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条件】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

八年级政治教案 2025-11-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使学生弄清以下概念;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秩序。初步掌握以下知识:法律规范作用的表现,法律规范和协调人际关系,我国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识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有关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秩序的规定。

  1.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新闻记者教材的能力。因为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由此切入后续的一系列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比较和分头能力。这是学习法律常识应强调培养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法就是线,就是对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的界定。线内属于合法,线外属于违法。不能实施违法行为。

提高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能力。如,引导学生认识;有法是这样,无法会如何?

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其中包括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运用法律知识评价社会现象等能力。

  1. 思想觉语目标

通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以下觉悟:

          1)热爱法律。法不光是“治人”的,而且是“护民”的;法既约束人的行为,又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它是护民治国的法宝。

          2)守法光荣,违法可耻。我国法律代表人民的利益,守法即维护人民的利益,违法即损害人民的利益。要让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

教学重点

  1. 无规矩不成方贺,法律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规范。
  2.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秩序的规定。

教学难点 

扰乱公共秩序、破坏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罪与非罪的界限。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用三节课的时间,学习第二课,。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本课的课题、框题和目题,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粗线条的了解,认识其知识框架。

(请一位同学读,然后写在黑板上。)

第二课依法维护社会公生活。(板书)

(副板书)

一、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板书)

导入  新课

情形(一)

先请两位同学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方、圆图形。(让同学们评议画的是否标准,说明用规、尺才能画的标准。由此,提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情形(二)

请学生和教师一起做一个表演,请同学观察、比较表演中的两个场面,指出两个场面说明什么道理。(同学们坐在原位不动,待教师说完表演词,即可自我表演。)

场面(一)

教师:“今天下午看电影,请同学们自己到我这里取电影票。”(学生立即拥向讲台,教师被重重包围。)

场面(二)

教师:“今天下午看电影,请每行的第一位同学到我这里取全组的电影票,然后按座位顺序发给生一个同学。”(学生取票自我良好。)

(设计此表演目的:让学生亲自体会有无要求即行为规范大不一样。说明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引导学生走进本框题内容。)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说明这个道理的现象,请同学们列举一下。

(教师归纳。)

上学上课:遵守时间,听铃作息。

交通行驶:红灯停、绿灯行,靠右侧行驶。

上公共汽车:先下后上。

体育比赛:赛场规则等等。

这些现象提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这就是:

  1. 无规矩不成方圆(板书)

    1)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板书)

    2)社会生活需要共同的准则。(板书)

道德准则是人们心中的准则;纪律、规章是人们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准则;法律是唯一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准则。它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即每个公民必须遵守;它具有权威性,使任何人都不可违反。

由于法律准则的这些特点,因此它具有不同于道德准则、纪律、规章等的规范作用。

    3)法律对人们言规范作用的表现。(板书)

,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

,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正当、有效、合法。

,某种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

,惩戒违法行为.

2。法律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和协高人际关系的规范。(板书)

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们走出家门后例进入社会公共生活中,那么,社会公共生活包括如此场所范围?人们之间又会形成什么关系或角色?人们需要遵守什么行为规范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出门上路——行人——右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过街桥等。

乘车——乘客——顺序上下车,上车买票。

去商场购物——顾客——公平交易,买后付钱。

去公园——游客——购票入园,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去影剧院——观众——不能大声喧哗、随意走动,礼貌鼓掌。

(提示:教师写板书时把“场所、”“角色”、“行为规则”分别对齐。)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

这是因为,法律维护社会生活的准则,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例如:上学是适龄学习者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当自己享受教育的权利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这一权利,不容许侵犯他人的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还要覆行守纪的义务。所以青少年要学法、知法、守法;学会依法行已,依法办事;还要学会依法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在我国维护社会生活准则的法律有民事的、刑事的、行政方面的很 法律法规,我们只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我国治安行政管理的最重要的一项法规。(板书)它包括五章45条。下次课,我们就《条例》 的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

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一个新法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明确了一个新道理: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法律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规范。

巩固新课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教材(第22页的案例)。阅后有疑问可以提出来

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二、维护公共秩序 保障公共安全(板书)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快速抢答(说出全称):在我国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法律中,关于治安行政管理的最重要的一项法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表态。)

回答正确,(每人发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作为学习资料,保存好。)

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交流上节课留给大家的题目:谈自我见闻中扰乱公共秩序的现象。

(设计此题目的目的有二,(1)让学生活动起来,引导他们关心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2)培养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让较多学生发言,教师注意引导安全涉及的方面、范围。)

(教师归纳。)

同学们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涉及了学校等单位的秩序,影剧院、公园等公共场所的秩序,出行乘车等公共交通秩序,等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在我们的教材中都分别做了评析。我们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达到要领明确,依法处罚的认识。

请大家看书第23页最后一自然段至第26页第1自然段。

  1. 维护公共秩序(板书)

    1)公共秩序的含义。(板书)

主要包括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社会秩序等。

   2)法律严禁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板书)

请同学们看投影:

(投影一) 维护公共秩序,处罚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违反《条例》的表现

违反《条例》应受到的处罚

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违反《条例》的表现

违反《条例》应受到的处罚

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秩序的

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只等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

结伙斗殴等流氓行为,造谣惑众、煽动闹事的行为,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行为,拒绝或阻碍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

1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2。保障公共安全(板书)

  1)公共安全的含义。(板书)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2)法律严禁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板书)

请同学们看投影:

(投影二)

维护公共安全,处罚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

违反《条例》的表现

违反《条例》应受到的处罚

非法携带、存放枪支、弹药或有其他违反枪支管理规定的行为。

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弹簧刀或者其他管制刀具的

15日以下拘留、200地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未经批准,安装、使用电网的

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在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故意损毁、移动覆盖物、标志、防围的”

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明确了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实际行动中要做到自觉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同妨害公共安全,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作斗争。

巩固新课

现在同学们看书第25而“议一议”题目。在交通工具上,乘客应如何把守法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展开讨论发言。)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公共电汽车上,主动买票,爱护车内设施,礼让他人,照顾老幼病残孕者,这就是把守法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了,体现出同学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我们再讨论第26页“议一议”。“如果路遇同学与别人发生纠纷,你该怎么办?”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同学们说的正确。遇到同学、朋友与别人发生纠纷,应该一不参与;二要规劝;三在劝解无效的情况下,就近求助学校、居委会、派出所等来解决。

通过两个问题讨论,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经过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学习,在遇到问题时,能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觉着应战,表现出同学们的智慧和胆识。

祝大家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课后作业 

自学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目的:看原文,原原本本学法律。)

第三课时

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维护公共秩序和保障公共安全,这节课我们学习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三、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板书)

同学们先自学第一目题的内容,找出:(1)社会管理秩序的含义。(2)维护社会管理秩序应包括哪些方面。

(设计自学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同学们回答的比较清楚准确。下面我们把要点记下不来。

  1. 社会管理秩序需要法律维护(板书)

   1)社会管理秩序的含义。(板书)

社会管理秩序,是指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及秩序。

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包括对公用设施的管理,对文物的管理,对公共环境的管理,对毒品的管理等。

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是在维护社会秩序,其管理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秩序。这就是说,国家机关的正常的管理活动和必要的管理秩序,就是社会管理秩序。由此也可以推出,维护社会管理秩序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实施管理的方面和被管理方面。

   2)维护社会管理秩序包括两个方面。(板书)

如果呈个人的行为妨害了社会管理秩序,不管他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资料:

“县、乡、校领导失职,校舍倒塌造成重大伤亡。”

妆地有关机关对各责任人员分别依法处理。

  2。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处罚。(板书)

同学们自学这部分内容。思考:

(1)对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处罚,有哪两种不同性质?

(2)教材中主要例举了哪几方面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是怎样分别处罚的?(设计此项题目、方法的目的:(1)在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区别罪与非罪的教学难点 。(2)利用教材现有的量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1)关于对违反禁毒和破坏公用设施行为的处罚。(板书)

(请同学分别回答,教师归纳。)

我问问同学们谁看过电视里播放的关于禁毒的宣传节目?同学们都举起手,说明大家都看过。毒品的危害极大。它于个人是前途殆尽,家破人亡;于国家是摧残民族肌体,败坏社会风气,瓦解民族精神。在我国近代史上曾两次爆发鸦片战争。前车之鉴,必须记取。青少年更不能由好奇堕入深渊。要做到:一要远离毒品,二要对制毒、贩毒等行为依法揭露。

对于社会的公用设施,要人人爱护。因为它是人们共有的家园。从爱护一草一木做起,不能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不忌。

  2)要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板书)

严重妨害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触犯刑法——依刑法处罚——犯罪。

妨害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秩序的行——未触犯刑——依《条例》处罚——一一般违法。

关键看防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是否达到触犯刑法的程度。

同学们把这一目题中的第一、第二案例进行比较,就能得出以上结论。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概念:社会管理秩序。分清了一个重要界限:罪与非罪。明白了一个道理:维护社会管理秩序,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课后训练

 

本课知识系统表

 

无规矩不成方圆

  1. 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2. 社会生活需要公共准则
  3. 法律对人的言行规范作用的表现(五个方面)

法律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规范

  1. 法律确认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2. 法律维护社会生活准则(表现三个方面)

维护公共秩序

  1. 公共秩序的含义
  2. 法律严禁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保障公共安全

  1. 公共安全的含义
  2. 法律严禁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

社会管理秩序需要法律来维护

  1. 社会管理秩序的含义
  2. 社会管理秩序包括两个方面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处罚

  1. 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2. 法律严禁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zhengzhijiaoan/164786.html

  • 第三单元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题_第三单元相处有方

    第三单元 相处有方【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 2、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及思维辩别能力; 3、为教学质量检测奠定基础。【教学重点】:尊重、善意与沟通【教学难点】:正确面对竞争压力的方法和原则【教学方法】:讲解(分析)、练习、提问相结合【教学过程】:[复习专题内容]1、人们之间...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如何建设精神文明]法律对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做了明确规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法律规定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能结合惩治制作、传播文化垃圾的犯罪分子的实例,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法律保障发表看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法律惩治制作、传播文化垃圾的犯罪分子的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法制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作文】《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 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这种说法对吗]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学习内容: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教材分析:本目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发,是上一节内容的延伸,拓展。教材分别国家机关、团体组织、公民个人三个层次上介绍了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深刻认识“人治”的危害及“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观...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财产留给谁教学设计】财产留给谁

    知识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及活动的体验与研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继承权,遗产继承的条件、方式、方法和继承人的资格。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继承权,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继承权,为。以后合法继承奠定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遗产继承观,在遗产继承中既要有法律意识,又要弘扬中华...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掌握我国法律规定的对违反环境法行为的制裁方法,以及中学生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的努力方向。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对比的方法理解环境违法与环境犯罪的区别,提高辨析能力;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环境问题,提高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依法治理环境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宽容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宽容;了解宽容的表现。懂得宽容是一种美德;理解宽容问题上的是与非。 2.能力目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人和事的能力;辨证看待宽容与原则、自己与他人、和与同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宽容他人、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PPT】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六课 教学目标 识记未成年人的含义,我国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理解国家制定未成年人保护的意义。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并对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培养初步的正确判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和行为的能力。知道未成年人应该受到那些方面的保护,并...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第三单元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题_第三单元相处有方

    第三单元 相处有方△ 复习导航1.为什么人们之间需要理解?(1)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彼此间千差万别。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面对的处境、需求、心情、感受也各不相同。(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由理解开始。社会是由千差万别的个人组成的。如果人们之间没有相互理解,差异就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社会就可能变...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 诚信做人到永远主题班会|诚信做人到永远

    第十课 1、什么是诚信 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2、“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的涵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一古训是说,人在理智状态下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忠实地履行承诺3、“人而无...

    发布于:2025-11-1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