂税,惩治贪官污吏。严肃军纪,整顿军队,建立精干的中央禁卫军。周世宗的改革恢复了生产,扭转了唐后期以来冗兵悍将的积弊。接着又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军事行动。攻后蜀,取四川,证南唐,得江北14州;讨契丹,收瀛、莫二州。

二、陈桥兵变

周世宗之后继位的是他年仅7岁的儿子周恭帝。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逐渐掌握了实权。960年,后周文武百官正在庆贺新年,忽然有人来报,说外敌来犯。赵匡胤请求皇帝下令,要他亲自出征抵御。当赵匡胤带兵出征行至开封东北的陈桥驿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亲信赵普和大将石守信等人预先经过策划,把一件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就这样,赵匡胤黄袍加身,逼恭帝退位,做了皇帝,定都东京(今开封)。国号宋。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三、“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1、“杯酒释兵权”

北宋建立后,日夜困扰统治者的是自唐后期以来的悍将干政,藩镇割据的忧患。一天,太祖与赵普谈论天下大事,他问赵普是否有息天下之兵的良策。赵普说,现在方镇太重,只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兵大将的兵权。

2、派文臣做地方官

3、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4、皇帝直接控制禁军

这样,宋太祖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太祖、太宗经过20年的努力,消灭了割据势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尽管如此,宋太祖仍担心兵家夺权,于是他规定,禁军要轮流驻防京师,各级将领不断调动,以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现象。这在客观上虽然避免了兵家夺权,但宋代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因此,当外敌进犯之时,宋朝不能进行有效地防卫。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出现。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它并未统一全中国。当时,北有辽,西有夏,南有大理。

四、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变法背景)

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北宋中期,各级官员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政府的财政开支很大,行政效率很低。到北宋中期,禁军人数比北宋初增加6倍,达到80多万人,而且待遇特别优厚。浩大的官俸和军费开支使政府财政濒于破产。此外,北宋每年向辽和夏交纳的“岁币”,也是十分沉重的财政负担。

②为取得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北宋统治者采取放任和鼓励地主兼并土地的政策,使北宋初年就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的现象。到了北宋中期,占全国人口不到20%的地主,占有耕地竟达80%以上。地主还大量隐瞒田产,将负担转嫁给农民。政府税收日见困乏,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③辽和西夏对北宋边境也构成严重威胁

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宋神宗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后,对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深为优虑。1069年,他任用锐意改革的政治家王安石主持变法。宋神宗和王安石都希望通过变法,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变法主要内容: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参照教材图表)

3、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

实行新法后,政府收入增加,收支达到平衡,还出现了“中外府库无不充衍”的局面;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灌溉面积38万多顷;国家军事力量有所增加,王安石任用王韶对西夏用兵,收复河、洮、岷、亹、宕五州,取得了北宋建国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变法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北宋统治。

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情况。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所以宋神宗死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新法几乎全部废除。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

3、板书设计 

一、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更迭

2、后周世宗改革

二、陈桥兵变

三、“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1、“杯酒释兵权”

2、派文臣做地方官

3、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4、皇帝直接控制禁军

四、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变法背景)

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lishijiaoan/22380.html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1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八课西欧庄园教案_第八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诗和杰出诗人——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古文运动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唐代传奇。通过唐诗、散文、传奇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通过对唐代诗歌名篇佳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课《走月亮》】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思维导图】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商朝西周起止时间公元前2070-1600年公元前1600-1046年公元前1046-771年开国国王禹汤武王亡国国王桀纣幽王都城阳城殷镐京政治状况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实行分封制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夏商西周的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商西周文字已有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 天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夏小正》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古籍《上书》和《周...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第一课时) 戴冠(贵州省教育科研所)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要求: 秦灭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称号,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 思想教育要求: 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的分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二课堂_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材教法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 高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七雄争霸;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魏强盛;公元前3世纪以后,秦国称雄战争晋楚的城濮之战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民族周边民族:北有匈奴、东胡,西有戎,南有越各民族逐步融合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 东汉的统治措施|东汉的统治

    教学建议关于秦汉时期的三次农民起义 在中国古代史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两大方面。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种矛盾也随之发展,有时激烈,有时缓和。其激烈时就导致爆发农民起义。秦汉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发布于:2014-09-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