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和解读的区别]个性解读,品读悟情——《陈毅探母》教学设计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一、教材简析苏教版第二册11课《陈毅探母》,课文讲述陈毅回乡看望生病母亲的故事。课文记叙陈毅在母亲床前的所言、所行,反映了陈毅对母亲的无比敬爱之情。课文语言质朴自然,浓浓的母子之情洋溢其中。两幅插图紧扣课文内容,以片断特写的方式,再次凸显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对课文理解内化。
二、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充分对话、互动,从而达到感悟升情,实现阅读成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会读会写8个生字,只认不写8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合作,实现对课文的认读。
(2)激趣引思,促进学生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阅读快乐,形成阅读欲望。
(2)品读悟情,感受并践行敬母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以图为媒,释题引思,激发阅读欲望。
1、出示陈毅画像:(1)这个人你认识吗?你是怎么认识的?(2)教师简单介绍陈毅生平。
评析1:陈毅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教者从照片入手,让学生直面人物,明确对象,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是十分必要的。这里出示陈毅画像并作人物的生平介绍,拉近了教材人物与学生之间心理距离,对激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了很好铺垫作用。
2、揭示课题,学生质疑。(1)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2)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由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呢?(3)小结:什么叫探母?陈毅为什么要探母?怎样探母?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评析2:学贵有疑,有疑才能产生阅读欲望,围绕课题进行释题思考,引发疑问,有助于学生明确阅读的方向性与目的性。
(二)认读课文,理清文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自主交流,相互正音,反复练习。
2、检查认读,及时纠正。(评析3)
3、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情?(评析4)
评析3:读通读顺读正确,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本环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反复认读,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渗透“合作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中读好课文。在其基础上及时检查反馈,对学生在先期的自主矫正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补救作用。
评析4: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第一回路的首要环节。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和理清课文围绕大意所作的段落安排,对后期的深入精读理解课文具有统率和铺垫作用。
(三)品读析句,精读感悟,领会课文情感
1、通读全文,自主感悟: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自主认读,小组内相互交流。
3、大组汇报,重点品读(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出示下面句子)
(1)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体会陈毅对母亲的关切之情(可结合图1指导学生理解朗读)
(2)他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洗,就打来一盘水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长。
——体会陈毅对母亲的孝顺之情(可结合图2帮助学生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3)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衣服,是应该的呀!
——体会陈毅对母亲的敬爱和报答之情。
评析5:浓浓的感情是靠文字来传递的。感悟情感必须凭借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整体通读课文,找出自己对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这是对学生个性阅读的尊重。在此基础上,把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重点的品读训练,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充分的对话、互动,使文中浓浓的母子之情得到了很好的传递。
(四)联系生活,个性解读,升华课文情感
1、自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生活实际,再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相互交流。
3、指文大组交流。
4、自主选择,小组合作,表演陈毅探母。
5、模仿陈毅,回家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
评析6: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理解要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本环节的设计,把对课文的理解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进行课本剧表演,既理解升华了课文的情感,也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现文情向学生的有效迁移。最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语文。
总评:
阅读活动是多感官参与的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之水”中才能学会“游泳”,或学到其中“酸甜苦辣”。本教学设计,以品读感悟为途径,以理解迁移敬母之情为目的,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实践性:教学全过程始终以认读为主线,在读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初读课文,反复练习,自主矫正,精读课文,品词析句;升华情感,演读结合,都将阅读的实践性演绎得恰到好处。
2、主体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各个环节的设计均能做到“目中有人”,围绕学生的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当学生解决不了时教师及时补救。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点拨者,释疑者,激励者,还原了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
3、层次性:教学环节逐步深入,使学生均能“跳一跳就摘到果子”的状态下,逐步深入学习。整个过程设计按照初读——释题——初读——精读——升华,这样的层次逐步上升。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moba/125879.html
-
一年级语文三只白鹤_语文教案-三只白鹤详细阅读
教案示例26、三只白鹤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认识“鹤、剩、留、朝”4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哪只白鹤找到了鱼,懂得另外两只白鹤找不到鱼的原因,启发学生通事要开动脑筋。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培养观察图画和理解词、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
-
猜一猜他是谁的作文怎么写三年级_猜一猜详细阅读
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和7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讲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初步抓住特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初步抓住特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
-
小书架款式图片|小书架 - 北师大版详细阅读
教学设计示例《小书架》教学目标 : 1.自读《小书架》,继续培养学生每天阅读的习惯。 2.通过复习单韵母明确学习拼音对识字的意义。利用认识的字复习学过的韵母,并练习给汉字标声调。 3.渗透性识字10个,运用学过的笔顺写生字5个,学写笔画“、”。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听读识字法、拼音识字法、上下文猜字法...
-
[下学期是几月到几月]下学期 第七单元测试题详细阅读
第七单元测试题一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照样子,连一连,读一读。 三、组词。 四、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讠 艹 木 五、选字填空.再读一读。 它 她 他 ( )是我奶奶,已经退休了。 ( )是男声合唱团的。 这只漂亮的小鸟,( )的叫声真好听。 六、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
-
小学一年级语文要下雨了教案_语文教案-要下雨了详细阅读
教案示例16、要下雨了 教学目标 : 1.学会9个生字,掌握“下雨、小白兔、身子、捉虫子、水面、消息、加快、大雨”答词语。认识“翅、膀、味、忆、连、搬、雷”7个字。 2.朗读课文,了解小白兔怎样从小燕子、小鱼、小蚂蚁那里知道要下雨的,认识夏季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 3、本文图...
-
【一年级语文咏鹅教案】语文教案-咏鹅 - 北师大版详细阅读
教学设计示例《咏鹅》教学目标 : 1.通过教学,继续复习巩固学过的6个单韵母。 2.能读准生字表中的生字。 3.能熟读课文并背诵下来。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单韵母,能认读识字表中的生字。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 一、复习字母歌 嘴张大,就念a,我要做个发明家。 嘴一缩,就念o,学习拼...
-
小学语文第一册汉语拼音教学设计_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一册汉语拼音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小学语文备课用笺(一) l 课题 f xl 使用课时1l 总第 课时l 教学目标 :掌握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排列顺序,并能熟记、记诵。l 教学重点难点:音节必须紧挨着写。l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1、 字母卡片...
-
【小学三上语文教案全册】语文教案-三个小学生详细阅读
12.三个小学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和8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正确评价三个学生的做法,使学生受到“节约用水,做力所能及的好事”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评价三个小学生的做法,使学生受到“节约用水,做力所能及的好事”的教育。 教...
-
[一年级上册语文乌鸦喝水教案]语文教案-乌鸦喝水详细阅读
《乌鸦喝水》 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启发学生遇到困难要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还应启发学生感悟到,做事情要有耐心,坚持下去,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2、学会本课8个生字:喝 渴 处 找 可 办 法 就 3、会读写8个词:喝水 口渴 到处 找 可是 石子...
-
[中职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检测]语文教案-第一册第二单元 汉语拼音8详细阅读
教案示例教学重点: 1、学会“zh ch sh r”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h ch sh r”和带调韵母拼成的音节。 3、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教学难点 : 区别声母“zh ch sh r”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