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第19讲陆地自然资源

高三地理教案 2014-09-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地理教案】

第19讲 陆地自然资源 [考纲要求]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资源问题。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知识讲解]一、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1)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核心作用。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分类          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新能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自然资源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能源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相互关系图 (3)总体特征①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②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无限; ③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具有地带性规律;非可再生资源——地质规律。④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4)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二、我国的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1)自然资源大国:土地面积、矿产世界第三、耕地世界第四、河流径流、森林面积世界第六   (2)人均资源不足:人均土地、耕地占世界人均量的1/3、径流量占1/4、森林占1/5、矿产占3/5(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①总量丰富(年江河径流量世界第六)②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大)   (2)水能资源特点①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②地区分布不均。实际开发水能从多到少:西南、中南、西北、华东、东北、华北。70%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目前,已开发的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3)水资源短缺问题及措施

紧张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口剧增,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浪费严重

水污染解决办法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南水北调)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兴修水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增长,节约和合理用水、合理调整水价防治和治理水污染    地下水问题前面已讲,这里省略。(4)水资源短缺区:①西北内陆:水资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要节约和合理用水,保护地表水、地下水。知道塔里木河、黑河的调水。②华北地区:降水少,工农业迅速发展、人口增加,水污染、浪费严重。南水北调。(5)主要水电站

三峡葛州坝

二滩

龙羊峡李家峡

万家寨

小浪底

岩滩大化

隔河岩

五强溪

湖北

四川

青海12345

山西内蒙古交界

河南

广西

湖北

湖南

长江

雅砻江

黄河

黄河

黄河

红水河

清江

沅江(三)生物资源1、森林资源(1)特点①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②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  ③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三大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最大天然林区          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岭等东南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我国人工造林面积世界首位。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重采伐,轻抚育;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虫害。(2)主要林业生态工程①“三北”防护林体系——“世界生态工程之最”: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社会经济状况。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③沿海防护林体系:缓解台风、海啸、暴雨的侵袭。④太行山绿化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⑤平原绿化工程:保护农田。2、草场资源——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面积3亿公顷为耕地的3倍。主要牧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宁夏牧区、南方草山草坡。3、我国珍稀水生动物:白鳍豚、扬子鳄、文昌鱼等。4、自然保护区目的:保护生物多样化和各种生态系统。13个加入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长白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盐城、神农架、卧龙、九寨沟、天目山、武夷山、梵净山、茂兰、鼎湖山、西双版纳。(四)土地资源   (1)特点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印度耕地面积超过国土30%,我国10%多一点 (0.08公顷/人),加拿大耕地1.69公顷/人。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较少;④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北方以旱地、南方以水田为主   (2)分布    草地: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南方的山坡。                林地: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西南山区(横断山、雅鲁藏布江谷地)及东南部山地。   (3)问题:①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量居世界之首;沙漠化面积增加快;草场超载、草质下降、森林减少;土地利用中的次生盐碱化。  ②耕地资源减少:建筑用地占用,耕地退化荒芜。                   依法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4)保护措施   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5)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五)矿产资源   (1)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磷矿南方居多。有利于在资源集中地区大规模开采,但加重运输负担。煤:华北、西北、东北、西南         石油:东北、华北、西北天然气:西南、西北                 铁矿:辽宁、河北、四川磷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   (2)能源矿产,煤居首位,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位,石油产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四位。分布情况见下表:12345

所在省

河北

山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安徽

河南

陕西

内蒙古

贵州

煤矿

名称

开滦

峰峰大同 阳泉西山 平朔

抚顺阜新

鸡西

鹤岗

徐州

淮北

平顶山

神府

东胜 准格尔 霍林河

六盘水

所在省

河北

辽宁

黑龙江

甘肃

青海

山东

豫鲁

交界处

新疆

油田名称

华北

辽河

大庆

玉门

冷湖

胜利

中原

克拉玛依、塔中   (3)铁矿: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铁矿物质资源丰富,其中以河北、辽宁、四川三省最多。主要铁矿分布产地如下表:

所在省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安徽

四川

湖北

海南

铁矿名

迁安

白云鄂博

鞍山、本溪

马鞍山

攀枝花

大冶

石碌   (4)有色金属矿丰富,主要产地如下:

湖南

江西

贵州

甘肃

云南

广西

山东

内蒙古

四川

锡矿山锑、水口山铅锌

大余钨德兴铜

铜仁汞

金昌镍

个旧锡东川铜

平果铝

招远黄金

白云鄂博稀土

攀枝花钒钛

(5)主要问题:乱采滥伐,破坏环境,浪费严重等。(6)发挥地区优势,建设区域基地。有色金属矿产基地—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稀土工业基地—内蒙古;磷矿基地——湖北、云南、贵州。三、世界的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分布大势:耕地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林地分布在热带和亚寒带地区;草原在热带、温带半干旱地区。2、生物资源(1)森林:(两大林带)热带雨林、季雨林: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与几内亚湾沿岸及东南亚;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2)草原:温带草原: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中部          热带草原: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3、水资源(径流总量由大到小)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州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4、矿产资源(1)分布铁矿: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煤: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石油:中东地区储量占一半,也是世界最大生产和输出地区,此外,俄、美、中、墨、英等国产量也较大    (2)铁矿运输: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的不平衡是铁矿运输的根本原因。出口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进口主要在发达国家。    印度、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        日本    澳大利亚、巴西、北欧           西欧    加拿大、委内瑞拉          美国           5、能源资源的特点及其分布(1)常规能源的特点及其在世界的分布

常规能源

石油、天然气

水能

①分布广.储量大;②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难度低

①发热量高②基本上是无灰燃料,是高质量的能源③开采、运输、使用方便①可再生能源.电站建成后.发电成本低,收益大;②为发电修建的水库具有防洪、灌溉、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综合效益;③不污染环境

①发热量低、燃烧效率低;②灰渣、粉尘多,环境污染严重;③运输及使用不如石油方便12345

燃烧过程中也有污染

①水库会淹没农田;②移民搬迁:①受降水量变化影响,枯水期受到限制

分布规律

分布于沉积盆地边缘

分布于湖盆或大陆架上

落差大、水流急及流量大的河段

世界分布

四个煤带:①亚洲与欧洲(从我国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中亚和欧洲大陆.直到英国);②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③南非;④澳大利亚七大产油区:①中东(主要为波斯湾沿岸的国家)②拉美(委内瑞拉、墨西哥);③非洲(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④俄罗斯;⑤亚洲(中国、印尼);⑥北美(美国、加拿大);⑦西欧(英国、挪威)

水能蕴藏前6位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扎伊尔(刚果(金))

石油运输:中东→西欧、北美、日本;北非→欧洲;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半球;俄罗斯→东欧和独联体一些国家;东南亚→日本

    优点

    缺点

在世界的分布

在我国的分布

①能量大、能量密集;

②核燃料运量小、地区适应性强;③核电站建成后运转费用低、收益大

①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②密封设备要求高①核废料处理困难

①铀矿丰富的国家: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

②核能电量较大的国家: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

已建或在建核电站:泰山、大亚湾、岭澳、连云港

①能量大,分布广

②可再生能源

③无污染

①分布分散

②投资大、占地广、储能难

影响大阳辐射强度的因素①纬度②海拔高低③空气中云量、水汽含量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以西以北丰富

①清洁能源,有利于净化环境②提高生物能源利用率③可以缓和燃料同肥料、饲料相争的矛盾

气温低的地区利用沼气时间短或难于利用

沼气是我国农村一种比较理想的能源,推广较快

其它新能源:地热、风能、潮汐能、可燃冰等

[能力训练]1.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我国山区自然资源的优势在于:                                                                        (    )    a.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0%           b.降水丰富,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c.可开垦的耕地资源丰富             d.矿产、森林、水能资源较为丰富 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4.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地面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5、下列物质中,属于陆地自然资源的有(    )。 a、钢铁    b.柴油    c.棉花  d、天然气 6、关于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可再生资源分布有规律性,非可再生资源分布无规律性 b、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而非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小 c.可再生资源数量无限,  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 d.自然资源利用潜力的无限性与科技发展水平有关系 7.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12345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6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 风力作用为主                                      b. 流水作用为主             c. 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 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能力训练答案]

1、c  2、d  3、d  4、b  5、d  6、d 7.(1)答案见下图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dilijiaoan/22134.html

  • 城市的区位因素_城市的区位因素

    [考纲要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知识讲解]1.聚落的形成 (1)聚落的概念与分类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既是...

    发布于:2014-09-05

    详细阅读
  • 大气的热力状况思维导图|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 案1年 1—4 班时间xx年9月21日检印月 日课题2.2 大气的热力状况课型新 课教学目的或目标1、 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2、 学会阅读和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3、 树立辩证唯物主...

    发布于:2014-09-05

    详细阅读
  • 高考世界历史必背知识点_高考世界地理必背知识地图和季节知识专题

    地图专题1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 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

    发布于:2014-09-05

    详细阅读
  • 第六节颈椎压迫哪个部位_第六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六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地球公转一周后,地球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 2.难点:太阳直射概念。 3....

    发布于:2014-09-05

    详细阅读
  • 高考地理农业专题|高考地理绘图专题复习

    高 三 地 理 绘 图 专 题 复 习◆ 考点扫描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重难点解析1、运用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和地球日...

    发布于:2014-09-04

    详细阅读
  • [2021年高考文综地理热点]2016高考文综地理热点:关注非洲

    【命题背景】 非洲是近三年高考关注的热点地区。以全国卷为例,xx年全国文综卷一36题考查了尼罗河水文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xx年全国文综卷一36题考查了刚果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流域内地形特征分析;xx年全国卷二8-9题考查了东非高原局部地区的气候分析。非洲在高考中占据特殊地位,其内在原因是非洲地理...

    发布于:2014-09-04

    详细阅读
  • [大气的热力状况思维导图]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

    发布于:2014-09-04

    详细阅读
  •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_专题: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的实际运用题解

    考纲要求: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储备}:一、昼夜长短的计算  ①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与晨昏线有两上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②可以利用已知的...

    发布于:2014-09-04

    详细阅读
  • 太阳辐射等值线图的判读_等值线图的判读

    等值线是某地理事物或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值线图是用布满一定区域内的若干条等值线表示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数量分布状况。由于等值线上标有数值,而且数值间隔(等值距)是相等的,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和延伸方向、弯曲状况、闭合状况等,反映出该地理事物或现象变化的急缓、递变的...

    发布于:2014-09-04

    详细阅读
  • 2016年北京高考地理_2016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第1讲《地球》1、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

    发布于:2014-09-0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