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教科版_乐音的三特征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2012-12-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物理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 乐音的三特征>>
 

教学过程:

老师:这儿有八个烧杯,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老师用小棒敲击这八个杯子,请大家观察声音有何不同?
学生:调子变了。
老师:这八个装水的杯子就是老师自制的水琴。无调不成曲,我们既然已经能用它改变音调,老师这有一首你们儿时熟悉的歌曲的谱子,谁来试着敲出来?听出来了的同学把歌名说出来或哼出来,好吗?
(请一位识谱能力强的学生上来演示)
学生:好像是“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老师:××同学演奏的曲子好听吗?
(学生的评价不一,众说纷纭)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欣赏一段音乐,并说说听过之后的感觉。
(利用多媒体播放轻音乐“清晨雅琴”)
学生:很动听,很悦耳,太美了。
老师:这种悦耳的声音就称为乐音。

(边说边同时板书)(再次敲击水琴的1和ī)
老师:这两个音有何区别?
学生:第一个更低,第二个更高。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乐音三特征中的第一个特征,音调。(边说边在乐音定义的上方板书课题:第二节   乐音的三特征,  并在乐音定义的下一行板书音调)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们准备的刻度尺、橡皮筋或梳子,看看能否改变音调。
     (学生纷纷动手,试着改变音调,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请大家都来交流一下,看如何改变音调?
学生:(利用展台展示并介绍)我是利用长刻度尺,改变尺面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现现音调变了,且尺面伸出越短,音调越高。
学生:(利用展台展示并介绍)我利用套在盒子上的橡皮筋,用笔将橡皮筋垫高,弹拨橡皮筋。两次实验改变笔所垫位置,保证用力的大小。我们发现,被弹拨的橡皮筋越短,音调越高。
学生:(利用展台展示并介绍)我们用硬纸片在梳子上划过,第一次慢慢划,第二次快速划,发现音调也变了。且划得越快,音调越高。
老师:同学们的方案设计真不错。大家再按刚才交流的方案进行实验,请注意观察,我们到底是改变了声源的什么来改变音调的?   (学生再次动手实验,并仔细观察)
学生:我发现尺面露出得越短,振动越快,我想是振动的快慢影响了音调。
(其它组受到启发,也都得出类似结论)
老师:我也准备了一种方案来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
   (老师展示一部自行车,并将它倒置在桌子上,请三位同学帮忙,其中一位扶住车子,以免车打下,另一位同学a将一张硬纸片用相同的力压在轮胎上,第三位同学b转动车踏板,并且逐渐加快车轮的转速,请大家听声音的变化。)
板书:音调的决定因素: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老师拿起一面鼓,同时用鼓槌一次比一次用力敲击鼓面)
老师:你们现在听到的声音是音调发生了改变吗?
学生:不是,是声音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老师:很好,这就是乐音的第二个特征——响度,即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边说边板书)
老师:请大家利用身边的器材看能否改变响度?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请大家来交流一下看如何改变响度。
学生:用刻度尺敲打桌面,越用力,声音越响。
学生:我用越大的力拨橡皮筋,发现声音越响。123
老师:请三位同学上来,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
     (请两位同学抬住大鼓,请一位同学敲击。请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并且让敲鼓的同学先轻敲三声,然后用更大一点的力敲三声,最后用更大的力敲三声。)
老师:听出声音有何不同吗?
学生:响度越来越大。
老师:看出是声源的什么变化引起响度的变化了吗?
学生:看不出来。
老师:现在我们再观察一遍刚才的实验。(老师在鼓面上洒一些彩色的橡皮筋,目的是便于学生观察。让敲鼓的同学再按刚才的要求操作)
老师: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鼓声越响,橡皮筋也跳得越高。
老师:橡皮筋跳得越高,又能说明什么?
学生:鼓面摆动的距离变大了。
老师:在物理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将一些不易观察的现象放大,变得易于观察,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物体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边介绍边板书)
老师:现在大家说说响度由什么决定?
学生:由振幅,而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老师边板书)
     (老师拿起鼓轻敲,同时慢慢在教室里环绕走一圈)
老师:我刚才保持相同的力边走边敲鼓,你们听到的鼓声有何不同?
学生:老师离我近时,听到的声音响;老师离我远时,听到的声音小。
老师:对于这个现象,大家有什么想法?
学生:我想,响度还应该与距离有关。
(板书:响度还与听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用课件展示一幅很美的画,画中有瀑布、有小鸟、有青蛙……)
老师:看了这幅画,有何想法?
学生:画面很美,可缺少了声音。
老师: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待会为画中的物体配音,看你是否知道老师都为画中的什么物体配了音?
     (老师利用多媒体,为瀑布、小鸟、汽车喇叭配音,之后,请大家睁开眼,并说说老师为哪些物体配了音。)
学生:老师为瀑布、小鸟、车喇叭配了音。
老师:你们没看见,怎么知道老师是为画中的这三样物体配了音呢?
学生:因为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声音。
老师:很好,这就是乐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即不同物体的声音有自己的特色,音色也叫音品。
平时我们能听声辨人,听声辨物,就是利用了音色。   

老师:我们现在看一段视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灌开水的视频,当开水快满时,停止播放)
      问:开水快灌满时,声音的什么特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音调越来越高。
老师:你们觉得此时的声源是什么?
     (有的学生说是水,有的学生说是空气,让学生接着看完剩余的视频。看完后学生了解到是开水装得越满,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老师:请大家再看一段视频。(播放一段口技表演的视频)
问:欣赏了这段惟妙惟肖的口技表演,大家说说,口技演员到底模仿的是声音的哪一个特征?
学生:是音色。
老师:在一个酒店开张之际,为了热闹,老板请了威风锣鼓队,若老板想让气氛再热烈些,你会向老板建议让这些鼓手怎么做?
学生:请他们用更大的力敲鼓,因为这样可以增大振幅,从面增大响度。
老师:(用课件展示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物理之美无处不在,古诗《枫桥夜泊》一诗就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请从中找出有关声学方面的原理。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更多。123
学生:能辨别出是乌啼和钟声,利用了音色。
学生:诗人听到了钟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学生:诗人在船上就听见了山顶上的寺院的钟声,说明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同时还可以说明钟声的响度很大。

老师:(利用展台投影一把小提琴的琴弦。)生活中的弦乐器是如何改变音调的?这个问题是你们课后的一个探究课题,若家里没有弦乐器的,就用橡皮筋进行探究。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谢谢大家,下课!

备注:
1、 网上资源:灌开水视频,口技表演视频,及各种图片
2、 工具软件:powerpoint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wulijiaoan/3070.html

  •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3.2生活中的透镜

    3 2 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填空|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识提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拓展: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识提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拓展:能...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路与电流思维导图】《电路与电流》期末复习资料

    第三部分 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 电路的组成:  1 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 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八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归纳

    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详细介绍:课题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执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设计1.测量2 长度的单位3 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过程设计4 正确记录测结果5 误差三.思考与作业四板书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五简要说明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 (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b类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磁铁课堂实录]“电磁铁”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

    【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汽化

    设计思想  一、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汽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