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课件】《木兰诗》教案10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4-1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2、整体感悟: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3段) ―――      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  ―――       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 ―――      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   ―――       结尾附文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1232、品读探究: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从军缘由     ——详写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   ——详写家人迎接   ——详写木兰改装   ——详写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四、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1、体验反思: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1、总结存储:《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1232、拓展延伸: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板书设计: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049.html

  • [漫话小行星全文]漫话小行星

    教学建议 一、谋篇立意 自古以来,灿烂的星空就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小行星从发现以来只有200年的历史,可已有8000多颗被观测记实。本文作者以详实的资料和科学的分析向读者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方法,增强了我们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天文工作者的观测和研究,尤其是对1号、2号、...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 2 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3 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4 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 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 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3 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真...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一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的特点及光辉成就。作者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二、结构思路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梵高传节选]梵高传(节选)

    教学建议 一、课文概述 本文介绍了梵高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种土豆的人》的艰苦过程,表现了梵高执著如一的艺术追求和不断探索的可贵精神。人物传记是必须以史料的真实性为基础的,但并不排斥生动、细致的描写。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之能很好地为表现梵高的精神气...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文字]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同样,了解了“”,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给人们带来的...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你如何看待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及出游情况,突出表现了徐霞客对人类的杰出贡献及其为求知而探险的科学精神。 二、结构内容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介绍名、号、生卒年、评价、籍贯及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3-5段):一生出游情况。第一层(3段):少时兴趣及受母亲鼓励立志...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郭沫若诗两首原文]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设计示例二天上的街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需熟悉诗人和时...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背影》教学设计_《背影》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 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 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 散...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斑羚飞渡_斑羚飞渡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题。 ⑵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⑶体会本文具体生动的描写和详略得当的叙述特点。 ⑷积累词语。 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及口头表达能力。 ⒊情感目标: 学习老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动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教学建议...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示例2

    一、导入 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