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现代诗两首】第6课现代诗两首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5-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6课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2.能力目标: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教学要点】
重点: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设想】
先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变化与节奏和旋律的关系。接着对本诗的修辞手法及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品析另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步骤】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新课探究】
一、作者介绍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蓉”是“慕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字词练习
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随堂练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隘口(ài)     歌谣(yáo)     蹲踞(jù)       山巅(diān)    焚起(fén)
敕勒川(chì)  槐树(huái)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
1.范读诗歌。注意朗读时要讲究节奏,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四、分析诗歌内容
1.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分析: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历史之久远,即使用洋洋洒洒的千万言也未必能反映历史全貌。但诗人只用一节诗,短短的几句,便勾勒出浩浩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与杀伐。长城,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而流到诗中的只有寥寥数字:“城上城下的争战”,“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只用这两句就把长城的历史概述出来。诗人完全放弃感情评价,只是让历史凸现其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而古老的长城却饱经沧桑,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是如此的苍凉,“你”“冷眼看”的是人间的恩怨,自古以来的争战和杀伐,都在无情的你的面前成为沧海一粟,这里“你”第二人称的使用,更易于作者情感的抒发,“你”成为了历史的见证。12345
长城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2.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问: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明确:“不能成声”与“不能成篇”都是作者难以抑制情感的体现。一个“总”字表现了这种情感一直萦绕着作者,“一……便”更体现情感的不可控制,而这情感不是涓涓流水在心中流淌的感觉,而是像烈焰熊熊燃烧,那么火热,那么炽烈,由此可见作者的对民族、对民族精神的热情赞颂。
分析: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会日夜牵肠挂肚,魂牵梦绕。长城在诗人的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这里作者举了几个长城留在作者心中的意象,这些意象成为了作者情感的载体,“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已经在作者心中成为了烙印,所以,一提起才“便有烈火焚起”。长城的“云”“树”“风”在作者心中不仅仅是风是云是树,都是长城的一部分,进而我们可以体会其中承载的民族历史的象征意义。
3.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分析: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像中的故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通过这两句可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是诗人的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祖国。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到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今宵月色应如水”在作者心中,这一切的景成了美景,这一切的情都是载不动的深情。
五、写作特色
1.真挚而深切的情感
《长城谣》富有民歌谣曲风味,作者用第二人称抒发对长城这个象征民族的个性化的对象的赞美和魂牵梦绕的思念。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也是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的形象。诗歌中没有华丽的词汇,然而质朴的语言却将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毫无雕琢。如第二节和第三节后两句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12345
2.精巧的构思
《长城谣》中作者先是以精简的笔墨凸现长城的沧桑,接着便直接抒发自己的魂牵梦绕的情感,第三节中梦境的描述水到渠成地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出来,自此,长城的意象的象征的意义便不言而喻,那就是祖国的、民族的精神,长城,不是独立的一个意象,而是浩如烟海的祖国文化中的一滴,长城承载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民族精神。
六、当场成诵!
七、灵活机动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   抒发对长城的依恋与赞美
第三节   借梦境表达对故乡的思恋
【教学总结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导入】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一、简介作者与背景
1.纪弦,19XX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2.写作背景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二、字词练习
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随堂练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蝉翼(chán yì)  荒莽(mǎng)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受文意
1.范读诗歌。注意朗读时要讲究节奏,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感情的朗读。12345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印象,并进行归纳。
《一片槐树叶》全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一过去一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一回忆一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四、分析诗歌内容
1.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分析:有四行,仅仅是一句最简单的陈述句:“这是一片槐树叶。”而诗人却采用了极繁复的修饰性定语,用以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前两句落笔见情,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这种心情却转瞬即逝。第三句是一个长句,节奏缓慢沉重,欣喜一变而为伤感。这一节诗要传达给读者的,恐怕主要是伤感,而大幅度感情起伏变化,令人难忘,令人感慨。这种感情的变化很容易让我们理解,如同看到能引起我们回忆的一张照片,让我们欣喜,回味。这种感情的转瞬即去,因为回忆的内容毕竟是丰富的,更容易勾起我们的感伤。于是作者的感情起伏如此之大。
2.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分析: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揭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诗人纪弦曾在南京、扬州、上海等地留下足迹,行踪遍于大江南北,诗人虽然记忆已老,但他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欣喜的原因。“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正因为诗人心系故国,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使他对一片来自故土的槐树叶情有独钟。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的记忆,于是浓浓的乡思乡愁汹涌而出。“没有些微的损坏”似乎能让我们想像到作者偶然间看到了来自于故乡来自于故国的完整的槐树叶时候的愉悦和珍爱。这当然是因为槐树叶中凝聚了作者浓重的思乡情感。
3.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问: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明确:“我”回到故国,就是想去享受这样一个美的季节,这里槐树叶和槐花香成了作者的一种思乡的情结,当作者看到,当作者想到,槐树叶,和那淡淡的香,那便是思乡的情怀在涌动,在流淌……而这里“享受”和“淡淡的”都带有作者的情感倾向,正因为思念,正因为依恋,正因为这是寄托,所以一切在作者的眼中都那么美丽,那么让人动容。12345
分析: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游子的思归之情。由槐树叶想到“故国的泥土”,进而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这一节诗人直抒胸臆,声声含泪,字字泣血,盼归之情,难以抑制。“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如梦般出现在作者的视野里,我们从这几个词语中能体会到作者的珍视和带有爱的眼光中一片普通的叶子所凝聚的情感。“何年何月何日”的感叹也能让我们体味到作者的盼归心情的急切,这急切不又在表现作者的浓浓思乡念国之情吗?
四、写作特色
1.真挚而深切的情感
《一片槐树叶》中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但是在第一节,作者用了几个“最”来赞美槐树叶,没有真挚的情感是无法如此自然地用这样的语言来赞美的。作者只选取了能引起自己思恋的槐树叶来抒发情感,但是整首诗抒情自然,首尾呼应,一气呵成。结尾处“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感情自然流淌于读者心间,用澄澈的语言设置了使读者产生思乡共鸣的意境,悠远,纯粹。
2.精巧的构思
《一片槐树叶》中作者的两条线索都十分清晰,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首尾呼应,构思完整,结尾处的语言委婉含蓄,然而所表现的感情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五、练习拓展
1.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
2.灵活机动诵读附舒婷诗歌《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作者借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结构板书设计】
第一节  写现在面对槐树叶的感情变化
第二节  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揭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
第三节  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游子思归之情
【教学总结与反思】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587.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