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短文两篇的题目及答案_短文两篇教学案及答案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俱: 歇: 颓: 沉鳞 : 竞跃: 与: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朝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介绍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犊”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赏旖旎风光新课标第一网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小试牛刀,绘美丽风景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三 巩固练习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4.本文分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7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123456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过程: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遂( ) 寝( ) 藻( ) 荇( )
2.你能正确的读出停顿吗?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猜猜看:
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洲,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悟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学生译读,教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月色入户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句,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三 巩固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23456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
“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拟人手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5. .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27短 文 两 篇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学习难点:
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俱: 歇: 颓: 沉鳞 : 竞跃: 与:
二、研讨 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了解文体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3、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小试牛刀,绘美丽风景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三 巩固练习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23456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4.本文分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7短 文 两 篇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遂( ) 寝( ) 藻( ) 荇( )
2.你能正确的读出停顿吗?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研讨 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月色入户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三 巩固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 遂: 盖: 但:123456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
“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拟人手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5. .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27《短文连篇》答案《答谢中书书》(四)3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五)1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出螟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序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2明确:文章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无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 2)(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1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诗中关于对王安石新法评价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苏辙、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苏轼得以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123456
3)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三(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5.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8.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407.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详细阅读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详细阅读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详细阅读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详细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详细阅读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详细阅读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详细阅读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详细阅读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详细阅读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