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压强】大气的压强

八年级物理教案 2012-12-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地位和作用:

   “”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习“气体浮    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

        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

         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

            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

 

117

 

        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

        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

        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

        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

        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 

   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 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  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

      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

      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 

      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

      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

          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      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 

   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

118

   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

   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

          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

         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

       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

       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  

         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

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

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

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

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         介绍实验装置。

 

②.         模拟操作过程。

 

③.         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119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    

            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  

            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

            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 (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   

    理的重要手段。

   

作业 :练习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wulijiaoan/2883.html

  •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3.2生活中的透镜

    3 2 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填空|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知识提炼: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拓展: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知识提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拓展:能...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路与电流思维导图】《电路与电流》期末复习资料

    第三部分 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 电路的组成:  1 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 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八年级物理上册《电流和电路》知识点归纳

    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详细介绍:课题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执教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设计1.测量2 长度的单位3 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过程设计4 正确记录测结果5 误差三.思考与作业四板书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五简要说明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 (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b类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电磁铁课堂实录]“电磁铁”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

    【内容分析】《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 汽化|汽化

    设计思想  一、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汽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汽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发布于:2012-12-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