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圆的周长》 教学实录及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 2017-11-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数学教学反思】

【 课堂实录】 
1 、提炼研究主题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叫长方形的周长吗?
生:围成长方形四条边的长。
师: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该怎样计算呢?
生1 :围成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叫做正方形的周长。
生2 :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4 。
师:那么,圆有周长吗?
(课件显示)圆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也有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周长”(揭示课题)
师;看课题,你觉得我们这节课该学会哪些知识?
生1 ;什么叫圆的周长?
生2 :圆的周长该怎样计算?
【 教后记:导入设计简洁开放,体现“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无论是旧知识的回顾,还是新问题的提炼,都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表达。“你己经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触及了学生己有的认知领域,给学生提供了亚温反思的机会;“你觉得我们该学会哪些知识呢?”则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对本课探索土题的个性化遐想。两个开放式的问题,朴素而有效地奏响了知识探索的序曲,拉开了人文关爱的序幕。】 
2 、构建圆周长概念
师: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什么线?
生:曲线。
师:这条线的长也就是什么的长?
生:圆的周长。
(抽生板演,集体评议)请你摸一摸自己手头这些圆的周长。(独立触摸,感受体验)
师:那么,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白己的话说二说?生1 :在圆中,外面的一 圈叫做圆的周长。
生2 :我认为“外面”这个词的意思不够确切,应该说“在圆中,围着的一圈叫做圆的周长。”
生3 :围成圆的一圈,叫做圆的周长。
生4 : 与长方形、正方形相比,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所以,我认为圆周长就是“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
(课件动态演示圆周长的形成过程,并呈现概念)
师:老师这有一个圆形的物体,谁能告诉我这个圆片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的长?
生:演示。
拿出手中的圆片,找出它的周长,指给同桌看,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圆的周长?
【 教后记:圆周长概念的感悟,休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首先通过触摸圆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 导学生尝试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转轨。尽管学生在这里的表达显得稚嫩肤浅,但正是这些自然生成的富有个性的思想,恰恰彰显了学生主体意识的流露。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3 、探索圆周长计算策略
师:请发挥你们的创造性,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① 号圆的周长。
(学生合作测量,教师参与指导)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测量过程?
生1 :我们组测得① 号圆的周长为25 厘米,方法是用一根绳子缠绕圆周长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边演示边汇报)生2 :我们组测得① 号圆的周长也是25 厘米,但我们的方法有所不同。我们将这个圆放在米尺卜滚一圈,观察所滚过的长度,就足圆的周长。(边演示边汇报)(课件演示:强调“滚动法”要点。)
师:真能干!采用了“缠绕”、“滚动”等不同的方法,我们已经测量出了圆的周长。那么,你认为这两种方法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圆周长测量呢?
生3 : “缠绕法”和“滚动法”适用于较硬的圆,不适合于布做的较软的圆。; 
生4 : “缠绕法”和“滚动法”适用于剪出来的圆,对画在纸上的圆不适用。
生5 : “缠绕法”和“滚动法”不适用于测量类似于圆形湖面这样的面积。
生6 : “缠绕法”和“滚动法”不适用 测量类似电扇开动时扇叶形成的圆形这样的面积。
师:有道理!看来,尽管我们的发明极富创造性,但也存在着一 定的局限性。那么,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7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有公式。如果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计算圆周长的公式,那就好了!
【 教后记: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探索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缠绕”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阅历,又形成了必要的探索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评价,使学生辩证性地感受 了“缠绕”、“滚动”方法的局限性,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心向,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

师: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宽有关,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那么,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
生1 :直径;
生2 :半径;
生3 :直径或半径。
师:究竟圆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请小组合作,测量出② ⑤ 号圆的直径与周长,完成实验报告。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课件形成以下实验报告)
圆的直径与周长关系的实验报告(单位:毫米)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①80            250 123
②100           315 
③120           375 
④140           448 
⑤160           502
师;观察表格内容,你有什么发现?
生4 :直径最短的圆形,周长最短;直径最长的圆形,周长最长;
生5 :一个圆中,直径越长,周长就越长;直径越短,周长就越短。(课件演示)
师:看来,周长和直径还真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 倍,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呢?请同学们试着计算,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课件点击形成如下数据)
圆的直径与周长关系的实验报告(单位:毫米)
圆的直径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①80         250    3.125 
②100        315    3.15 
③120        375    3.142 
④140        448    3.2 
⑤160        502    3.138
师:再次观察表格内容,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6 :我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倍数都是3 倍多一些。
生7 :我发现这个倍数在3.15左右。
师:对此,你有什么疑问?
生8 :这是巧合呢,还是事实?
生9 :这里面是否含有什么科学道理呢?
师:同学们真能干,通过自己的探索,已发现周长总是直径的3 倍多一 些。
【 教后记:在周长公式的探索中,两次操作活动的设计颇有新意,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机会。第一次活动为测量,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正向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什么有关”的问题;第二次活动为计算,其目的则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实质关系”的问题。两次研究活动既各自为营,相对独立,又层层递进,一气呵成,使学生的探索过程开放而扎实、丰满而深刻!】
师:其实,关于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这种关系,人们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研究了。通过研究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是一个固定的值。(我们没有算出固定的值,是由于测量中出现了不可避免的误差),人们把这个固定的值,称为“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板书)那么,究竟“∏”的值是多少?又是谁最早发明的?请同学们自己查阅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学生自学课本)
师:看书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生1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大小位于3.14 15926-3.1415927 之间;
生2 :圆周率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首先发现的,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生3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通常取“∏”值为3.14 。
师:现在,你明白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了吗?
生4 :周长是直径的∏倍;
生5 :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 倍。
师:根据这种倍数关系,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生6 :因为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倍,所以周长=∏d 。
生7 :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 倍,所以周长就是半径的2 ∏倍,所以周长=2∏r 。
师: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清举例说明你的想法。
生8 :知道直径就可以求周长。如圆直径是8 厘米,周长就是3.14×8 =25.12 厘米。
生9 :知道半径就可以求周长。如圆半径是2 厘米,周长就是2×3.14 ×2 =12.56 厘米。
(根据学生回答,教帅进行板书)
【 教后记:尽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没有太多的实践操作和合作讨论,但学生对圆周率知识的课本阅读、圆周长计算公式的顺势推导、圆周长计算策略的举例论证,却无一不是学生主体性的尽情挥洒。这二部分教学的“静”, 与前段教学的“动”相得益彰,互为衬托,形成了一 种“美”的课堂氛围,为师生人文情怀的流露与交融推波助澜!] 

【 课后反思】 
让课堂成为知识探索与人文交融的共生平台

  《 中国教育报》 曾于2002 年9 月6 日刊登了复旦大学陈思和先生《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一文,看后发人深思。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课堂教学人文底蕴的缺失,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发展。我认为,这种现状的形成,与当前数学教学中片面地强调数学知识探索、忽视人文精神熏陶的课堂机制密切相关。鉴于这样的思考,我意欲借助《圆的周长》 教学实录的剖析,表达这样一种不成熟的思想:让课堂成为知识探索与人文交融的共生平台。
l 、数学知识的探索,是一个外在的 研究过程,,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上面的教例中,研究课题“圆的周长”的引出,来自于学生知识反思和自主猜想;“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沦。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123
2 、人文情怀的交融,是一个内在的感染过程,它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课堂教学应走出“唯科 学”的迷途,实现“学科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熏陶”的完美结合。就数学学科而言,“人文素养熏陶”不是孤立于课堂教学中的,它是伴随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血逐步渗透的。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升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在上面的教例中,“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 “究竟什 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白己的话说一说?" “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 “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 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二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 我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知识探索”与“人文交融”的共生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主学生现实,着眼学生未来”的宗旨!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shuxuejiaoxuefansi/57264.html

  • 如何开展课题_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对开展课题学习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课题学习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安排。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合作性容为一体。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对教师要求的提高。课题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增加了实践机会,给学生足够大...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三年级下册《面积》试卷|三年级《面积》知识的教学

    在面积这课的教学实践之前,听了许多节课堂观摩课,有市级的优秀年轻教师,有省级教坛新秀,还有两位特级教师,在他们的课堂组织中都大同小异,特别是在导入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都是把“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这个概念进行整体感知,理顺什么叫做物体表面,什么又是图形大小,无不利用课桌,橡皮,文具盒,黑板,...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_《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平移、旋转、剪拼等知识去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进行探究的模式。为了强化这个探索过程,我在听了范宇老师的课之后,回来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路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学生课前准备:在一张较大较...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猫和小狗是怎样睡觉的】小猫、小狗的睡觉问题

    复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时,学生用了12快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搭不同的长方体,共有四种不同的搭法:(1)长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2)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3)长3厘米,宽1厘米,高3厘米;(4)长2厘米,矿2厘米,高3厘米。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了以...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体会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合理的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为同一关系。如能被2整除的数与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对角相等...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图形的认识知识点_图形的认识看法

    图形的认识,新教材的编排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转化为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到立体图形,教法、学法上也有所转变。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1 结构上教材由平面到立体转化为由立体到平面的再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脑海中形成了体的表象,...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题目_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加倍与一半”课题是二期课改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是数学的重要概念和数学思想之一:“加倍”的知识既隐含集合的思想,又是以后“倍”的概念和乘法意义认识的前期孕伏;“一半”的概念是“对半平分”思想的体现,也是除法“平均分”概念的孕伏;对于学生进行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加倍题的牢记是很有必要的,...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这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准备,认为只要让同学知道了:一个小数扩大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个小数缩小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习题,我以为全班同学至少有90%的同学完全掌握,不会出错,可结果批改作业时发...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学一年级立体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经典题_《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失败感比较强。失败感也比平平淡淡的价值大,下面总结一下有何失误。   本节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两个一次函数,因而也对应两条直线。如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的解,那么这个解就是方程组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