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_三、努力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

数学教学反思 2017-11-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数学教学反思】

近年来,通过教育和教学深化改革,我深感传统教育中有些教育方法,桎梏着学生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教死书,死教书,一味填鸭;学生学得吃力,死读书,读死书,把生动活泼富有实践性的科学知识,变成了死教条,以形成呆板记忆为满足,这极不利于富有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从这些教训中,我感到要努力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一)学生的智力潜能要靠教育者去开发

  学生的智力潜能很大。无数的教学理论和雄辩的事实充分证明,人的智力刚刚开发出10%左右,人类的聪明才智大量积压在大脑这个不断生长的仓库里。儿童的智慧已被广大教育者承认。我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儿童蕴含着超出人们意料的智慧的火花。

  我教乘法口诀时,因为平时经常训练,多数学生对正背、倒背、切入背都已达到熟练程度,所以,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出一个新问题:“同学们,谁能算出9到1的口诀有多少句?”

  大家都用小手指点着,有的一句一句地数,有的一组一组地数,而一个姓姚的学生忽然大声说:“赵老师,我算出来了,乘法口诀共有45句。”

  我大为惊异:“你是怎么算的?”

  “我找到一个简便算法。你看:几的口诀就有几句,如果依次把1和9、2和8、3和7、4和6相加凑10,那正好是4个10,再加上中间的5,不就是45句吗?”

  听了他的回答,我暗自赞叹:这孩子真是聪明过人。相传数学家高斯发现百以内自然数和的简便算法是8岁,而他才7岁呀!

  也是这位学生,有一次上练习课,我让学生用6根火柴棒摆四个相同的三角形,他竟然想到摆三棱锥,即把6根火柴立起来摆。他的想法震惊了所有的听课教师。

  姓姚的这位学生由平面中跳出来,能够想到空间中去,这是中学时要接触的立体几何呀!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多么广阔呀!

  我觉得,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具有很大可塑性。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因此,我们的教育起点越早越好,要抓早抓小,更要抓巧。早一天教育,早一天成功。晚一天教育,晚一天成功。抓巧了,儿童成长的速度就快一些。

  这种新型的儿童观促使我在教育整体改革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1991年,我招收了40名5周岁儿童,进行“早期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经过两年多的教育,这个班的学生在数学方面,已初步接受了简单的数学思想,学会了加减法、乘除法。其他方面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果。

  实践使我认识到,儿童的智力潜能要靠教育者去开发,去培养,去挖掘。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开发、培养和挖掘,做到点石成金。

  我在学生刚上学时,在开课前安排了几节数数课:正数、倒数、切入数,翻来覆去地数上几回。当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并且能正确迅速地数出来。这样做数数教学任务是否就算完成了呢?

  我又拿出一捆小木棒让学生继续学习。我说:“同学们,我们继续学数数。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我们数东西时,除了一个一个地数以外,还有什么数法?”

  “老师,我知道。吃饭时,我姐姐拣筷子是两个两个地数。”一个男生回答。

  “说得好!我们使筷子一人使两根,所以数筷子时也常常两根两根地数。”我一边说一边拿起两根小木棒,做了一个数筷子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咯咯直笑。

  我又把小木棒举起来,“现在我们就把小木棒当筷子,数数共有多少根。”

  我两根两根地拿着,学生们两根两根地数着:2根、4根、6根……100根。还是上节课用的100根。

  实际上,我是明教数数,暗教乘除法运算。虽然木棒还是100根,但数法变了,变成了相同加数的运算。那么,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是乘法,乘法的逆运算是除法。这些未来要学习的知识,现在就暗暗渗透,先打下伏笔。

  “谁知道,除了一个一个地、两个两个地数以外,还有什么数法?”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话音刚落,马上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我爸爸运砖时是用砖卡子四个四个地数。”

  “好,手握砖卡,一卡就是四块,数起来又快又方便。现在我们就用小木棒当砖卡数一数:4块、8块、12块……100块。”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三种数法,谁还知道别的数法吗?”

  “我知道!我妈妈卖鸡蛋总是五个五个地数。”又一个小姑娘回答。

  “好,说得太好了!数鸡蛋时一次数五个,真是又快又方便。现在我们就用小木棒当鸡蛋,大家一起数数看。”

  我做出数鸡蛋的样子和学生们一起数:5个、10个、15个……100个。

  “好了。先数到这儿。在数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我神秘地对学生们说:“我们好像越数越快,越数越方便了。”

  “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我边问边举手示意,又叫学生们把准备好的100根小木棒全拿出来,用刚才的数法数一数,比较一下,想一想。

  我这样做是想让学生们通过操作,多种器官同时活动,初步感知和领悟自变量和函数的关系。

  不一会儿,许多学生都举起小手,要求发言。一个女生说:“五个五个地数最快,一个一个地数最慢”。

  “为什么呢?”我进一步问。

  她答不上,我又叫几个学生帮助她回答。经过补充回答,大家终于明白了一个一个地数要数100次,二个二个地数要数50次,而五个五个地数只要20次就可以了。123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数数比赛,看谁数得又对又快。我在桌间巡视着,想发现谁在一个一个地数。可是一个也没有发现。

  (二)教师教学得法,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犹如学生前进中的领航员,在培养人的工作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我讲完几何图形,向学生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两点之间可以确定几条线段?”

  学生们不加思索地回答:“一条。”

  “那么,在这个线段上再加一个点可以确定几条不同的线段呢?”我边问边在黑板上画示意图: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纷纷举手,要求回答。

  我相继招呼两名学生,却得出两个不同的答案:2条和3条。

  通过观察和分析,一致认为3条是正确的。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我又把问题引申一步,继续追问:“若在这条线段上再加一点又可以确定几条不同的线段呢?”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学生都在练习本上勾画着,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和探索,力图求出完整而又正确的答案来。

  求出完整而又正确的答案。

  学生经过争论,终于从分析中得出正确的答案是6条。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我趁热打铁:“在线段上若再加一点,又可以确定多少条不同的线段呢?”并引导学生在线段示意图上找规律: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学生的思维在紧张活动,时而发散,时而收敛,收拢来又展开去……

  这时,前面提到那位姓姚的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老师,我知道,是10条。”

  “为什么?”

  “把原来的6条加上4条就可以了!”

  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在示意图上作了形象地说明。

  “那么,在这条线段上若任意加上若干点,应该怎样计算呢?谁能从上边三个例题中推断出规律?”

  还是那位姓姚的学生先举起手来。

  他说,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线段上加一点,确定1+2条线段。

  加两点,确定1+2+3条线段。

  加三点,确定1+2+3+4条线段。

  ……

  我为他鼓掌叫好!

  “老师,我找到了新的规律!”一位姓赵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

  他结合示意图说:“两点确定一条线段,中间加一点变成三个点,在这三个点中,其中任意一点都可以和另两点确定一条线段,即2条,三个点确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大家都向这位姓赵的学生投以羡慕而又敬佩的目光,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

  我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三角形的一条边上,任意点上一个点、二个点、三个点……分别与另一个顶点连线,可以形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经过大约10分钟时间,全班学生相继举起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进行正确推理并做出正确答案。

  在教学中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发展了学生的智能。此外,我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并引导学生使之与分析思维结合运用,以培养创造性思维。

  有一次,我带领学生游览洮儿河,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测定河宽?

  一个学生说:“让会游泳的人游到对岸去测。”

  另一个学生说:“可以坐船在河里测。”

  又一个学生说:“用目测吧!”

  我说:“这些办法都不够完善,数据和实际差距较大,再动脑想一想。”

  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扩展、引申,有的在讨论,有的在沉思,有的在地上勾划。

  一位姓臧的学生终于想了一个办法:在河岸两侧,各找出一个标点A、B,,把这两点连线在这岸延长到C点,然后,从B、C两点,向同一侧画直角,在两个角的边上找出两点D、E,使A、D、E三点成一直线,再量BE、CD、BC的长度,根据比例式AB∶BC=BE∶CD就可以求出河宽AB了。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把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结合起来解决这样一个较难的问题,无疑对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益处的。

  实践证明,学生聪明的答案来自教师启发引导和巧妙地提问。问得越好,问得越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越有利。

  (三)应当遵循的原则

  多年的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教学得法,善于启发、引导和巧妙地提问,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从学生实际出发。一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即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二是根据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即知识和能力水平;三是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想目的,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

  2.让学生跷起脚来摘桃子。启发、引导和提问并非故意设立学生解决不了的难题,而是让学生经过动脑思考,研究后有能力解决问题。学生每“跷”一次脚,都会有所收获。123

  3.创设情境,大胆创造。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从事创造性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更容易产生创造意识,这是发展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性所必需的。

  4.恰当评价,培养敢说和自信的创造意识。好奇心、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得到鼓励或赞扬,将会促进探索精神和行动的发展,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惩罚和挫折,则会由于丧失信心而抑制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不要动辄指责。

  5.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巨大作用。人的创造活动包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人成长的道路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明确而远大理想、没有科学探索精神、意志薄弱、性格怯懦的人会有很高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用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的实质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他各种综合能力。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shuxuejiaoxuefansi/57372.html

  • 如何开展课题_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对开展课题学习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课题学习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安排。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合作性容为一体。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对教师要求的提高。课题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增加了实践机会,给学生足够大...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三年级下册《面积》试卷|三年级《面积》知识的教学

    在面积这课的教学实践之前,听了许多节课堂观摩课,有市级的优秀年轻教师,有省级教坛新秀,还有两位特级教师,在他们的课堂组织中都大同小异,特别是在导入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都是把“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这个概念进行整体感知,理顺什么叫做物体表面,什么又是图形大小,无不利用课桌,橡皮,文具盒,黑板,...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_《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平移、旋转、剪拼等知识去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进行探究的模式。为了强化这个探索过程,我在听了范宇老师的课之后,回来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路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学生课前准备:在一张较大较...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猫和小狗是怎样睡觉的】小猫、小狗的睡觉问题

    复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时,学生用了12快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搭不同的长方体,共有四种不同的搭法:(1)长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2)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3)长3厘米,宽1厘米,高3厘米;(4)长2厘米,矿2厘米,高3厘米。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了以...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体会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合理的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为同一关系。如能被2整除的数与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对角相等...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图形的认识知识点_图形的认识看法

    图形的认识,新教材的编排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转化为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到立体图形,教法、学法上也有所转变。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1 结构上教材由平面到立体转化为由立体到平面的再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脑海中形成了体的表象,...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题目_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加倍与一半”课题是二期课改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是数学的重要概念和数学思想之一:“加倍”的知识既隐含集合的思想,又是以后“倍”的概念和乘法意义认识的前期孕伏;“一半”的概念是“对半平分”思想的体现,也是除法“平均分”概念的孕伏;对于学生进行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加倍题的牢记是很有必要的,...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这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准备,认为只要让同学知道了:一个小数扩大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个小数缩小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习题,我以为全班同学至少有90%的同学完全掌握,不会出错,可结果批改作业时发...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学一年级立体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经典题_《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失败感比较强。失败感也比平平淡淡的价值大,下面总结一下有何失误。   本节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两个一次函数,因而也对应两条直线。如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的解,那么这个解就是方程组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