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简介]支玉恒——伟大的友谊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2023-07-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师板书课题“伟大的友谊”)
     
       师:大家一齐读这个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非常好,我在别处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读成“伟大的友谊(yí)”,都错了。
     而今天我们全班同学都读“伟大的友谊(yì)”。这个字读对了,很好,但是我要问了,谁知道,什么叫友谊?
     生:很多人之间或者两个人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
     师:讲得对不对?
     生:基本上对。
     师:他说基本上对,确实差不多,简单地说就是朋友和朋友之间的情感叫什么?
     生:友谊。
     师:(指刚才的学生)你有没有朋友?
     生:有。
     师:谁?
     生:吕昆。
     师:谁叫吕昆?请站起来。
     (叫吕昆的同学站起来)
     师:你认为你们两人的友谊是不是伟大?(众笑)
     生:不是。
     师:(问吕昆)你认为你们俩的友谊是不是伟大的?
     吕昆:是。(众笑)
     师:为什么?
     吕昆:……(众笑)
     师:说不出来了,你说你和吕昆的友谊不是伟大的,为什么?
     (此生列举了平常的很多例子,来说明还不够伟大的程度)
     师:我非常赞赏这位同学的坦率,请坐,是不是伟大的,一会儿再说。起码我认为他们俩的友谊是不错的,是吗?
     生:是。
     师:他俩不但有东西一起吃,走路一块走,而且还互相帮助,一块学习,这种友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不是伟大的,一会上完课再告诉我,好不好?这篇课文讲的是伟大的友谊,你们知道是谁和谁的事?大家一起说,第一个。
     生:马克思。
     师:对了。第二个。
     生:恩格斯。
     师:对,是这两个朋友之间的情感,而且是伟大的。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什么样的友谊是伟大的?这就是我们这一课书要认识的问题。另外,在这一课书里,我要教给大家一些把握文章全篇内容的方法,学习每一个段落的方法,希望大家用心学,好吗?
     生:好。
     师:你们在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这篇文章不像其他文章一样,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不像别的课文有描写得非常优美的景色,也不像别的文章抒发了丰富的情感,是不是呢?
     生:是。
     师:它就是把他俩的友谊究竟是怎么回事就那么说出来,难免读起来觉得有点枯燥是吗?
     生:是。
     师:那么这样的文章我们读不读呢?
     生:读。
     师:不读还不行,今后的学习中还有好多这样的文章。怎么样把枯燥的文章读出兴趣来,这也是我们这堂课要学的。你们说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学会了,不但描写景色的我们爱读,抒发感情的爱读,就是非常枯燥的文章我们也爱读了,你们说有好处没有?
     生:有。
     师:那就注意听,我先告诉大家,这篇文章所以读起来有点枯燥,原因就是我刚才说的,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没有丰富的情感抒发,它主要采用这种手法,(板书“叙述”)什么方法?
     生:叙述。
     师:什么叫叙述呢?就是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作者在叙述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叙述法,第一种(在板书“叙述”下写“概括介绍”)是“概括介绍”,什么是“概括介绍”?就是说这个事说得很简单,很概括地三言两语说完了,但包容的内容却不少,时间跨度也很大。另外还有一种和它相反的方法。(在板书“概括介绍”下写“具体描述”)是什么方法?
     生:具体描述。
     师:这种具体描述的方法与第一种“概括介绍”比起来就显得详细多了,怎么来的,怎么去的都要说一说,而且还要举几个例子让你更加明白。这就叫“具体描述”,课文里不同的自然段用了不同的两种方法。你们愿意不愿意区别这两种方法?
     生:愿意。

     师:愿意就打开书,完成课堂上的第一件工作:你把课文各个自然段再浏览一下,什么叫浏览呢?就是速读,不要一字一句的,各个段大概看一看,课文上的自然段哪些是用“概括介绍”的方法来写的,就在那一段前加一个小三角用来标记,那么没画三角的就是“具体描述”了,明白吗?现在开始。 12345
     (学生各自读课文)
     师:有的自然段是三行,就是概括介绍,有的段也是三行,却不是概括介绍,怎么区别?还得看内容,有的写得内容面很窄,用的字数也不多,那不算;有的写得面很宽,就是刚才说的,包容的内容不少,也许时间跨度还很大,字数却很少,那叫什么?
     生:概括介绍。
     师:现在继续。(学生继续自读,老师在行间巡视,间或进行指导)好,注意,谁能说一下你第一个发现是“概括介绍”的是哪段?
     生:是第一自然段。
     师:谁也找到这一段了?(很多同学举手)好,不错,放下手。我现在请你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大家注意听,第一段在遣词造句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看你能不能听出来?(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很好,请坐。现在谁听出来了,第一段一个明显的特点?你听出来了?好,但我不让你回答,我让你也用朗读把这个特点表现出来行不行?
     生:行。
     师:行,大家听。(此生重读第一段)
     师:听出来特点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谁是真听出来的?不是从书上看出来的?
     生:有一个共同。
     师:有一个共同是听出来的吗?是课文上写出来的。不是你听出来的。谁听出来了?
     生:每一个标点都有停顿。
     师:停顿是特点吗?不管什么文章,有标点就有停顿呀!
     生:可以听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怎么听出来的?
     生:因为他说了是共同领导……
     师:(打断)那你还不是听出来的,也是看书看出来的。实际上我告诉你们吧,他并没有读出来,所以你们不知道这一段的明显特点是什么?(指一学生)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把你想到的特点用语气表现出来。(学生再读课文)
     生:这“共同“两字写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友谊的深度。
     师:怎么共同两字就有深度了?我还是问你,你怎么听出来的?
     生:他朗读时把“共同”读得特别重。
     师:你从他读书中听出了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五个,这一段里总共有五个“共同”。
     :在一段里共有三行字,却连续用了五个“共同”,这算不算非常明显的特点?
     生:算。
     师:这位作家肚里没词儿,就有一个“共同”(众笑)老来回重复,是吗?
     生:不是。
     师:那是怎么回事?他连续用了五个“共同”,使你感觉怎么样?
     生:使我感觉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在一块儿吃,一块儿住,一块儿工作。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她刚才解释了,“共同”就是在一块儿,干什么事都在一块儿,究竟他们在一起干什么事呢?你读读第一个“共同”。
     生:“他们共同研究学问。”
     师:研究什么学问?语文数学吗?
     生:不是,是研究马克思的学问。
     师:马克思的学问就是马克思主义了,那是革命的学问,也就是说,他们在一起研究革命,对吗?
     生:对。
     师:你再读第二个共同。
     生:“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师:领导革命,再读第三个。
     生:“共同办报、编杂志。”
     师:办报编杂志是干什么?
     生:搞宣传。
     师:对,宣传革命,再读第四和第五个共同。
     生:“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
     师:共同起草革命文件,我们再总地回顾一下这五个共同(教师屈指计数)第一,研究革命,第二领导革命,第三宣传革命,第四起草革命文件,第五,给第四举了一个例子,把这五个共同概括一下,他们在一起是干什么呢?

     生:共同革命。
     师:对呀,我们就是这样,抓住这个特点,从五个共同中去思考,全段文字就一下子理解了,这样的友谊是不是伟大呀?
     生:是。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问吕昆)比起你们有东西一块吃怎么样?(众大笑)
     吕生:更伟大。
     师:是啊,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有东西也可能一块吃。但他们主要是在一起干什么? 12345
     生:干革命。
     师:想一想这五个“共同”,就充分地理解了全文的第一句话,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什么呀?
     生:好朋友。
     师:不但知道他们是好朋友,而且是具有伟大友谊的好朋友,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这一段你们是怎么学会的?抓住什么?
     生:抓住“共同”这个词学会的。
     师:“共同”在这一段里是个什么?这个词是这一段的特点,所以我们是怎么学会的呢?(板书“抓特点”)
     生:抓特点。
     师:我们是用这种方法学会的。我们没有费多大力气去理解全段的内容,只要把它的特点抓住了,了解这个特点,那全段的内容也就明白了。这一段我们运用“抓特点”的方法,把握了全段的中心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板书“好朋友”)学得不错,现在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在课文中出现的第二个“概括介绍”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师:说得对。第四自然段也是“概括介绍”,但这一段就不能再用“抓特点”的方法来学了。(在板书“抓特点”下写“抓要点”)要抓什么?
     生:抓要点。
     师:要通过抓要点来学,下面我请这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她读的时候,大家不管这段写了多少话,只看它写了几个要点,几个主要内容,把它一抓住,这一段就全明白了,好,开始读。
     (此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谁抓住了几个要点?
     生: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师:这就是要点了?没抓住。(指另一同学)你抓住了几个要点?
     生:我抓住了两个。
     师:那你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说一下。
     生:我抓住了两个要点。第一个是恩格斯在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第二个是在革命事业上,他们互相帮助。
     师:她说得对不对呀?
     生:对。
     师:对,这位同学非常聪明,几个要点?
     生:两个。
     师:第一个说的是哪方面?
     生:生活上。
     师:(板书“生活”)第二个是什么要点?
     生:事业上。(师板书“事业”并在“生活”与“事业”中间画波折号)
     师:抓得非常好,那么,在这两个要点中,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更重要的要点?
     生:事业上。
     师:你怎么知道?
     生:……
     师:你没注意看文。
     生:因为他在生活上说的少,而在事业上说的多一些。
     师:最关键的字你没注意,把它丢掉了。
     生:“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
     师:哪几个字?
     生:“更重要”三个字。
     师:“更重要的是”,这几个字这么明显你没抓住,说明你读文细不细?
     生:不细。
     师:对了,还得细读,才能明白。他说的一个生活上,然后紧跟着说“更重要的是”在事业上怎么怎么,可见“事业”是作者要说的重点,是不是?
     生:是。
     师:到这儿呢,我想捎带讲一个问题,“生活”和“事业”这一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过渡作用。
     师:过渡作用是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这么说,在这一段(指第四自然段)的前面,像第二、第三自然段说的都是生活上的事,对不对?

     生:对。
     师:那在后面第五段以后说的都是事业上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师:那么,我们把前面各段写生活的算作一个段落,后面各段写事业的算作一个段落,这第四自然段又说生活又说事业,应该归到前面去还是后面?
     生:应该归到后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一段主要是启下的作用。
     师:他说的好不好?
     生:好。
     师:他说的非常好。这就讲了一个小小的规律:过渡段在分段的时候的归属问题,是归前呢还是归后呢,要看它主要是承上还是启下。刚才我们知道了更重要的内容是事业,可见这一段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2345
     生:启下。
     师:所以这一段应该归到后面来,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不但这一段,以后遇到所有的过渡段的归属问题,怎么划分,就看它主要是承上还是启下。过渡段的划分我们明白了,下面来读一读这一个过渡段,既然重点在后面,那么重音应该放在哪儿?
生:后面。
     师:好,谁能读一读,体现后面的重要性。(一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明显不明显?
     生:不明显。
     师:不太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前面起调太高了,后面再想高,上不去了。那位男同学你来试一下。(一男生起来读这段)
     师:他有所体现没有?
     生:有。
     师:但是读得太快,大家一起读一次好不好?开始。(学生一起读这段)
     师:很好,这就又告诉我们一个朗读的规律:凡是文章内容所强调的东西,就应该读得重一点。刚才五个“共同”这个特点,就是强调干什么都在一起,所以五个“共同”读的时候就怎么样呢?
     生:重一点。
     师:重一点就对了,你这样有重点地一读,别人一听就明白了:“噢,这里是文章的重点。”是不是?
     生:是。
     师:好了,这个问题先讨论到这儿,再看看文章里还有没有“概括介绍”的段落。(学生各自看书)
     师:谁还发现了?
     生:是第六个段落。
     师:第六个段落是“概括介绍”吗?
     生:不是。
     师:你读一读这段。(此生读这一段)
     师:这一段的文字是不多,但是它的内容很多吗?
     生:不是。
     师:只不过他们分开了,后来每天通信。虽然文字少,但是内容包含不多。所以不是“概括介绍”,有没有别的发现?(一学生站起来读第八自然段)
     师:文字的多少跟第六段差不多,但第六段只写了分开以后的那一段情况,这一段写了多长时间?有多长的时间跨度?
     生:四十年。
     师:一下子写了四十年,哪一个包容量大?
     生:第八段。
     师:第八段用的是不是“概括介绍”?
     生:是。
     师:第八段整个概括介绍了一生的情况,是不是?
     生:是。
     师;现在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他读的时候大家还用这种方法——抓要点。看看能抓住几个要点。(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谁抓住要点了?
     生:我抓住要两个要点,第一个是点明中心,第二个是和开头互相照应。
 师:说得具体一点,怎么样点明中心?
     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不是,请坐。另一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一共抓住了两个要点,第一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第二点是……
     师:(打断)一个要点就这么长的一段话,你给它缩减一下。
     生:他们创造了马克思主义。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板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我写得对不对?有的人眼尖发现了,你说。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他们共同创造的。
     师:是吗?上面有“共同”两字吗?是这个错误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
     生:没有讲是谁创造的。
     师:这堂课就是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生:您写的是“创立”课文里是“创造”。
     师:他发现了,课文里写的是“创造”,而我这儿写的是什么?
     生:创立。
     师:和课文上不一样,我是故意这样写的。我想问问大家,这样写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我这样写:“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说通说不通?
     生:说不通。
     师:为什么说不通?
     生:因为“创造”和“创立”这两个词的基本意思不一样。
     师:我告诉大家,“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在这儿改成“创立”也可以。意思完全能够说得通。我所以写“创立”是为了多给大家提供一个词语,这种情况下不但可以用“创造”,也可以用“创立”,不但可以用“创立”还有词可以用。 12345
     生:建立。
     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行,但不太合适。
     生:创建。
     师:对了,“创建”在这儿也能用。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非常怎么样?
     生:丰富。
     师:同样一句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言来说,这样我们的表达力就增强了,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什么?
     生:第二个要点是“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师:能不能像刚才那样也把它缩减一下?
     生: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师:对了,第二点就是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伟大的友谊”这几个字课题上有了,我们这儿就不写了。课文在最后说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不但给全文起了一个总结的作用,而且也照应了一下课题,成为一篇浑圆的文章。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两个要点,一个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一个是“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这都是说他们的伟大的友谊的什么?
     生:结果。
     师:伟大的友谊的结晶,伟大友谊的伟大成果。学到这儿了,我问你们,结出了伟大成果的友谊,是什么样的友谊呢?
     生:伟大的友谊。
     师:这就是他们的友谊为什么是伟大的友谊的第二个原因——结出了伟大的成果。吕昆他们的友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出伟大的成果,所以还不能说是伟大的,对不对?
     生:对。
     至此黑板上板书字样为:
     伟大的友谊
     好朋友
     生活————事业
     建立了马克思主义
     师:我们通过三个概括介绍的段落,实际上已经大致地把握了全文的内容,好像是给文章立起了一个框架是不是?
     生:是。
     师:也好像是一个人的骨骼立起来了,这个人的形已经出现了。只要在骨骼上贴上血和肉,那么对这个人就完全了解了。血和肉在哪儿呢?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事业上互相关怀,把这两块一贴,全文就学完了。这就是我今天向你们介绍的一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这篇课文正好提供了三个概括介绍的段落,我们利用这三个段落先把骨骼立起来,使我们一下就明白全文内容了。另外,全文的结构也全明白了,你们一看板书,肯定就知道全文可以分几段了,是不是?
     生:全文分四段。
     师:第一段写什么?
     生:第一段主要写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
     师:对了,写他们是好朋友。第二段呢?
     生:第二段写恩格斯在生活上给马克思很大帮助。
     师:第二段写生活上的事情,对不对?
     生:对。
     师:第三段呢?
     生: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事业上互相帮助。
     师:第四段呢?
     生:第四段讲他们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师:对不对?

     生:对。
     师:黑板上能不能看出来?
     生:能。
     师:如果不给它分四段,从黑板上看还能分成几段?
     生:三段。
     生:第一段是讲他们是好朋友,干什么都在一起;第二段是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关怀,在事业上互相帮助。最后一段是他们一起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师:说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就下课。

(第一课时完)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uwenketangshilu/128560.html

  • 【支玉恒】支玉恒 :可爱的草塘课堂实录

    【广西桂林公开课】: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板书课题,但把“塘”字故意写错)对我写的课题有意见吗?   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   师:哟,怎么错了?   生:您的那个“塘”字,右...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支玉恒第二课时】支玉恒《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大家觉得研究这些问题有意思没有?  生:有。  师:那咱们接着研究。再来考虑这个(指板书“低吟”)咱们归纳一下,谁再把后面的好好读一次,读到什么情感呢?他先看到草原的整体,后来看到草原的什么?  生:后来看到草原的部分。  师:草原的细部,看得非常细,对不对?  生:对。...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支玉恒|支玉恒 太阳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   师:上一堂课我们找出了第一中队长“一般特点”,找出了第二中队长“关系密切”,也找出了大队长“太阳”。那我要问一问了,谁想当大队长?(学生争着举手)你过来,(一学生上前来)想当大队长不能随随便便就当上了。你看美国竞选,克林顿当选了,他要宣誓:我怎么当这个总统。你也得宣誓。举起手...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支玉恒匆匆课堂实录]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支玉恒《第一场雪》视频]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成都公开课】: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赵州桥课堂实录_赵州桥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在提示课题和生字词教学以后)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要特别注意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指名读)...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芙蓉楼送辛渐窦桂梅课堂实录]窦桂梅《落叶》课堂实录

    落叶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树叶落到地上,小虫爬过去,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上去,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低声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窦桂梅《落...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支玉恒第二课时_支玉恒:《西门豹》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支玉恒,全国知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  他在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勇于教改实践,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全国有口皆碑。他的课“开放而有活力”,创设了他本人所提倡的“享受教学、享受学习”的教学情境,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多年来,他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讲课,并勤...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酸的和甜的》教案|《酸的和甜的》课堂实录

    《酸的和甜的》课堂实录开始上课:  师:今天这节语文课,咱们继续学习第十七课。   生:(齐)《酸的和甜的》  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今天早上,小朋友学完以后,都非常喜欢,那么在座的听课的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你们愿意不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老师们听啊?  生:(齐)愿意!...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支玉恒教学实录与评析|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集体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上课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第一场雪。  师:好,读了课文没有?  生:(齐)读了。  师:你们看这个片子(指发给学生人手一份的“课堂练习卡”见附件)第一题就是听写。课文里面的字你们练了没有?  生:(齐)练了。  师:我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