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的精彩时刻哪里找到_“生成”的精彩

语文教学反思 2025-07-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绝句》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诗的意境优美,作者视角非常独特,借“杏花雨”和“杨柳风”让读者感受春天的独特气息,文章意在让学生品读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时候,我安排了四个环节:读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品读诗的意境想象诗描写的景象,最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诗人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这样的设计,我是一种尝试,设想总是美的,但现实总是很残酷、无情的,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似乎全身心当然投入,讨论的很激烈,但热闹背后究竟是浮躁还是真正的讨论? 
(一) 朗读有情吗? 
  朗读在语文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也毫不吝啬的将时间放在朗读上,出示课题后,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检查学生的朗读,纠正个别字的读音,个别读,分组读,在读正确之后我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人诗词都是可以用来唱的,有一定的节奏感,谁能将这种节奏感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于是学生根据语感在朗读中作适度的停顿,一个个摇头晃脑朗读的不亦乐乎,的确有音律美,之后的“有感情朗读”却“惨不忍睹”,讨论品读古诗的意境后,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理解了,我问到:“你能将你的感受防在你的朗读中吗?”“能”学生异口同声,“老师给你们时间练习”学生练的不亦乐乎,但是在个别朗读时出现问题了,朗读不是发自内心,学生没有动真情,“能将你们的感情放在里面吗?”“能”,于是读书的声音响亮了许多,其实这是一首柔媚的古诗,适合用轻柔的声音徐徐吟来,学生响亮的读书声恰恰破坏了诗的意境,课临近结束的全班齐读和上课开始的朗读没有多大的进步,我想:我失败了,一节语文课的朗读应该有鲜明的层次感,每次的朗读效果是不一样的,而我指导学生的朗读却是机械的、千篇一律的,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做到将自己的感情真正的防如朗读中,忽然向导了薛特,想到了他的指导朗读方法,学生读书没有味道,我没有指导学生用情。 
(二)理解到位了吗? 
  对于古诗的理解,我一直很头痛,以往的古诗理解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这节课我改变了方法:我先将古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先出示讨论——杏花雨、杨柳风、短蓬、理解了这三个词语整个古诗也就可以知道大概了,出示了这三个词语我将发言权叫给了学生,“这三个词语你理解了吗?理解几个说几个?”“短蓬就是有蓬的小船”,“杏花雨”是春天杏花开的时候下的雨,但是杨柳风的理解学生分歧很大,有人说“想杨柳一样柔软的风”有学生反对“从图上看是透过杨柳吹来的春风”整个教室似乎变成了一个充满火药味的辩论厂,虽说时间上超出了我的设想,但是,我想经过激烈讨论手的理解应该是深刻的,思维在激烈的争辩中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真正理解了杨柳风,而后的理解古诗环节,我由于考虑到时间不够,便忽略了学生,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尤其是最后两句诗的理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我指名回答时,学生连起来理解语言组织上出现了问题,一时间教室里面出现了冷场,大家似乎都在思考,而我却残酷的打破了这份思考的宁静,机械的讲解了,将答案灌输给了学生,我残忍的剥夺了他们思考权,其实,课堂上时间拖延又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就是在学习,只有经过真正思考过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现在,我灌输给他们了,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收获了吗?这样的理解是不到位的。 
(三)“生成”也精彩 
  我上课总是喜欢设想,(虽然这是不正确的)以为学生的回答总会和我想的一样:我讨厌“生成”,突如其来的回答总让我束手无策。 
  上课前,我习惯地设想了,在“品读古诗,走进诗人”这一环节中,因为这一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预设了很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诗人热爱生活向往大自然的情感,理解了古诗后我问道“俗话说见字如见人,读文章也能够了解作者,现在你了解志南了吗?”“我感觉他是一个很率真的人,年纪这么大了,自己还撑着小船,柱着拐杖”“我觉得他很会享受生活”“他似乎很喜欢春天”……学生畅所欲言,但我总觉得理解似乎还欠缺了点,正想着如何讲学生的理解引向更深的程度,一个出人意料的回答出现了“我觉得这个志南有点呆有点傻”全班哄堂大笑,我正打算让他坐下,忽然灵机一动“你怎么会说他傻呢?你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老师觉得你很有勇气,”“因为他下雨了还出去……”“不对的,那时候的雨是杏花雨,是作者想去享受了所以才出去的”“是啊是啊,那时作者喜欢春天才这样做的”“是的,我也认为作者是很喜欢大自然的”同学们不等我点名就急着反驳,在七嘴巴舌的“伸冤”中学生更走进了志南,这个“生成”让我更顺利的完成的教学目标,“生成”并不可怕,每节课或多或少都有“生成”,如果能够钻研教材,“生成”也会成为很好的资源,“生成”也会很精彩!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9547.html

  • 【美丽的第一场雪作文】失败也美丽-—《第一场雪》教学反思

    这是峻青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皆美的文章,能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在朗读当中感悟美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全校教师听课时,我选择了讲授这一课。说实话,我是在听了乳山口一位老师讲这一课后讲授的,听课时感觉那位教师讲得不错,心头一阵窃喜,回来后便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概否定,而将这位老师的教案全盘复制。于...

    发布于:2025-07-22

    详细阅读
  • 【爱的教育开始经过结果】爱的教育从哪儿开始

    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样? 生:要爱自己。 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

    发布于:2025-07-22

    详细阅读
  • 今天老师让她做班长|老师,请做我们的班长

    每接到一个新班,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便让学生写一份自我介绍,从中也可提一些对老师的要求目的是更快的认识每一个学生,也希望借词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 几年来,尖刀的每份自我介绍的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烁烁自己以往的学习情况 相隔特点、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困惑等 有的同学会提出一些笼统的要求,如:“我的阅读能力差,恳...

    发布于:2025-07-22

    详细阅读
  • [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冬瓜没细毛,茄子没长刺

    第八单元有一篇主体课文是《燕子妈妈笑了》,讲的是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之处,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为了让孩子们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多看,多想,多说。我打算以实物导入新课,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除了在黑板上板画菜园、贴字卡外,我还去菜市场购买实物。我找了几天都没找到柄上长剌的茄子,而...

    发布于:2025-07-22

    详细阅读
  •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改作文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一个好素材,只有通过具体语言表达,并通过反复的精心修改,才能成为一篇好作文。修改自己的作文,是提高“自能作文”的一项有效措施。   但学生多有等待老师认定或修改的依赖心理。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语言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不急于为他们修改,而应将主要错误和不妥之处,通过口头提示或...

    发布于:2025-07-22

    详细阅读
  • 孩子_孩子,我该给你一个怎样的课堂

    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

    发布于:2025-07-22

    详细阅读
  • 【《詹天佑》中心思想】《詹天佑》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对教学模式的运用,要在“活” 字上下功夫。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10册讲读课文《詹天佑》时,我以“自读自悟”教学模式为主,辅之以“导读法”教学模式和“漫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部分时,我将“导读法”教学模式和“漫谈式”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发布于:2025-07-22

    详细阅读
  • 这样才有效果_这样的写比较有效果--《孔子游春》读后感

    在看《孔子游春》这篇文章时我一直在想:这篇文章我想让学生学到些什么?   《孔子游春》这篇文章寓意特别深刻,孔子这位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带着他的弟子去游春,当他看到司空见惯的水却说勒一段以为深长的话,意在教育自己的弟子也能象水一样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文章人文性的内容学生很容易...

    发布于:2025-07-22

    详细阅读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_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为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心灵独语》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

    发布于:2025-07-22

    详细阅读
  • 溯本求源怎么读_溯本求源,读中学写

    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总感觉学生的作文无论语言表达,还是立意,往往显得单一、重复、雷同,缺少变化,缺少新意,让人读来感到平淡、枯燥、乏味。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学生缺少丰富的、活化的语言积累;二是学生缺乏灵活多变的观察、思维、表达方法。记得一位语文专家曾说过作文指导不应只在作文训练课上进行,...

    发布于:2025-07-22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