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B部分]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5-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单元概览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文化,表现丰富而生动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的奇闻轶事。

《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中民歌演唱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面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端午的鸭蛋》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在欣赏作者优美语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作者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生动,语言平实。《吆喝》着实谱写了一曲离我们渐渐远去的“生活交响乐”,内容虽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品貌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向我们渐渐走来。吆喝也是一种文化,清纯悠扬的叫卖声显然蕴含着作者的创作个性,那精妙的结构、地道的北京口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春酒》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也织就了如诗一般的儿童圣洁的心灵和令人感念的生活情趣。《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民间艺人的形象。文章从小角度切入,一人一事,形神兼备,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表现出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人格,可谓俗人不俗,其语言生动幽默,弥漫着浓浓的津腔津味。16.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名师导航【内容梳理】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中民歌演唱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面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迤西(yí)糯米(nuò)譬喻(pì)忌讳(huì)蹲踞(dūn)熹微(xī)酬和(chóu)铁箍(gū)    2.多音字:    háng内行      调  diào调换     模  mú模样行  xíng行走          tiáo调整         mó模仿    héng道行      兴  xìng起兴     卷  juàn试卷    hàng树行子        xīng兴奋         juǎn舒卷二、字形  糯  糯米         柞  柞树        踞  盘踞         譬  譬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懦  懦弱         诈  诈骗        锯  锯条         劈  劈开  儒  儒雅         怍  愧怍        据  凭据         僻  偏僻  濡  相濡以沫     作  作业        剧  剧烈         霹  晴天霹雳三、词义 1.重点词: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忌讳:忌怕而隐避。淳朴:诚实朴素。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这里指用诗词应答。2.近义词:忌讳 •忌惮都可以作动词。都有顾忌的意思。“忌讳”一般指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如“过年过节忌讳说不吉利的话”,也可以指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如“在学习上,最忌讳的是有始无终”;“忌惮”多用于书面语,顾忌、惧怕的意思,如“肆无忌惮”。3. 相关成语: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四、文学常识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2.云南的民歌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傈僳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述各自的理由,解决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因此,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是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地反映。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乐曲发展的胚胎,它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在各类民族乐曲和花灯、白剧、壮剧、傣族、扬琴、大本曲等戏曲、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至今还保留民族的原形或近似民歌的变体。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歌词本身就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诗歌。歌词可以变幻,一般是乐手见景生情,随感而发,即兴编成歌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五、名篇名句1. 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2.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3.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 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剖析:句中用“蹲踞”一词写出了唱歌者的姿势。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写出了一般歌会对唱者所选择的位置。用“不多远”“不见面”写出了歌会的规则。短短一句话,就将读者带到歌会的实况现场。让读者对歌会有了一个初步印象。2.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剖析:用“松涛”比喻合唱的歌声,突出了歌声的雄厚与震动人心的力量。用“舒卷张弛”描写歌声,写出了歌声的高低起伏,婉转悠扬,既表现了合唱的和谐美,又表现了歌声的穿透力。同时也与前文的独唱相呼应,使歌声更丰富,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使读者对云南歌会的印象更全面。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剖析:这个句子表达非常准确。“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从内容上给云南对歌作了界定——情歌为主,仍有其他。下文的“也唱其他故事”就是照应。可见,一个“多”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而“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种种”就是下文的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4.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剖析:这段文字描写人物群体,是以人衬景,烘托了优美的气氛。描写时注重写人物的精神,注重写人物具体的衣服。写出了歌声美,人也美!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情和韵味。二、重点语段1.“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至“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剖析:这一段写山路漫歌。其特点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与前文不同,这一部分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蓝天澄澈,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而在这其间的“赶马女孩”,自然也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题,但作者并未直奔主题地写这些内容,而是先作大量铺垫,层层烘托映衬,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2.“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至“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剖析:这一段写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个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盛况空前。作者描写场面,先写歌会的规模大,参加歌会的人多,时间长,再写传歌的作用以及歌会的内容,从多方面来突出村寨传歌的盛况。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点面结合,使读者对歌会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对自然、艺术的品味与鉴赏,洋溢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结构简析】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第1——3段):山野对歌。第二部分(第4段):山路漫歌。第三部分(第5段):春寨传歌。可以图示为:【主旨探讨】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1.这篇叙事散文记叙了云南数种歌会的场景,表现云南乡民爱唱、善唱山歌的民风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赞赏之情。2.本文多角度、全方位的表现了云南歌会的盛况,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山野对歌——才情智力大比拼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中,首先描写的是山野对歌的场景。山野对歌是云南歌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歌会形式。对歌,最初是人们在劳动之余的一种传统娱乐。后来逐渐演变成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对歌的场所文章中虽然没有详细介绍,但从“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一句可以看出,应该是在比较僻静的山野。对歌的对象便是青年男女,对歌的内容“多是情歌酬和”。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以歌为媒,寻找知音伴侣。最有趣味的是对歌的过程。在对歌的过程中,对歌的双方都要使出浑身解数,不仅要展示自己嘹亮的歌喉,还要表现出自己的“机智才能”,想方设法唱赢对方,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对歌形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的譬喻,比赛机智才能。”能够做到见景生情是容易的,但是要把所产生的情感及时的和眼前的事物联系起来,并用譬喻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所见之物和所生之感有机结合,并化为歌词演唱出来。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而“用提问题的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对提问者和解答者来说,都是智慧的较量,才能的比拼。经过一番较量之后,胜负高下也就分出来了,这时候,对自己中意的人就开始“互赞”,而对不满意的就会“互嘲”,但在“互赞互嘲”中,自己的心意得到表达,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展示。在这一场景中,作者着力刻画了一位年轻妇女的形象,她凭着自己的才智,“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这个形象正是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当对歌胜利后,她“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在这里,作者一连用了“站起、理理、拍拍、笑笑”等动词,把一个聪慧、美丽、大方的年轻妇女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你们看,我唱赢了”的心理刻画,更是对她聪明智慧的最好诠释。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在整个对歌过程中,对歌的人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机智之美。简直就是一场才情智力大比拼。文章中虽然没有提到一句歌词,但仅从对歌的形式上就已经让人感受到,人们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赢得自己的幸福生活。【问题探究】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请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到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独有的特色?【导思】本文主要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探究】本文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三个场面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又有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探究过程中要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自主广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蹲踞(  )       糯米(  )规矩(  )       忌讳(  )答案:jū nuò jū huì2.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1)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 (2)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xx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解析:对词语的解释,我们可以进行推测,但都要结合文章中的用法,在具体的文章中得到词语的准确的解释。这就是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释原则。答案:(1)开头先咏某物然后起兴抒情。(2)招呼朋友呼唤伴侣。3.请简要分析下列语句的特点。(1)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2)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解析: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是对作者的描写的巧妙之处的理解。这些能使我们对课文的中心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更能把握作者描写的重点所在。对句子的修辞和用词进行分析,体会文章描写手法以及表达的效果。这也是我们写文章应该重点学习的地方。答案:(1)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沉默”“坐在”等动作,将鸟描写得栩栩如生,也写出了鸟的习性。(2)这句话动词表现力强,连续两个“钻”字,写出了云雀飞翔高而有力的特点。4.课文内容的具体把握: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概括它们的内容及其特点。 解析:这是对全文的一个归纳,我们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有条理地进行归纳和总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答案:山野对歌——别开生面、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以人衬景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以环境衬人金满斗会——民歌展览的大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点面结合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5.选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解析:本题要求我们对文段的内容进行概括。这是文章的一个重要段落,要注意其相对独立的特点。答案:主要描绘了“云南的歌会”中“金满斗会”的情景。6.简要概述“金满斗会”的演唱方式和内容及举行的目的。解析:这是对文段中的内容进行的归纳,我们要从这些方面来对课文进行概括和理解,了解歌会的盛况。答案:演唱方式:百多人集合在一起,六人围坐一桌,轮流低唱歌曲。  内容:一般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举行的目的: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7.结合文章回答,为什么“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 解析:这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际是对歌会的意义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些老年人的心理,我们才能知道云南歌会的真正价值所在。答案:因为在歌会上,老年人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看到下一辈熟悉了,心里高兴。8.文中画线的句子优美形象,请认真品味,加以评析。 解析:本题意在使我们了解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修辞手法在文中往往是为了烘托某种气氛而使用。答案:这句话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的松涛,借描绘松涛刻画出声音虽小但雄浑有力、气势恢弘的特点。9.假如你也在“金满斗会”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受?请认真揣摩,加以描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回答时发挥自己想象,着重描绘自己的感受即可。答案:略(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江南古镇杨国民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帖。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青石板的街面,被千万双脚打磨得发亮,把一段邈远的历史融凝进去,却不留一丝痕迹。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之于平直简约,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折曲折地延伸过去,把整个一座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绵长清丽的诗意就该由古镇的小巷里抽绎出来。而夜卧古镇的吊脚楼上,听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憧憬。一座座“如虹饮水”的古拱桥,巧连妙构,宛若一帧行草书法,笔墨淋漓之间,有一缕墨韵衔接着,构成了整体的韵律和完美。对一条条漂泊的远舟来说,那古镇就是一处驿站。白天,他们在河道里经历了风与浪的搏斗,在夕阳西下、落霞铺彩之时,挟着唱晚的渔歌,沾着浪尖的飞沫,泊进古镇平静的港湾里。那掌舵的老大或拉纤的汉子便循着窄窄的石级缓缓地走上来,在古街上溜达一下,舒张舒张疲乏的身躯。然后在临河的一爿小酒店里坐下来,沽一壶酒,买两碟菜,慢悠悠地喝,把余下的一丝精力蘸着酽浓的酒液,直喝到酥酥的微醉,然后枕着古镇的恬静酣睡一夜,蓄养出勃勃的精力,再供明天的风浪去销蚀。明天路程的终点也许还是一座古镇,就那么山一程水一程地漂泊过去,一座座的古镇就勾联着他们的今天、明天和后天,在时空的坐标轴上,古镇就勾画出他们一条条生命的曲线。古镇的性格异常温顺,就如羞于表达的朴实纯正的村姑。眉宇举止间却还是掩饰不住那脉脉的柔情。吊脚楼下笼着的一片幽水,正是她那诚挚的情怀,临河的一扇扇木窗,启阖之间,纳下片片匆匆去来的帆影。在古镇的人流里,你若驻足细听一听,就会发现许多还没有完全同化的口音,他们的祖先或许来自戈壁瀚海,漠漠黄土,因为那贫瘠的土地难以负载他们生存的沉重叹息,遂逐一脉弱水,在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后,终于择定将古镇作为自己的永久居地。只是用保住那方故土的语言,来寄托对它的永久思念。江南的许多古镇,你别看它貌不惊人,它或许就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你看,古镇的四周是广袤的田野,一带萦纡的清流,一抹起伏的山影,就凸现出这么一个恬静的处所……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在一处青藤垂垂的院落里,隔了外界的喧嚷,避了市井的诱惑,面壁十年,精研邃思,而一旦出露,怎不叫世人惊愕瞩目?!一部部煌煌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蕴足了文化底气,就从这里展开它的册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10.本文主要介绍了江南古镇乡土风情的哪些特点?解析:我们要通过阅读对作者描写的特点进行归纳。注意要能抓住描写的重点,用词要简洁。答案:博大、古老、幽雅、优美、纯朴的特点。11.为什么文中说“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 解析:探寻语句的特殊含意,就要对语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答案:因为古镇文明是江南文化的精华,是一首乐曲的华彩乐段。12.通过阅读本文,你认为最能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有哪些? 解析:细读全文,将其中的主要信息提炼整合概括出来即可。答案:柔婉曲折的清流、临河构筑的街道、半间建在河上的吊脚楼、“如虹饮水”的古拱桥、窄小的古街、青石板的街面、曲折幽深的小巷、青藤垂垂的院落。13.江南古镇文明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 解析:通过对记述内容的归纳,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江南古镇的价值。答案: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创作了一部部煌煌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14.文章写在古镇的人流里,有许多是从外地迁来的,其用意是什么? 解析:这是对文章的写作内容的一个探讨,能使我们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答案:因为江南古镇文明是古镇人和外地人共同创造的。二、语言运用15.(XX南京中考,3)搜集材料时,大家发现,南京人杰地灵,曾在此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灿若群星:王羲之、李白、曹雪芹、吴敬梓、鲁迅、徐悲鸿……小晴就此拟了副对联,但觉得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你将下联改为: 解析:完成此题运用对偶知识来修改即可。对联要求上下句之间的结构相同、词性两两相对。上联中“吴敬梓”是人名(名词),下联中相应位置也应该是人名“周树人”,相同的道理,上联中“冷眼” 应该与下联“深情”相对,“观世”应与“怀旧”相对。这样一修改,就符合要求了。(对联的下半句对仗工整,不必修改了。)答案: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读书做人汪曾祺笔下的老师沈从文他很爱自己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柳坳,—— 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和三姐一同回了一次凤凰,领着她看了他小说中所写的各处,都还没有大变样。家乡人闻听沈从文回来了,简直不知怎样招待才好。他说:“他们为我捉了一只锦鸡!”锦鸡毛羽很好看,他很爱那只锦鸡,还抱着它照了一张相,后来知道竟作了他的盘中餐,对三姐说:“真煞风景!”锦鸡肉并不怎么好吃。沈从文说及时大笑,但也表现出对乡人的殷情十分感激。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对年轻人打鼓失去旧范很不以为然。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沈先生的家庭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家庭,随时都在亲切和谐气氛中。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两个儿子,小龙小虎,兄弟怡怡。他们都很高尚清白,无丝毫庸俗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他们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大概开达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见到过,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中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沈从文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汪曾祺的笔下我们不难得知。你从沈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呢?17.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名师导航【内容梳理】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本文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在欣赏作者优美语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作者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生动,语言平实。【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腌(yān) 门楣(méi) 练囊(náng) 袁枚(méi)  苋(xiàn) 焉(yān) 拧(nǐng)   车胤(yìn) 门槛(kǎn) 粽子(zòng) 手腕(w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大襟(jīn)2.多音字扎  zhā扎根    络  luò络绎   槛  kǎn 门槛    拧 níng拧毛巾zhá挣扎                                     nǐng拧开zā扎彩         lào络子      jiàn 槛车       nìng拧脾气二、字形楣  门楣        硝 硝烟          隍  城隍         舱  船舱媚  妩媚        销 销售          煌  辉煌         沧  沧海嵋  峨嵋        消 消失          徨  彷徨         沦  沦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三、词义 1.重点词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门楣:门框上的横木。2.近义词郑重 •慎重都是形容词,都有认真的意思。不同的是,“郑重” 意思是严肃认真,而“慎重”意思是谨慎认真。在词语搭配上也有区别,如“郑重其事”“郑重声明”“慎重处理”“态度慎重”等。担忧•担心都是动词,也可以作名词。都有不放心的意思。一般常用于可能出现不如意的情况。“担忧”不仅指放心不下,还有忧虑、发愁的意思,语意较重。一般不带宾语。如“妈很为你担忧”;“担心”只指放心不下,语意较轻,常带宾语,如“妈很担心你”。3.相关成语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与有荣焉:因此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肃然起敬:十分恭敬。四、文学常识1.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2.在当代文坛,一种与“大叙事”、“大事物”、“大场面”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切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五、名篇名句1.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3.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剖析:用小孩子的眼光与语气,评价地方的风俗,真切而实在。“道道”一词明显含有地方特色,用在这里,平淡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2.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剖析:“出鸭……鸭多”,作者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3.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剖析:“一扎下去”“就冒出来”两相对比。特别是用“一……就……”的句式,写出了高邮咸蛋的质细而油多的特点。作者对高邮蛋的赞美之情也就溢于言表。突现了文章的主旨,赞美高邮咸蛋,歌颂故乡可爱。4.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剖析: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二、重点语段1.“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至“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剖析:这一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依次写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谈端午风俗时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前文看似闲笔,实际上渲染了“端午”的浓烈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所以谈“端午风俗”也是必要的。2.“高邮的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至“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剖析:这段写家乡腌蛋的特点。作者将文言词语与口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倍添韵味。例如“质细而油多”、“入口”、“尤为别处所不及”属古汉语语言,而“发干、发粉”、“嚼石灰”又极俗。“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让人跃跃欲试,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结构简析】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第二部分(第2—3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1.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2.文章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3.本文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小小咸鸭蛋文章从作者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引出高邮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特产——咸鸭蛋。在对此的介绍中,洋溢着作者的喜爱和自豪。如文中的“哦!你们那儿出咸鸭蛋!”以人们的惊讶和熟知的语气来体现咸鸭蛋的名气。“必用纸条特别标明”中的“特别”二字,可见咸鸭蛋在外人心中的地位,“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中的“完全不能”,作者用全盘否定的语气突出家乡特产的优点,在不知不觉的夸耀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喜爱和自豪:对咸鸭蛋的喜爱,对身为高邮人的自豪。高邮的咸鸭蛋之所以如此的出彩,我想与端午节中“吃十二红”还是有联系的吧,红是红火,咸鸭蛋越红,人们就更愿意把它当作十二红之一;反过来,人们愿意把它当作十二红之一,咸鸭蛋就会越红。两者相辅相成。同样,咸鸭蛋越出名,就越能代表高邮,越能代表高邮,咸鸭蛋就会越好!水涨船高。这也许就是民俗!作者选择了咸鸭蛋做为自己家乡的荣誉,亲爱的同学,你会选择什么来代表你的家乡?【问题探究】问题:本文记叙的是最普通不过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对你的作文有什么启示呢?【导思】写作来源于生活,这不是一句空话。这篇文章又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生活中处处有情趣,只有细心地观察生活才能得到写作的源头活水,也才能真正地掌握写作的真正本源。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才会有对生活更深刻的爱和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探究】第一步:细细品味《端午的鸭蛋》,进一步体会汪曾祺先生的语言艺术:口语色彩浓厚;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善于运用语言“造型”。第二步:学习了语言艺术之后,]体会文章源于生活的特点,我们也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提高作文水平。自主广场我夯基  我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门楣(  )              苋菜(  )避邪(  )              腌蛋(  )答案:méi xiàn xié yān2.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jí(  )贯               chú(  )柜门kǎn (  )             练nānɡ (  )答案:籍 橱 槛 囊3.翻译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腌蛋》一文。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解析:翻译文言文是我们学习的一种能力,初中生应该能翻译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答案:腌蛋以高邮的为最好,颜色细腻并且油多,高文端公最喜欢吃这种(腌蛋)。席间,先夹取腌蛋用来敬客,放在盘中。应该带壳切开,黄白一起用;不能留下黄去掉白,使味不全,油也走散了。4.课文结尾,作者写了“囊萤夜读”的故事。类似的故事还很多,请查查资料或上网浏览,讲一个古人苦读的故事。 解析:文章中的引用需要我们在读文章时细心地体会其表达的作用。这里不管是引用袁枚的文章还是引用“囊萤夜读”,都是为了表现作者对于家乡的喜爱之情,也是对于童年记忆的怀恋。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用以表现的深刻的中心思想和感情。答案:示例:查阅资料。如:《悬梁刺股》的故事。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 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咸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5.通过阅读本文,你了解到高邮咸蛋与别处的鸭蛋有什么不同? 解析:本题是通过文章中的比较,领会作者要描写的内容和中心。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赞美溢于言表。答案: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6.选文第一段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腌蛋》一文有什么作用? 解析:体会文章引用的妙处,恰当的运用能给文章的表达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答案:引用这段文字,既介绍了高邮咸蛋的特点和吃法,又使文章显得妙趣横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7.本文介绍了鸭蛋的哪两种吃法?孩子们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解析:通过文章的描写,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描写富有生活情趣,能达到吸引人的目的。答案:一种是带壳切开;一种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小孩子喜欢第二种吃法,因为可以捉来萤火虫利用空蛋壳做小灯笼。8.本文内容是写“端午的鸭蛋”,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故乡的热爱,请从文中找出能表达对故乡的热爱的语句。解析:通过文章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细读原文从文中找出即可。答案:(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2)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3)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4题。冬 天朱自清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氩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人,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9.这篇文章题目是“冬天”,文章共写了几个冬天?是分别通过什么事情写冬天的? 解析:对全文的写作内容进行概括,从中体会文章的主要写作意图。答案:第一个冬天,童年时与父亲兄弟围着小洋锅吃白水豆腐;第二个冬天,与朋友夜游西湖;第三个冬天,与妻儿在台州。10.通读全文,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解析:体会作者选取材料的意图,作者是通过这些描写表达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深厚的感情。表达了深刻的中心思想。答案:作者笔下的冬天是温暖的、洋溢着亲情和友情。通过作者精心选取的三件小事感受到冬天与众不同的特点。11.文章第一段“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其中“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连用两个“等着”,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解析: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记叙,让我们体会文章中描写的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文章之美。答案:“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的原因是这不是吃饭,只是玩儿。连用两个“等着”能充分表现“我们”急切盼望的心情。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12.第二段中“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结合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 “我们都不大说话”?我真的“快睡着了”吗? 解析:我们仔细体会作者描写的意境之美,通过作者的描写使我们也沉浸在那令人向往的环境气氛中,被感染和陶醉。答案:“我们都不大说话”是因为我们都在静静地用心欣赏月光下冬天的西湖;“我快睡着了”是因为我在充分感受着景物的美好和友情的温馨。13.第三段为什么说“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解析:这是全文的一个关键句,也是文章体现中心的地方,我们要结合这些语句深刻地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和浓浓的感情。答案:因为在寒冷的冬天里一家人在一起,家庭的温馨与冬天的寒冷形成了强烈反差,即使在冬天里也能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因此说“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14.你最喜欢文中描绘的哪一个冬天?请简要地说说喜欢的理由。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但是回答时需要在对文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作合理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深切的感受即可。答案: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如:喜欢作者描写的第一个冬天,因为作者抓住在冬天里的一件很平常的事,写出了家庭的温馨,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二、语言运用15.“曾经沧海难为水”。白话中来句古诗,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趣味。你平时注意积累了吗?试写几句关于水的诗句。解析:古诗引用,可以跟文章增添很多韵味。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以便运用时信手拈来。答案:示例: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读书做人汪曾祺轶事这家伙是个疯子 在昆明,有一段时间,汪曾祺迷上了昆曲,并酷爱吹笛(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常于风恬月朗之夜,端坐在联大校园的大槐树下突出于地面的老根上,独自吹笛,直到半夜。同学中有人说:“这家伙是个疯子!”  你看看 汪曾祺因在《沙家浜》定“本”时,“应对称旨”,有捷才,江青对他比较满意。他是唯一一个敢在江青面前翘二郎腿,敢抽烟的人。在创作《杜鹃山》时,于会泳蛮横专断,对汪曾祺甚为轻慢,这让他非常恼火。一次,于会泳指责汪曾祺写的一句戏词“仅防隔山烟尘涨”不通。他二话没说,找来《杜工部集》翻出一句诗,往于会泳面前一放,说:“你看看!”  我从不给自己打电话 林斤澜常常在家中接到找汪曾祺的电话,就问对方号码从哪得来的?对方说是汪本人。林又问:“他不是在开玩笑吧?”对方肯定地说:“不,认真的,他一个字一个字想出来的!”事后林斤澜问汪曾祺,汪说:“我只记住这一个电话号码。”又问:“那你自己家的不记得?”他断然答道:“我从不给自己打电话!”  我只能居第三位 几位小同乡去拜见汪曾祺,他微笑着问:“跟高邮相比,还是北京大吧?”令人倍感亲切。众人甚是崇敬地说:“高邮除了秦少游,就是您了。”汪曾祺正色道:“不对,高邮双黄鸭蛋比我名气大多了,我只能居第三位。”众皆粲然。几则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将汪曾祺先生全面地展示给了我们,不知您从先生身上是否能学到些什么呢?18.吆喝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萧乾名师导航【内容梳理】《吆喝》着实谱写了一曲离我们渐渐远去的“生活交响乐”,内容虽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品貌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向我们渐渐走来。吆喝也是一种文化,清纯悠扬的叫卖声显然蕴含着作者的创作个性,那精妙的结构、地道的北京口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萧乾正是以发现美的慧眼从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的商贩的吆喝声中发现了文化的所在。【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招徕(lái)吹嘘(xū)隔阂(hé)烫手(tàng)沸腾(téng)卤煮(lǔ)荸荠(bíqí)囿(yòu)饽饽(bō) 钹(bó) 蘸(zhàn) 馅(xiàn) 佐料(zuǒ) 甸(diàn)秫秸(shú jiē) 吆喝(yāo he) 馄饨(hún tún)2.多音字    chuāi揣在怀里         mó磨刀           gǔ骨头             qí荸荠揣  chuǎi揣测        磨               骨                 荠    chuài挣揣             mò磨坊           gū骨朵儿           jì荠菜二、字形捞  打捞      饨  馄饨      伶  伶俐       酪  奶酪        秸  秫秸唠  唠叨      沌  混沌      领  领取       洛  洛阳        拮  拮据崂  崂山      顿  顿时      聆  聆听       络  经络        诘  反诘涝  排涝      囤  囤积      岭  山岭       烙  烙印        桔  桔子三、词义 1.重点词秫秸:去掉穗的高粱杆。招徕:招揽。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馄饨: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儿,通常是煮熟后带汤吃。晶莹:光亮而透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挑子:扁担和它两头所挑的东西。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饽饽:馒头或其它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吹嘘:夸大或无中生有的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2.近义词隔阂• 隔膜都可以做名词。都有情意不相通的意思。“隔阂”指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多用于人与人之间,如“两代人之间有隔阂”;“隔膜”指情意不相通,彼此有意见,如“消除隔膜”,还可以指不通晓,外行,如“我对这种技术实在隔膜”。3.相关成语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合辙押韵:指与戏曲唱词的韵脚相合。油嘴滑舌:说话圆滑,世故,善于狡辩。四、文学常识1.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2.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顺叙或倒叙,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二是以空间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或由内及外,或由外及内。三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五、名篇名句1.现在北京城到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地叫卖艺术并没失传。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3.“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还播放了阿隆.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剖析:借用交响诗,写出了北京胡同音响给人带来的美感。一个“还”字体现了一种中外同乐,雅俗共赏的味道。“很有味道”评点精粹,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2.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剖析:典型的过渡段,在文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一句承上,肯定了北京胡同音响的美妙动听,后一句则总启下文内容,总说北京胡同的吆喝是这部分交响乐的声乐部分,能让读者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3.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剖析:总说段。提示下面部分将要写北京胡同一年四季早中晚相互更替的叫卖声。同时它也暗示了北京胡同的小贩们是风雨无阻的。这样的段落,使文章的的脉络清晰,便于读者把握整体内容。4.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地叫卖艺术并没失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剖析:作为总结段,它有如下特点,第一是与前文照应,如“现在”就照应了第四自然段的“我小时候”;“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照应了前文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第二是在淡淡的遗憾中露出一点欣慰。这一点,从“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中就可以感受到。二、重点语段1.“20年代一位在北京做寓公的英国诗人”至“很有味道。”剖析:文章开头并未直接入题,而是先引用《北京的声与色》一文的记载,列举北京商贩是如何运用“乐器”来招徕顾客的。看是闲笔,实际上为下文写“吆喝”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2.“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至“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剖析:这一段介绍了吆喝的声调变化:有的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在叙述那种令“我”害怕的忽高忽低的声音时,用“尖声尖气”、“放低至少八度”形成对照,“把我吓了个马趴”刻画出“我”害怕的神态。这些描写符合儿童的心理,诙谐有趣。 【结构简析】这篇散文介绍了老北京里街头的种种叫卖声,介绍了相关的北京地域文化,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第二部分:(第4—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第三部分:(第11—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和音韵节奏。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1.这篇散文介绍了老北京里街头的种种叫卖声,介绍了相关的北京地域文化,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民的深厚感情。2.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普遍的街头巷尾的吆喝声里,发现了动人的生活情趣。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地道的北京口语北京话并非普通话,它有它的特色。北京话有三大特点:一是快,二是发音较含混,三是儿化音很多。体现在本文中就是句子短,儿化音多。比如文章第三段,说到那些相声中学叫卖声的,这样写道:“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体现了这一点,仔细观察,吆喝声也大多以短句为主,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等,都是短小精悍的句子,读起来干脆利索,体现了北京话的特色。儿化音在本文中比比皆是,如“骨朵儿”、“嗓门儿”、“冰塔儿”、“卖花儿的”……此外,北京话有一种调侃、轻松、幽默的味道。比如文中写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这一句话作者描写得细致生动,让读者可以想像出当时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问题探究】你认为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吆喝”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导思】吆喝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在学习了本课之后,相信你对此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各行各业都有吆喝,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吆喝,同一行业在不同地域业有不同的吆喝。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取代了胡同里弄,超市商场取代了走街串巷的小贩,吆喝终将成为历史的记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探究】第一步:利用业余时间,收集记录曾经各行各业的吆喝,感受不同的吆喝所体现出的职业特点与地域特色。第二步:收集身边的吆喝声,与以前的吆喝作比较,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第三步:写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示例:没有存在的必要。原因:现代化的传媒兴起,使古老的吆喝已经远远地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自主广场我夯基  我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招徕(  )  吹嘘(  )  铁铉(  )     隔阂(  )答案:lāi xū xuàn hé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tànɡ(  )手   沸ténɡ (  )  lǔ(  )煮    bí qí(  )(  )答案:烫 腾 卤 荸荠3.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随机应变:                       合辙押韵: 答案:随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指与戏曲唱词的韵脚相合。4.摘抄本文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描写吆喝的句子。 解析:积累有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请将你喜欢的写下来吧!           答案:如: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葫芦儿——刚蘸得”;“烤白薯哇真热乎”等。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地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打击乐器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5.第四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说明。 解析:我们要找出文章中起衔接作用的段落和句子,通过这些句子和段落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课文的纲。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答案:领起下文的作用。下文就是具体描写早晚、四季的吆喝声。6.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作者详细介绍了夜晚的吆喝声。解析:完成此题我们要从文章选材的特点出发,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答案:因为夜晚的吆喝内容比白天更丰富,它不仅仅包括叫卖声,还有唱话匣子的、敲小钹的盲人以及乞讨声。7.第九段主要介绍了哪两种吆喝声?认真品味一下,说出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解析:我们要通过作者的语言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寄寓的感情。在看似平直的记叙中,却饱含作者的不同感情。答案:敲小钹的盲人吆喝和乞丐的乞讨声,表达作者对替人算卦的骗人的迷信行径的鄙夷和对生活落魄的乞讨者的同情。8.第十段运用什么顺序?通过作者介绍的这些吆喝你还了解什么?解析:完成此题要求我们把握课文的记叙顺序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挖掘。第二问实际上是对作者叙述内容的深层探究,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答案:运用了时间顺序;通过作者介绍的这些吆喝了解作者童年天真好奇的特点。9.课文介绍了丰富多彩的老北京吆喝声,你觉得哪一种吆喝声最有趣?简要说说理由。根据自己理解回答。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加以理解。答案:略(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

回老街走走

舒 婷有支流行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歌词蛮动人的,唱得一些做父母的,鼻子一阵阵发酸。现代人的家,都在一格格的火柴盒里,外观千篇一律,里头的装修与格局也大同小异。游子们再健忘,可能走错楼栋,进错梯道,决不会叫错爹妈。从前我们的家不是这样的。城里的家,不是在什么胡同里,就是什么小巷深处,歪着一棵老槐或撑着两树枇杷——至于丁香和油纸伞,那是在戴望舒的雨巷才有的。风大的时候,常有一两件衣裳从横架着的竹竿上飘落,罩在路人的肩或头,有些故事由此发生。乡下的家,再穷都有自己的院落,墙头摇曳着狗尾巴草,屋后一窝鸡两畦韮。孩子回家,当妈的急急去摸鸡屁股,捋一把嫩韮,炒得香味直钻入骨髓,多少年都不会忘。我的童年在外婆家度过,住在八卦埕,想想这个地名有多么弯弯绕!厦门最老的区街之一。它那几条街巷的名字都极其生动传神:“打锡街”,住的多是工匠;“夹板寮”,房子的简陋可想而知;“曾姑娘巷”,原是有个曾姑娘祠堂的,碑文说她有“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放学后特地去看她的画像,扁扁的圆脸上一双细细的小眼睛罢了。十分失望,从此对古书中的形容词甚怀疑。只要有时间,我还是愿意回老街走走。在城市的夹缝中,总有几处被遗忘的角落。比如开元路,没有酒楼没有超市也没有发廊,只有小杂货店和补鞋摊。比较现代化的是一部公共电话,从居家里逶迤拉出,搁在门口木凳上,由一个抠着趾缝的老头看守。稍过去一点的骑楼下,摆一张矮桌,乌黑的茶具,几个打牌的老人,押着一毛钱十根的筹码。日子在这里悠悠打了个旋,继续慢慢流了去。又比如打锡街,那么窄,张着两只手,可以同时李家抓两根葱,王家讨一撮盐;那么短,站在这一端,可以看到那一端的大马路车水马龙;却又是这么兴旺,白天家家都摆出点什么卖卖:茯苓糕、鲜鸡蛋、烧肉粽、金箔银纸、本地青皮芒果;或者找点事做做:缝补、修伞、代书、打金器。总是熙熙攘攘,看起来好像是邻里之间的买来卖去而已。晚上,都把小饭桌摆到门口,人要路过,须侧着身,常常不是碰翻了这家的小酒盅,就是打撒了那家的海蛎面线汤。不过不要紧,进出这里的人至少有个点头交情。熟而又熟的走不到家门,就被揪住坐下喝两口。免不了吵架,吵起来声情并茂,平日里搓衣掌勺低眉顺眼的妇女,这个时候口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极好,倾街倾巷。咳,老街。我们怀念的不是拥挤、闷热、三代同室的往日时光,而是相濡以沫互通有无的凡间人情烟火。尤其当我们掏出一大串钥匙,打开公共铁门、自家的防盗门、房门,走到被钢栅密密封锁的阳台上,看看上下左右都是同样的铁笼子。你不知道隔壁阳台那个腆着啤酒肚浇花的男人在哪里工作,旁边那位风情万种的女子是不是他的妻子。当然他也不知道你,于是你觉得很安全,不想打破这种默契。气闷的时候,孤独的时候,被吊在半空的时候,不妨到老街走走。10.作者写了“现代人的家”,也写了“从前我们的家”,写“从前我们的家”则从“城里的家”和“乡下的家”两个方面来写,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种“家”的特点。解析:细读课文,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归纳,从归纳中我们能看到作者要表现的重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答案:现代人的家:外观千篇一律,装修大同小异,都是同样的铁笼子,人(家庭)与人(家庭)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城里的家:悠闲、恬静,人与人之间感情真挚纯朴。乡下的家:与自然相和谐,温馨,充满亲情。11.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只要有时间,我还是愿意回老街走走”。 解析:过去历史中有许多的东西因为时代的发展已经消失,但是我们却难忘过去经历过的那份浓浓的感情,我们不妨对自己的了解的过去的一些东西进行一个寻访,也许有更大的收获。把它写下来。作者表达的对老街的思想感情的认识,是我们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大意对即可。答案:因为老街是存在于喧闹的城市的夹缝里被遗忘的角落,这里有温馨、恬静和纯真。12.“老街”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样的“老街”吗?为什么? 解析:我们要对老街的特点进行归纳,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老街的看法和作者寄寓在叙述中的思想感情。答案:特点:老街悠闲、恬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挚纯朴。喜欢与否根据自己理解回答,如:不喜欢,因为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老街缺乏现代气息,与时代落伍,这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我更喜欢充满现代化的国际化大都市。13.“咳,老街。”为什么要单独成段?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解析:我们要结合这一句的分析加深对文章语句的认识和感情的理解。一个“咳”字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思乡之情,我们可以从文中得到答案。答案:“咳,老街。”单独成段,能强调作者对老街的深切怀念之情。14.多年过去了,“老街”是会保持原来的样子,还是发生了变化?驰骋你想象的翅膀,作简要的回答。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记叙来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答案:(提示)发挥想象回答。如:老街作为城市文明被保留下来,它依然那么悠闲、恬静,那么古朴,是很多忙碌的现代人休闲、放松的理想场所。二、语言运用15.(XX常州中考题,3)名著阅读。请模仿下面对《水浒传》中宋江这个人物的简介,从你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作一简单介绍。宋江,人称及时雨,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因协助晁盖等逃脱官府缉拿,被其老婆阎婆惜发现。阎婆惜趁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被迫上梁山。后宋江被众好汉推为梁山首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解析:关于名著积累的题,近几年年年都有。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所介绍内容与原作基本相符即可。答案: 示例:林冲,人称豹子头,原为东京80万禁军教头,受高俅陷害,发配沧州看守大军草料场。高俅派亲信火烧草料场,企图将林冲置于死地,林冲忍无可忍,雪夜杀敌,迫上梁山。后成为梁山重要将领。读书做人萧乾的人生历程颇为坎坷。父亲生前掌管北京东直门城门开关之职,在儿子未曾出世时就离开了人间。母亲靠洗刷缝补和做女佣来维持全家生活。家里生活贫困,萧乾六岁时进入设在新太仓一座庙里的私塾读书。不到半年(才念了半本《论语》),转入九道湾一家私立“新式”学堂,读起了“马牛羊,鸡犬豕”教科书。他的童年生活孤寂而狼狈,没有画书,没有温暖。他在青年时代曾感叹地回忆这一段生活:“我常把羊管胡同——我的出生地,幻想成一只破了边的荷叶,我是一颗干瘪的莲子。我那位寡妇妈妈却把这颗干瘪的莲子捧在掌心,有时还裹在她的衣襟里。瓦岔胡同:我从那里上的私塾,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学历。小菊儿胡同:我就是从那里进的地毯房,也是在那里眼睁睁看到妈妈停了呼吸,最后一次阖上她那双温柔而慈祥的眼睛。”因为家贫,萧乾在上了两年小学后,改入安定门三条崇实学堂(原为教会学校,现为北京第21中学)半工半读。织过地毯,放过羊,送过羊奶。1926年,读到初三时,他考进当时开在南河沿翠花胡同的北新书局(老板是李小峰)做练习生,当过校对,跑过邮局和印刷厂,有时还给作者送稿费。在书局里,他读了不少中国和外国的文学作品,并成十遍的读过华林著的《新英雄主义》,抄录过徐志摩译的《曼殊斐尔小说集》,同时开始向报刊投稿,最初的六篇小说均发表于杨振声、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文艺》上。他的写作基础就是这一时期打下的。后来回到崇实学堂去半工半读。不久,因参加“c.j”(社会主义青年团)而被捕。经崇实学堂保释,留在学校软禁。1928年冬,以闹学潮的罪名被学堂开除,在一位潮州籍华侨同学的提议下,背井离乡,到广东汕头一家学堂教书。汕头的大海令他陶醉,汕头的一位姑娘使他情窦初开。但是,第一次的恋爱就横遭破坏,她心爱的姑娘被当地鮀江电船的老板攫去了。这段纯洁美好而又短暂悲惨的恋爱成了他后来写作长篇小说《梦之谷》的题材。1929年,在燕京大学英语系学生杨刚的帮助下,进入燕京大学文学专修班,后又转入新闻系攻读。由于他从1933年开始就经常给报刊写稿,并协助斯诺翻译中国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英文)(其中收入萧乾所写揭露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小说《皈依》),所以1935年7月,刚毕业就被聘为天津《大公报》编辑。                                    摘自《中国现代散文120家札记.萧乾》读完本文,有何感触呢?其实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个艰辛的故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知大家是否明白?19. 春酒琦君名师导航【内容梳理】《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也织就了如诗一般的儿童圣洁的心灵和令人感念的生活情趣。台湾女作家琦君借一杯浓浓的“春酒”,絮絮的述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让我们翻阅琦君的这本旧相册,体味那一张张泛黄的相片承载的沉沉的记忆与思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枸杞(gǒuqǐ)门槛(kǎn)  过瘾(yǐn) 凑齐(còu)酬谢(chóu)   煨炖(wēi dùn) 两颊(jiá) 家醅(pēi)2.多音字    wēn温度      fēn分数        kǎn门槛      pào炮兵度           分             槛             炮  bāo炮羊肉    duó揣度      fèn 分量        jiàn槛车     páo炮制二、字形  幕 幕布       枸 枸杞            撒 撒谎        霄  云霄  墓 墓碑       狗 狼狗            撤 撤职        宵  宵夜  慕 羡慕       苟 苟且            澈 清澈        销  撤销  募 募捐       拘 拘留                           逍  逍遥三、词义 1.重点词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落幕:闭幕。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挑剔:过分严格的在细节上指责。2.近义词酬谢•感谢都是动词。都有感激的意思。“酬谢”指用金钱、礼物等表示感谢,如“你这次帮了大忙,我要好好酬谢你”;“感谢”是指用言语行为表示感谢,如“请接受学生的感谢”。两词都含“致谢”之意,但前者重钱物,后者重言行。3.相关成语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四、文学常识1. 琦君(1918年—XX年),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作品。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2. 用细节描写突出个性。记叙文之所以能以情动人,不在于事件的大小,而在于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如果没有形象细致的刻画描写,就没有作者情感的凝聚,就体现不出作者特意营造出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写人的记叙文,应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最能突出中心主题的部分来写,要因情因事而异,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刻画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感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五、名篇名句1.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2.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着大包回家。3.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剖析:“尤其”一词,不仅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并且有递进意味,表达了作者对春酒的怀念,更是写出了对童年生活、对家乡的思念。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剖析:“偷偷”“伸”“舔”将小孩子的天真的动作写得栩栩如生,不仅童趣盎然,而且将自己对八宝酒的喜爱抒写得淋漓尽致,对母亲的爱跃然纸上。3.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剖析:全句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充满了浓郁的乡土味,表现了作者厚实的生活沉淀。4.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剖析:全句直接赞扬母亲。开篇至此,亦蓄势至此,到这里水到渠成的赞扬母亲的勤快、赞扬母亲的无私,赞扬母亲的仁爱,是抑制不住的感情的宣泄。二、重点语段1.“农村的新年”至“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剖析:本文开篇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小孩子们不许在大厅玩;好吃的东西要先供佛与祖先;说话要小心等。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的“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都为新年增添了喜悦的气氛,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民风之美。这一段末尾过渡到“喝春酒”,用了一个奇特的比喻:“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令人捧腹。2.“可是说实在的”至“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剖析:开头紧承上文,说“我家吃的东西多”,从侧面写出了母亲与乡邻们融洽的关系。很显然,北平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多半来自邻舍,邻居之间互通有无,气氛无比和谐。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舔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了,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结构简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喝春酒的风俗。第二部分(第5—8段):喝会酒的风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第三部分(第9—10段):酿春酒思故乡。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1.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如诗般的语言描绘出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2. 本文通过叙述新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以及乡亲之间吃春酒、喝酒会的有关情况,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文笔美   人物美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她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善于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琦君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她写人物、抒情怀,就有了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柔蕴藉。本文中的人物之美则表现在文章的人物描写中。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琦君描绘人物鲜明细腻,亲友、长工、母亲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在目。【问题探究】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为什么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呢?【导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亦如草木,谁能无根?每一个不忘故乡、不忘往事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乡情如酒,存得越久,便越醉人。且让我们借别人的故事丰富自己的体验,提升自身的境界吧!【探究】春酒里有往事,有关于儿时玩伴、故乡亲友和关于母亲的记忆。当往事不再,“家乡的味道”也只有在记忆中去寻找了。春酒里有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这种味道是独特的、无可代替的。在风情迥异的大洋彼岸,用“美国货葡萄酒”又怎能炮制出“真正的家醅”呢?春酒里有浓浓的思乡之情,甚至有“到乡翻似烂柯人”的茫然与怯意。从物质意义上讲,要找一杯“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并不难,可从精神意义上来讲,正因为“此情只待成追忆”,“真正的家醅”便愈发成为一种可“忆”而不可求的珍品。你还读过哪些思乡题材的诗歌?请把这些诗歌收集起来,并对其中最感动人心的语句加以点评。自主广场我夯基  我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斟酒(  )              煨炖(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家醅(  )                  挑剔(  )答案:zhēn wēi pēi tī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chóu(  )谢            过yǐn(  )门kǎn(  )             niànɡ(  )酒答案:酬 瘾 槛 酿3.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加点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1)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 (2)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行了。” 答案:(1)指人做事勤快。(2)大概。4.阅读文章后,你认为作者除了怀念家乡的春酒外,还表达了什么感情? 解析:对课文基础知识和内容的一些理解性题目,这有助于我们对课文中的字词和内容的深刻理解。 答案: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母亲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多少,她总是笑咪咪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5.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解析: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注意要从事件方面加以概括。答案:主要介绍家乡喝会酒的风俗。6.我为什么每年正月都“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 解析:我们要注意体会作者儿时心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答案:因为每逢喝会酒我可以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还可以在结束后得到印花手帕。7.结合上下文回答,为什么母亲会“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了酒似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解析:细心体会作者笔下的母亲的形象,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也是一位宽厚、好客的母亲。答案:母亲亲自做的春酒得到大家的好评,内心高兴。8.通过喝会酒你能了解故乡人的哪些品质? 解析:细读选文体会作者内心中对故乡人的赞美和回忆。答案:热情好客、乐于助人。9.文章母亲说的“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一句话有什么含意?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我们要学会推断文中人物的一句话的意思,这也是对母亲的做人品质的一个认识过程。答案:这几句话主要意思是鞋子差一寸,衣服差一分都会不合适,做事要有个尺度。因此我们做事要讲究“度”,要把握好“度”,既要防止不达目标,又要避免过犹不及。(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

剪不断的乡愁

琼 瑶去年年底,“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了。这消息像一股温泉,乍然间从我心灵深处涌现,然后窜升到我四肢百脉,窜升到我的眼眶。我简直无法描述那一瞬间的感动。我心底有个声音在喊着:“39年!39年有多少月?多少天?39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都给勾销了吗?”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但是,陆陆续续有人回乡探亲了!这居然成了事实!我太兴奋了,和鑫涛计划着,我们也该去大陆探亲了,鑫涛去红十字会办手续,回来说:“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一时间,我们两个都弄不清“三等亲”包括哪些人,以及我们是否有这项“资格”。激动中,我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是亲,不只是‘人’呀!”不过,我毕竟不需担忧,因为我和鑫涛分别都有舅舅和姨妈在大陆,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办好了探亲手续。拿到手续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不只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鑫涛见我如此兴奋,忍不住提醒我说:“听说大陆的生活很苦。旅行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方便,至于亲人,经过39年的隔阂,可能已经相见不相识,这些,你都考虑过吗?”考虑?我实在没有认真去考虑过。我只觉得乡愁像一张大网,已把我牢牢地网住。而且,当行期越来越近,我的乡愁就越来越深。我总认为,乡愁对于游子,就像一切人类的基本感情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不过,有的人来得强烈,有的人比较淡然。我,大概生来就属于感情强烈的一型。连我的“乡愁”,也比别人多几分!计划回大陆行程时,鑫涛问我:“你要去哪些地方啊?第一站,是不是你的故乡湖南?”我祖籍湖南,生在四川。童年,是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是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童年的足迹,曾跋涉过大陆许多的省份。如今,再整理我这份千头万绪的乡愁时,竟不知那愁绪的顶端究竟在何处?是湖南?是四川?是长江?是黄河?是丝绸之路,还是故宫北海?沉吟中,这才明白,我的乡愁不在大陆的任何一点上,而在大陆那整片的土地上!“可是,你没时间走遍大陆整片的土地啊!”鑫涛说,“我们排来排去,只能去40天!”将近40年的乡愁,却要40天来弥补。可能吗?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地方。湖南,湖南的亲人多已离散,家园中可能面目全非。不知怎的,我最怕面对的,竟是故乡湖南,这才了解古人“近乡情更怯”的感觉。当我把这感觉告诉鑫涛时,他脱口而出地说:“这也是我不敢回上海的原因!”于是,我们把行程的第一站定在北京。北京,那儿是我父母相识相恋和结婚的地方,那儿是我祖母和外祖父母居住的地方,那儿,是我历史课本上一再重复的地方,那儿,也是我小说中、故事中所熟读的地方!那儿有“故都春梦”,有“京华烟云”!还有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10.简要概括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 解析:我们通过概括,整体了解文章的内容。读文章就要能先理清顺序,才能有条理地理解文章。答案:文章主要记叙了琼瑶夫妇得知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后,办妥探亲手续,计划去大陆探亲的经过。11.通读全文,你认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反复强调“39年” “将近40年”是为了说明什么? 解析:完成此题只要注意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就不难归纳出来。答案:线索是剪不断的乡愁;强调“39年”“将近40年”是为了强调乡愁之多、之久、之深。12.琼瑶夫妇为什么把行程首站定在北京?根据文中所述,概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认识过程,我们要从作者的叙述中得到。经过做练习题能使我们更深地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切,以至很难确定第一站。答案:因为我和我的亲人都与北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13.文章的倒数第二段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主要起什么作用?解析:排比具有增强语言气势的作用。答案: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气势,也表达对北京的一往情深。14.文章最后说,“于是,我们动身;经香港,去北京”,请想象一下作者到北京后下飞机时的心理活动。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描写做合理的想象,只要回答合理就可以。答案:示例:刚下飞机,我的心急剧地跳起来,呀,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故乡吗?心儿呀,不要这么剧烈地跳,怎么?我的视线模糊了?我要睁大眼睛,看清楚我的故乡,看清楚故乡的一草一木,看清楚故乡的山山水水。三、语言运用15.请仿照划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话。

例句: 课外阅读时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                 。解析:完成此类题要求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此题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形式相仿,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疾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书做人白先勇论琦君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悠悠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中国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些她母亲的。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妇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让我们细细的阅读一下琦君的文章,来感受一下那浓浓乡情,浓浓的母爱。你有何感受呢?第20课 俗世奇人冯骥才名师导航【内容梳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除奇山、奇水、奇石、奇树之外,还有身怀绝技的奇人。他们有着一身的绝活,但平时却不显山露水,与常人毫无二致。尤其是解放前的天津卫,简直是“俗世奇人”的聚集地,这里就向读者们介绍两位——“刷子李”和“泥人张”。【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发蔫(niān)擅长(shàn) 绰号(chuò) 刷浆(jiāng) 难堪(kān) 一瞅(chǒu) 发怔(zhèng) 褒贬(bāo) 怵(chù) 抠(kōu) 戳(chuō) 瓢(piáo)2.多音字     hòng 起哄   nòng弄权    cháo朝代       hèng 横祸哄            弄          朝            横     hǒng哄骗    lòng里弄   zhāo 朝阳       héng横行二、字形   绰  绰号      组  组织      瓢  水瓢       戳  戳穿  悼  悼词      阻  阻止      飘  飘扬       戮  杀戮  掉  扔掉      租  出租      漂  漂亮       三、词义 1.重点词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发怔:发呆。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露馅:比喻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难堪:①难以忍受。②难为情。撂:放下,搁置。2.近义词屏障• 障碍都是名词,都有遮蔽、阻挡的意思。“屏障”意思是像屏风那样起遮蔽作用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如“长城曾是一道阻止外族侵略内地的屏障”;“障碍”意思是阻挡,使不能顺利通过,如“为了安全起见,交通局在这段路程设置了障碍”。3.相关成语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得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眼刁耳尖:形容眼力、听力特好,视觉和听觉都极敏锐。四、文学常识1.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2. 记叙文中的描写手法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白描:无比喻修饰,以叙述代替,重在传神。细描:细腻深刻,修饰较多。直接描写:直接对人物的各个方面进行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别人的眼睛或周围的事物来描写。主观描写:带感情色彩。客观描写:不带感情的准确的描写,常用于说明文中。五、名篇名句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3.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连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剖析:运用对比的写法,歌颂俗世奇人的荣耀与地位,写出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实情,写出了人们对有专长成功人士的尊重。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剖析:作者用整齐的句子,赞美劳动者的劳动之美。用“悠然摆来,悠然摆去”描写刷墙者的姿势优雅、轻捷,具有舞蹈之美。用“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描写了刷墙劳动和谐、自然具有节奏之美。用“‘啪’的清脆一响”“啪啪声里”描写刷墙劳动声音的清脆、悦耳,具有音乐之美。总之,整句话,借曹小三的感觉,赞扬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神。3.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剖析:借曹小三的感觉赞扬刷子李手上的绝活。也照应了前面的“让人叫绝的是,他刷墙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使文章前后相互勾连,照应有序。4.中间一位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剖析:白描的方法,勾勒出“海张五”的外貌。用“架式挺牛”这一方言词汇,搭配“横冲直撞往里走”这一动作,生动传神,一个飞扬跋扈的暴发户的形象,便跃然纸上。5.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的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剖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泥人张”用它独特的方式——捏泥人来反击海张五的嘲笑,代表了泥人张的大本领,大智慧。表现了民间艺人的涵养与气度,同时也突出了泥人张高超的技巧,能够此时无声胜有声。二、重点语段1.“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至“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剖析:文章开头并未开门见山的写“刷子李”,而是浓墨重彩的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背景,文中把“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与“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2.“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至“只是只有核桃大小。”剖析:作者通过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来表现泥人张精湛的手艺。结构简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14段):讲述刷子李的轶事。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天津码头的生存环境。第二层:(第2段)刷子李的奇妙绝活。第三层:(第3段)曹小三学徒试师。第二部分(第15——28段):讲述泥人张的轶事。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15——16段)简介泥人张。第二层:(第17——28段)智斗海张五。可以图示为: 【主旨探讨】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1.本文塑造了两位民间艺人的形象。文章从小角度切入,一人一事,形神兼备,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表现出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人格,可谓俗人不俗,其语言生动幽默,弥漫着浓浓的津腔津味。2.作者对“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的轶事,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表现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行事奇、作派奇。“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本文写得生动有趣,熔方言幽默于一炉,叙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同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与自己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己的超凡出众?但无论如何这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脚上有一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问题探究】问题:俗话说:“行行出状元。”这篇课文所描写的两位手艺人都是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状元”,他们既平常普通,又卓尔不群。让我们共同探究一下作者作品的成功之处。【导思】古小说无奇不传,无奇也无法传。从一个绝妙的小故事中窥见人物的大本事大智慧,这里面有多少人生的况味值得咀嚼,有多少生活的底蕴与有待开发啊!这也正是作者的成功之处。【探究】第一步:阅读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第二步:读完后,从三个方面来体会作品的成功之处:一是传奇,作者用曲折的情节叙述简单的故事,刻画传奇性的人物;二是杂学,作者通晓诸多行业的特点与门道,故而能把刷子李与泥人张的绝世手艺展示的活灵活现,让读者感觉过瘾、地道;三是语言,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厚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有表现力。第三步:交流探究结果,互相学习。 第四步:搜集素材,写一篇关于市井奇人的小小说。要求故事简单,情节曲折有趣,语言尽量口语化,注意要刻画出奇人的绝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自主广场我夯基  我达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怵(  )抠(  )吃荤(  )发蔫(  )衔接(  )答案:chù kōu hūn niān xiān2.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zhàn(  )浆 漏xiàn(  )屏zhànɡ(  )发zhēnɡ(  )答案:.蘸 馅 障 怔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俗世奇人》作者是__________,在文中主要介绍          和           的故事。答案:冯骥才 刷子李 泥人张4.简要概括文中介绍的两位奇人他们各“奇”在何处? 解析:完成此题要结合课文内容,将主要信息提炼出来即可。答案:刷子李房子刷得美,刷浆时穿一身黑衣,干完活身上没一个白点;泥人张捏泥人快速而逼真并且艺高胆大。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柜台结账。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本文主要讲述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5.“泥人张”为什么常去戏院大观楼和天庆馆? 解析:这是对文章描写的内容的归纳,可以通过这些推断出泥人张手艺高超的原因。即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答案:“泥人张”常去戏院大观楼和天庆馆是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6. 为什么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看到“贱卖海张五”就“谁看谁乐”?                                                                                                                                                                                                            解析:完成这道题要求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民风进行探讨和感悟。答案:因为海张五是城里城外气最冲的,看到他被捉弄人们拍手称快。   7.“泥人张”和“海张五”性格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解析:引导我们对作者描写人物的手法进行的概括。这是我们读课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应学会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在事件中把握一个人物的性格。根据文中描写举例即可。答案:“泥人张”心灵手巧并且艺高胆大;海张五横行霸道、目中无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8.请结合原文,用你自己的观点评价一下“泥人张”的做法。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合理的想象回答,根据自己理解回答。答案。如:泥人张善于观察模拟人物,并且心灵手巧、艺高人胆大,但他做事不够圆滑。9.假如几天以后“海张五”又在天庆馆里遇到“泥人张”又会发生什么事?请发挥想象讲讲这个故事。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只要发挥想象讲述合理即可,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答案:示例:话说几天以后,“海张五”又在天庆馆里遇到“泥人张”,想上去教训一下他,以报前几天的“贱卖”之仇,可刚想动手,又一想:这回我打了他,不知下回他又捏出什么来,唉,算了吧!于是带着一肚子的气离开了,而泥人张仍然在他的袖子里捏着他的众生百态。(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也要40分钟。这么长的路怎么走啊?我顺手招一辆人力三轮车。朋友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车,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5元?不是说3元吗?”我不想坐,可四周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就说:“上车吧,就收你3元。”②车夫一面蹬车,一面用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面一站,就只收3元。”随即他立即补充到:“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怀,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经营人力三轮车的统一马甲,剪得整整齐齐的头发已经白了,至少有50岁的年纪。③车前行着,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样平稳,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左腿上。④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左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很不人道,我刚30出头,有1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缠绕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⑤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了,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么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也一定是紫红的,他那单薄的衣服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⑥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无影无踪了。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⑦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80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怎么走那么远?”我问。“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恰巧坐了我的车。途中,他们想换车,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竟然一口气蹬到底!”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感情。不由自主地,我又看向那条断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那条独腿已经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⑨别墅到了。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⑩返回时,我徒步走过了那段40分钟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10.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这是对文章所叙事件的一个概括,要求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清楚。注意对人和事的高度概括。答案: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去朋友家乘坐人力车,一残疾车夫给我鼓舞和启发的经过。11.第三段画线的句子“我正觉得奇怪”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这是全文情节的转折,通过作者的疑问,我们了解了这个事件的不平凡之处,也是主旨表达的关键所在。答案:因为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三轮车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12.第五段画线的句子是作者对车夫的描写,但不很具体。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运用学过的描写手法,将车夫的形象刻画出来。 解析:体会文章的人物形象的描写特点,透过作者描写,我们体会到的是车夫蹬车的艰难。答案:他黝黑的肤色中透出紫红,头发已经被汗水浸湿,贴在头上,紧缩着眉头,眼睛瞪得圆圆的,注视着前方,他喘着粗气,但紧咬牙关,努力地前行,前行。13.第六段画线句中说:“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无影无踪了。”起先纠缠着、笼罩着“我”的惆怅和悲凉,为什么到此时“竟然无影无踪了”呢? 解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对车夫精神品质的赞美,是中心思想的升华。答案:我为车夫爬上坡而高兴,也从中受到强烈的震撼和鼓舞,因此“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无影无踪了”。14.第八段中说,车夫那条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 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是什么?车夫的尊严,对你有什么启示?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我们可以结合文章的学习以及生活的经历来谈自己的看法,要有生活的感受。答案:车夫的“尊严”表现在他靠自己的汗水与生活抗争,换取自己坦荡而快乐的生活。启示:真正的生活强者是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即使人的处境多么恶劣,遭遇多么悲惨,也应该努力抗争,做生活的强者,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二、语言运用15.天津人好把手艺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如刷子李、泥人张等,《水浒传》中这样称呼绰号的很多,是照例样子说几个。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例:及时雨——宋江               智多星——吴用①(       )——李逵           ②(       )——林冲③(       )——刘唐           ④(       )——鲁智深⑤(       )——武松           ⑥(       )——石秀解析:完成此类题,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课外知识,多阅读课外书籍,做好读书笔记。答案:①黑旋风②豹子头③赤发鬼④花和尚⑤行者⑥拼命三郎读书做人胸无成竹的快乐友人见我伏案作画,便说凡事不能两全,你不如“弃文从画”算了。我问何故 “弃文从画”而不“弃画从文”? 友人说:看你--白纸铺案,信笔挥洒,水墨淋漓,浓淡相渍,变化万千,妙不可言;情趣多为偶然,意味也就无穷。绘画充满这样的偶然,作画时便充溢着快感,无怪乎画家大多高龄长寿,白首童颜,不知老之将至;而写作却是刻意为之,搜索枯肠,绞尽脑汁,常年笔耕,劳损形容,竭尽心血,早衰早病,往往掷笔之日也正是撒手人寰之时了! 我听罢笑道,错矣!你说那搜索枯肠、绞尽脑汁的写作,恐怕是指那些错入文坛的人吧。写作自然要精雕细刻,字斟句酌,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创造一种独属自己的文体,一种语调,一种文字结构。那真如创造一个太阳。然而一旦找到这种叙述状态和文字方式,就好比卫星进入轨道,在无边无际银灰色的太空里无阻力地悠悠滑行。无数奇景幻像,迎面飞来;那些亮煌煌的星球,是一个个奇特而发光的句子。写作进入心态才是最自由的状态;你一旦叫你自己吃惊,那才是达到了最令人迷醉的写作境界。一时,飘飘如仙,随心所欲,前不知由何而起,后不知为何而止。好比旅游,一切快乐都在这笔管随同心灵的行程之中。这一切,不都与绘画一样--充满了偶然又享受了偶然?谁说写作只是一种精神的自我惩罚或灵魂负役般的劳作? 由此而论,散文随笔的写作,胜似小说。不必为虚构的人物故事去铺陈与交代,也不必费力地把虚构的变为比真实的更可信。只要心有意态,笔有情氛,信马由缰,收桨放舟,乱花飞絮,野溪奔流,一任天然。这种写作,无须谋篇布局,也无须思考周详,一旦开笔,听任心灵的解脱与呈现;大脑愈有空白,笔下愈有意外而惊人的灵性出现。小说写作应胸有成竹,散文随笔当胸无成竹。竹生何处,生于心灵。情如春雨,淋淋一浇,青枝碧叶盈盈全冒出来,故此,古往今来名家大师的手下,一边是鸿篇巨制,一边是精短散文;这种散文,逼真亲切,更如其人。 故我对友人说:写作有如此多的快乐,我为何弃文从画?文,我所欲也,画,亦我所欲也,二者何不兼得,两全其美也。  启示:冯骥才说写作有如此多的快乐,你体会到了吗?第四单元测评(共100分,100分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一、积累与运用。(23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苋菜(xiàn)  发怔(zhēng)  撂高(liào)  褒贬(bāo biǎn)b.厨柜(chú)  剃头(tì)   凤哕(suì)    橄榄(gǎn lǎn)c.忌讳(huì)    招徕(1ái)    薏仁(yì)    馄饨(hún dūn)d.箍桶(gū)    马趴(pā)    健脾(pí)    荸荠(bíqí)解析:a项中“发怔”的“怔”应为“zhèng”;b项中“凤哕”的“哕”应为“huì”;c项中“馄饨”的“饨”应为“tún”.答案:d2. 下面各句中各有一个故意写错的字,将其标出并依次在后面的括号内改正。(3分)  ①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 ②比如一种用秫秸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 (    ) ③有人说过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密方。(     ) 答案:①藉—籍;②杆—秆;③霄—宵;④密—秘。2.3.下列知识连接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云南的歌会》——沈从文——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b.《端午的鸭蛋》——冯骥才——作家c.《吆喝》——萧乾——作家、翻译家d.《春酒》——琦君——作家答案:b4.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方格内。(2分)你的价值,决定于你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你自己,开tuò你自己。你是平平淡淡,抑或轰轰烈烈,只在于你如何去选择;你是停zhì沉寂,还是奔ténɡ呼啸,只在于你怎样去拼bó。王安雄《生命之琴》)答案:拓 滞 腾 搏5.观察下面这幅图,按要求答题。  (4分)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画面的内容。(30字以内)我的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画一定触动了你心灵的感悟,请选择某方面,谈谈你的感悟。(20字以内)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首先,要学会观察。对一幅漫画,全面仔细地察看内容,看清图上画了哪些事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地方。(2)其次,要学会找事物之间的联系。(4)最后,根据观察,分析结果,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达时,应注意画面的整体性,应结合画面中的人物不同的行为方式及文字揭示加以概括。注意审题,是否让描述画面内容,是否让谈感想评价。(3)再次,领悟漫画的深刻寓意,理解作者的漫画意图。答案:①没有拿到冠军,第二名表现为垂头丧气,第三名信心百倍,通过拼搏,第二次比赛,第三名独占鳌头。②例:失败乃成功之母。6.厦门国际马拉松长跑比赛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马拉松赛之一,已成为厦门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最近,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关注厦门马拉松”的活动。(4分)通过调查,同学们搜集到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一些相关数据,并制成表格:年份    参赛总人数  全程参赛人数    半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参赛人数    10公里与5公里参赛人数    备注XX年  14985   2089    2104    10792   全程为42.195公里XX年  15932   2132    2127    11673   XX年  20933   3567    3133    14233   请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上表所反映的情况: 解析:此题为XX年厦门市的中考题。完成此题要求我们整体把握表格内容,捕捉有效信息,表达简洁明了。答案:例一: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例二: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参赛总人数和各项比赛的人数都逐年增多。7.请根据你对“人生的意义”的了解,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4分)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             。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学生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阐明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奉献精神)。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答案:示例: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装点一分春色。二、阅读理解。(3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1题。(21分)                             故乡的中秋夜                                         巴 桐前几天,我那九岁大的女孩就嚷着要买灯笼和蜡烛了。每年中秋我都会挈妇将雏合家到邻近的海心公园赏月观灯。是夜,天宇湛蓝,皓月当空,玉蟾滴露;公园里,人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四处游逛,孩子们在旷地上摆开烛阵,烛光组成各种图案,编织出心中美丽的幻梦。那摇曳的、橘黄的小火焰,映照着孩子们一张张欢愉的笑脸。于是,我的思绪便轻轻地飘扬起来,飞回故乡,飞到那似乎十分遥远的童年……故乡的中秋夜,月凉如水,洒了满院的银辉。院落里的瓜棚上攀缠垂拂着枝蔓缨络,宛如一缕缕袅袅的绿烟。瓜棚下,铺着竹榻,摆着茶几,擦拭的乌光发亮的漆盘里,盛着花生米、红枣、冬瓜糖,那在平日是难得一见的,今夜,可真实慷慨施予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围坐在一起,拍着手唱起福州童谣:“月光光,照门户,月姐做媳妇;嫁哪里?嫁下渡……”母亲燃起几支香走到院中,面向南天,揖了几揖,然后把香插在装着米的洋铁罐里,嘴里还喃喃自语着。我知道,她是在遥祝远在南洋的外公外婆,这是母亲每逢中秋例行的仪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妈,外公外婆听得见吗?”“听得见的!”母亲虔诚而自信地说:“那年,月缺的时候,他们乘着月亮船走了,你外公说月圆的时候就回来团聚。你看,圆圆的月车正从天边滚来了哩,他们惦着我们。”其实,外公他们去异国几十年,从未回来过,后来音讯也中断了,至今不知是否尚在人间。“妈,你哭了哩!”母亲用衣袖拭了拭眼角:“去吧,上别处玩去吧!”她一面拭着泪,一面走向里屋。少不更事的我们,便像获得赦令,雀儿般飞出了院门,奔向月光下的田野。乡间有个风俗,说是如果把中秋夜摘的南瓜塞进新婚夫妇的被褥里,新人就会“早生贵子”。种瓜的乡亲,明知月里的南瓜会被偷,也不在前几天就把瓜摘尽,而会特意留几个,让孩子们换两只红蛋、一碗线面,解馋开心哩!于是,我们瞄准了一个搭在池塘上的瓜架,你搡我扶地攀上去,正欲下手,“哗”的一声,瓜棚坍了,伙伴们纷纷落水,大伙一时兴起,干脆在池塘中游了一个够,搅乱了一池的星月。当我们这群“小五福”浑身湿漉漉地回到家里,刚才的一个个英雄都变成了丑角——抹着鼻子擦着眼泪,大家不是头上吃了父母飨以的“炒板栗”,就是屁股吃了“竹炒粉”……时光荏苒,及至中年我也做了香江客,但故乡的往事却像金子般留在记忆的长河里,历时愈久,愈熠熠生辉。夜阑人稀,推窗纳月,心中不禁念起李白的诗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8.给下面词语从加点的字注音。(4分)①摇曳______ ②茶几______ ③作揖______ ④虔诚______答案:①yè;②jī;③yī;④qián。9.人们说:睹物思人。想想,文章开头属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解析:分析文章开头的写法,我们细读原文可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写法。作用是为了自然的引入正文。答案:触景生情。由女儿的行为自然写到“赏月观灯”,并自然联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10.用曲线标出文中描写月夜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写出了月夜怎样的特点。(4分)解析:完成此题要求细读原文,分析表现的特点。意思对即可。答案:写景句:①是夜,天宇湛蓝,皓月当空,玉蟾滴漏;②故乡的中秋夜,月凉如水,洒了满院的银辉。 特点:清爽明朗,赏心悦目。11.文中唱童谣、写风俗与表达中心有什么关系?(3分)解析:结合文章中心思想,感受唱童谣、写风俗与表达中心的关系。答案:更增强地方色彩,更增添思乡的愁绪。12.试以一个四字短语,为文章倒数第4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3分)解析:结合文章中心进行概括,能概括出表达中心。答案:月夜童趣、月下偷瓜等。13.“皓月当空,玉蟾滴漏”,句中“玉蟾”就指月亮。除此之外,月亮还有哪些别称?试写出 3个。(3分)解析:我们要从平时的积累中搜集与本题有关的所有知识。这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答案:玉兔、婵娟、广寒宫、嫦娥、玉盘、冰轮、桂魄、玉桂等。(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6分)一盏油灯生日这一天,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长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往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线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30年前,5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青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洋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燃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尚不谙世,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油墨污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了,哭得好伤心。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不属于我的油灯。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也随着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了黑暗,没有了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17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前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相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14.作者在第一段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极不普通”。(4分)(1)说这盏灯“极普通”是因为(不超过15个字) (2)说这盏灯“极不普通”是因为(不超过20个字) 解析:“普通”指的是外形,“不普通”指的是经历。答案:(1)它是用墨水瓶、铜钱、牙膏皮制成的。(2)它来历不凡,经历不凡,已溶进了“我”的生命里。15.第4段的划线部分是对教室里油灯的描写,其作用是(不超过18个字)(4分) 解析:正是这些宛如一片星星的油灯,促使“我”“开始学着做油灯”。答案:突出小油灯的可爱,为“我”做灯、拿灯作铺垫。16“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的意思是(不超过15个字)(4分)解析:“溶进了我的生命”是说我的性格就像油灯一样了。答案:油灯体现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我”的性格。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 )(4分)a. 开头写“生日”这天晚上点燃这盏小油灯,是为了与“妈妈送的”及“油灯已溶进我的生命”相照应。b. 本文的主旨是歌颂油灯的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c. 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主要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d. 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油灯成了“我”的象征。e. 妈妈送“我”小油灯时嘱咐“我”的话,是教育“我”要保存好这盏灯,记住这次教训,好好做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f. “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反衬了小油灯在“我”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解析:b项,不能说本文的主旨就是歌颂油灯精神的;d项,本文不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而是记叙自己成长经历的叙事类文字;f项,不是“反衬”。答案:a、c、e。三、作文(40分)18.以下文题任选其一作文(1)题目:我家乡的          节补全题目。要体现出家乡过这个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自己的感情。作文(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陶行知认为“健康先健心”。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请以“健康”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提示:此次作文给出了两个题目,既降低了难度,又让我们有了选择的余地。选择最擅长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即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521.html

《[第四单元B部分]第四单元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