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数学教学反思 2017-11-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数学教学反思】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素质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性格不同,志趣爱好不同,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论是学习好一些的,还是基础差一些的,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们之间在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作为教师来说,既要看到差异,更要重视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因此,教学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照顾他们的差异。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就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使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发展,一部分差一些的学生不能迅速赶上来。有一年,我教的一个班,有60名学生。开始时,他们的数学成绩是两头尖的枣核形,即尖子学生和差一些的学生是少数,大部分是中等生。针对这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的方法实施因材施教。经过两年半的学习,他们进步很大。原来基础好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智力更发展了;许多中等生进入了优秀学生的行列;差一些的也有很大进步,其中有两名淘气的孩子,进步很快,成绩十分突出。全班升学考试数学成绩90分以上的39人,其中100分的10人,数学平均分为93.9。在全市小学数学竞赛中有15名学生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当《哈尔滨日报》记者问他们是怎样获得这么好的学习成绩时,一个姓朱的学生说:“我们是从一日一题、一日两题、一日三题发展起来的,后来发展到一日能做几题就做几题。憋住了,就跟老师、同学讨论。老师比我们累,我们算多少,老师就批改多少。”在这60多人的班级里,原来优秀学生仅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尖子学生更尖,促进中等生更快地进步,使差一些学生不差。教学结果,一大批中等生踏入优等生行列,一些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很快跨入中等生行列。学生小学毕业之前消灭了不及格。我是这样做的:

  (一)帮助优秀学生博学多思

  在优秀学生中,有的是细而不敏,有的是敏而不细;有的是学点就知足,不求甚解;有的爱看《趣味数学》等课外读物。前面提到的姓朱的男生,他聪明,反应快,数学课上什么难题也憋不住他。可是,在一次考试中他没有得满分。主要原因在于他不细心,毛毛愣愣的,考试时不是这丢点,就是落那点。有一个姓刘的女生,她仔细、认真,考试时一点也不马虎,经常得满分。可是她反应不够灵敏,一遇到难题就显得束手无策。一次,她和几个男生互相考问。她说:“用110减去我今年岁数的9倍,正好是我的岁数,我今年几岁?”前面提到的那个姓朱的男生听了之后笑着说:“这是《趣味数学》里的题,110减去你岁数的9倍,正好还剩下你岁数的一倍,所以110是你岁数的10倍,你今年11岁。”接着他又给她出了一道题:“六年前,我比你大一岁,我今年几岁?”这位女同学认真地算起来:“我今年11岁,六年前我5岁,你比我大1岁,你6岁。”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可是毕业考试时,这位女生数学得了百分,总分全班名列第一。在市数学竞赛获得第一名的那位姓朱的男生,毕业时的数学考试成绩是97分,总分排在那位姓刘的女同学之后。从很多的事例看出,得百分的学生不一定是尖子。姓刘的那位女同学之所以思路不敏捷,是因为她平时为了得100分死啃书本,见识少,加上以前不愿意跟别人接触,不能学到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对于优秀学生要根据他们不同的长处和弱点,采用不同的、适应个别差异的方法进行教育。

  首先,对优秀学生要让他们“吃饱”。班上有一个姓王的男生,他聪明、用功、思维敏捷灵活。在上课时勤学好问,特别喜欢研究难题,是学校的三好学生。

  有一天,连着有三名学生来“告状”,都说他上课不注意听讲,在桌下偷看课外书。第二天上课,我注意观察他,发现他的确在桌下看书,我走过去发现他看的是《趣味数学》,我对他说:“把书放在桌上看。”他笑了笑说:“怕老师和同学看见!”这件事提示了我。班上有15名学生,他们独立学习能力较强,如果让他们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不但吃不饱,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尽早地发挥其内在的数学潜能。因此,我对这15名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做了以下几点安排:

  (1)上数学课时,如果已经懂了,可以做课堂作业。做完作业还可以看老师给他们介绍的有关数学读物或解些思考题。

  (2)考试之后,让他们批改自己的考卷,给自己打分,老师再做检查。

  (3)送他们去市、区数学奥林匹克培训班学习。

  这样安排之后,使他们数学潜能得到更好发挥,同时使他们感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有更高的期望,学习更加自觉、勤奋。1981年我教的一个班有13名学生参加第一届华罗庚少年数学邀请赛,我班一名姓张的学生获全国一等奖。有3名学生获二等奖,有5名学生获三等奖。

  其次,对优秀学生经常要求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我每天坚持给他们出一道具有一定难度的题。他们做的是同一道题,但要求有所不同。对于有些学生不仅要求他们会算,而且要求他们会讲,并且能给别人讲明白。这些优秀学生谁也不甘落在别人后面,每当他们接到思考题的时候,都能充分地联系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解题思路,甚至去寻找新的思路。他们最受启发的不仅是算题,而是能讲出解题思路。123

  小学生自己讲题、讲思路、讲方法的时刻,是他们的思维最活跃的时刻。因为他要说话,首先要想说什么,怎么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组织自己的语言,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讲思路的过程,是学生认真地想、深入地想、合乎逻辑地想问题的积极思维过程。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就选一些难度较大的题,让他们讲解题思路,从而训练他们深思熟虑。

  例:某学校有13个课外兴趣小组,各组的人数如下表: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一天下午学校同时举办语文、数学两个讲座,已知有12个小组去听讲座,其中听语文讲座的人数是听数学讲座人数的6倍,还剩下一个小组在教室讨论问题,这一组是第几组?

  学生看题后,要求学生先口头叙述解题思路。在叙述过程中,引起了争论。

  学生甲:“此题的突破口是‘7倍’,听语文讲座的人数是听数学讲座人数的6倍,因此听讲座总人数一定是7的倍数。”

  “2+3+5+7+9+10+11+14+13+17+21+24+24=160”

  “用一个整数去除160和另一个整数,如果余数相同,这个整数一定能整除那两个整数的差。所以160÷7=22……6,从表中再找出一个被7除余6的数是13,所以是第9组有13人。”

  学生乙:“我的思路和甲不一样。我想同余问题是突破口,在数学竞赛培训班里,老师给讲了“同余问题”,如: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余数相同,所以160-13=147

  差147一定能被7整除。

  这时,老师又做了补充,讲解一条数学性质:“如果一个整数分别除两个整数,余数相同的话,那么这个整数一定能整除那两个整数的差。”这是同余问题。

  老师把以上问题做了补充归纳、整理。

  学生理清了思路。接着学生纷纷要求试讲,后来是争着抢着讲,越讲越明白,越说越清楚。学习情绪高涨,使学生感到了自己的智慧,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他们当中,还经常开展比思路的活动:“比比看,谁能先找对解题思路?”

  例如:一条白色的正方形手帕,它的边长是18厘米。手帕上横竖各有两道红条(如下图阴影部分所示),红条宽都是2厘米,问这条手帕白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这是一道学生用一般方法不易解出的较难的题。可是有一名学生很快举手做答:

  (1)先求出正方形手帕的面积:18×18=324(平方厘米)。(2)长为18,宽为2的长条面积,共四条:18×2×4=144(平方厘米)。(3)求出四块重叠的部分(小正方形)2×2×4=16(平方厘米)。(4)手帕的白色面积为:324-(144-16)=196(平方厘米)。

  接着又有一名学生抢答:(1)把竖的两个红条位置平行挪动一下,使他们紧贴在一起,再移到紧贴正方形的左端边上。(2)把横的两个红条也做同样的位置挪动,要让它们紧贴正方形下端边上,如下图所示。(3)这样移动红条所得图形的白色部分的面积不变。这时白色部分的面积一目了然,它等于边长为1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即196平方厘米。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这样引导,使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多角度探索解题的最佳思路,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再次,对优秀学生注意个别施教。班长姓刘,她是一个细而不敏的学生,所以我让她负责“一日一题”的总结工作,给她提供了一个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在这项工作中,她从同学中学到不少好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有一次我出了一道:“一个班级召开家长会,要给每位家长准备一只茶杯,结果少5只,又去借来原茶杯数的一半,结果反而多出13只。这次到会家长有多少人?”全班学生对于“原来茶杯数的一半”这个条件怎样理解,有好几种思路:一是通过画线段图,弄明白原茶杯数的一半是13+5;二是由(总数的一半)-(少的)=(多出的),得到(总数的一半)=(多出)+(少的);三是通过“多出的13只和少的5只有什么关系”的设问,把自己问明白了,多出的13只加上原来少的5只,等于原杯子数的一半。这些解法给姓刘的这位班长以很大的启发。她在这些活动中坚持每天做题,同时认真向全班同学搞好调查、总结,既丰富了知识,又开阔了思路,提高了能力,有利于解决她细而不敏的问题。我还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和锻炼她。一次一个姓朱的学生把和他爸爸争辩的一个问题带到学校来了。题目是:“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城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52.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7.5千米,在距离两城中点15千米处相遇,求两城之间距离。”学生朱的爸爸认为客车比货车多行15千米,朱说不对。爷俩谁对谁错,让大家想想,发表意见。姓刘的班长经过认真思考,首先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后来,她参加市数学竞赛获三等奖,说明她进步很快。

  (二)引导基础差的学生迅速跟上

  我教的这个班有11名差一些的学生,其中有4名最差的。他们4人语文、数学都不及格。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使我认识到,在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中,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对数学失去了信心,常常不写作业;有的稀里糊涂,死记硬背;还有的淘气贪玩,上课时只动嘴说,不愿意动笔写。有个姓赵的学生,上课时能积极发言,但考试总是不及格。有一次在他的一张试卷上有5道简算题,全是照同桌同学抄的,由于抄串了行,一道也不对。我仔细问他这次考试作弊的事,他承认是抄的,并主动给我讲了他和同桌是怎样“合伙算”的。他的同桌是个女生,思维不敏捷,但学习态度认真,踏实,计算式题一道不错,但不会解应用题。而他解应用题时会列式就是算不对。于是他们商量好,考试合伙算。解应用题时,他列出式子,传给同桌算得数,然后两人一起抄。123

  后来,我鼓励他们一帮一,一对红。我让他俩当学习小组长,有时和他俩一起学习,姓赵的学生帮同桌同学学应用题,分析解应用题的思路,同桌的那位同学教他怎么验算能把式题算对。班上学生看了就说:“你们俩是一对宠儿,老师陪着你们学,真美!”他俩听了美滋滋的,学习的劲头就更大了。

  针对学生贪玩不爱学习的特点,我采取了“带”的方法。拿姓赵的学生来说,讲新课前,我常常和他一起看书预习,遇到不会的问题,就给他一些提示,他很高兴。一次讲小数除以小数,因为他对除法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零除外)商不变”的道理不懂,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大小怎样变化弄不清,我就提前给他补了课。上课时,他不仅会算,而且还能讲给大家听。这种“带”的方法,使他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新课时不落课了。上课提问时,为了不让他落下,又怕他不会答,就在会的同学答到一半时叫他起来接着答。这样既教育他上课必须注意听讲,动脑思考问题,又能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一些学习差的同学,如前面提到的姓赵的学生,和他的同桌,他们所以不愿意学,原因之一是落课太多。对这样的同学,我在采取“带”的方法的同时,还帮助他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补,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过。有的学生把这个方法叫做“过筛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他们补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这一类学生在学习上的另一个主要毛病是不去深入思考问题,不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帮助这些同学时,加强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要求他们像穿糖葫芦一样,把知识穿成串,看谁穿得多,看谁讲得明白。前面提到的姓赵的学生很积极,主动穿了两串,让我检查。一串是把整数四则运算穿在一起了,把加法与减法、加法与乘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写得清清楚楚。另一串是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穿在一起了,但没有写明白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我及时给他补了课。“穿糖葫芦”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习差一些的学生中最差的是一个姓史的学生。每次期中考试,总是得40多分。他从上小学只有一次得过80分,这80分还是抄了别人的两道题得的。但这个同学身上也有不少闪光点。他诚实、勇敢、爱劳动,是班里的“劳动模范”,每年都被评为劳动小能手。我常常鼓励他要努力成为好学生。他说:“语文课我学得还行,数学就是不能及格,因为我爸爸妈妈都笨,所以我也笨。数学不及格怎么能成为好学生呢?”我肯定地告诉他:“你的手那么巧,什么活儿都会干,一定能学好数学。你的数学成绩能达到70分就可以成为好学生。”他又问我:“我怎么能得70分呢?”这时,我和他一起研究了怎样争取数学得70分的问题,并订了四条计划:

  第一,别人每日做两道有难度的题,你每日把当天的课学会之后,做两道过去不会的题。

  第二,别人能按要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你可以重复别人的答案,把问题说明白。

  第三,别人的作业一齐收发,你的作业可以随时找老师,当面批改对错。

  第四,别人参加学习小组学习是由小组长组织学,你的小组长是老师。

  经过半年的帮助,他在期末考试时真的达标了,得了74分。因为他及格了,我这班数学成绩消灭了不及格。

  针对差一些的学生的特点,我启发他们多联系实际去思考问题,这样能增强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分散难点,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一次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台拖拉机4小时可耕地100亩,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小时可耕地多少亩?”一个姓史的学生不会做了。我想到了有一次同学们运土的事,启发他:“你们组4个人,三次运了12筐,一个人一次运多少筐土?”他说:“一个人一次运一筐。”这样他真正理解了“一人一次”这个“归一”问题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后来再给他讲他提出的“耕地问题”,他欣然地接受了。结合这些问题,教育他遇到难题要多联系实际去想,不要死记硬背。

  像姓史的学生这样脑子反应慢的学生,不要代替他们想问题。我常常在他们做题容易卡壳的地方给一些提示,引导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有一次,我发给姓史的学生和另一位姓尹的学生两张题签。给姓史的学生的题签上带有提示,而给姓尹的学生的题签上没有提示,并要求姓尹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因为姓史的学生思考慢,但能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可以回家去做。而姓尹的学生反应较灵敏,但回家常常因贪玩不写作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好”与“乐”是教师创造性完成培育年轻一代崇高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这种兴趣可以使教师接近和了解学生,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是在无意中或者受到偶然事件的触发而豁然开朗,形成灵感或顿悟,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得到了条理性的认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我感到具体地处理像万花筒似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更没有一成不变的“药方”,真是教坛世界真奇妙。我们的教师朋友,在这里应该是千万朵烂漫的山花,竞相开放。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shuxuejiaoxuefansi/57365.html

  • 如何开展课题_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对开展课题学习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课题学习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安排。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合作性容为一体。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对教师要求的提高。课题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增加了实践机会,给学生足够大...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三年级下册《面积》试卷|三年级《面积》知识的教学

    在面积这课的教学实践之前,听了许多节课堂观摩课,有市级的优秀年轻教师,有省级教坛新秀,还有两位特级教师,在他们的课堂组织中都大同小异,特别是在导入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都是把“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这个概念进行整体感知,理顺什么叫做物体表面,什么又是图形大小,无不利用课桌,橡皮,文具盒,黑板,...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_《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平移、旋转、剪拼等知识去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进行探究的模式。为了强化这个探索过程,我在听了范宇老师的课之后,回来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路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学生课前准备:在一张较大较...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猫和小狗是怎样睡觉的】小猫、小狗的睡觉问题

    复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时,学生用了12快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搭不同的长方体,共有四种不同的搭法:(1)长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2)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3)长3厘米,宽1厘米,高3厘米;(4)长2厘米,矿2厘米,高3厘米。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了以...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体会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合理的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为同一关系。如能被2整除的数与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对角相等...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图形的认识知识点_图形的认识看法

    图形的认识,新教材的编排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转化为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到立体图形,教法、学法上也有所转变。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1 结构上教材由平面到立体转化为由立体到平面的再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脑海中形成了体的表象,...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题目_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加倍与一半”课题是二期课改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是数学的重要概念和数学思想之一:“加倍”的知识既隐含集合的思想,又是以后“倍”的概念和乘法意义认识的前期孕伏;“一半”的概念是“对半平分”思想的体现,也是除法“平均分”概念的孕伏;对于学生进行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加倍题的牢记是很有必要的,...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这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准备,认为只要让同学知道了:一个小数扩大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个小数缩小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习题,我以为全班同学至少有90%的同学完全掌握,不会出错,可结果批改作业时发...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学一年级立体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经典题_《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失败感比较强。失败感也比平平淡淡的价值大,下面总结一下有何失误。   本节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两个一次函数,因而也对应两条直线。如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的解,那么这个解就是方程组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