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养成教育】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

数学教学反思 2017-11-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数学教学反思】

就读福建师大时,我主修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只因为自小就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充满崇敬和好奇,常常带着激情去欣赏和研究她。毕业了,总以为自己能将蕴含在骨子里的对中国文学的炽热情感释放在三尺讲台前,释放在黑色沃土上,释放在孩子们的心中——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但我最终成为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此,我整日徘徊在“数字战”中,与枯燥的+-×÷做伴,与麻烦的X、Y、Z周旋。本以为自己将无法胜任,但将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向我证明:我能上好数学课,我能将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我能使孩子们喜欢数学——因为我将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于其中,我明白了在数学教学中也需要语文教师那样的激情。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偏见:语文教学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要求语文教师本身要带着情感去教学;而数学教学则以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主,所以数学教师不必强调有感情的教学,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于是便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生动的语文课,单调的数学课;喜欢语文而讨厌数学 ——原因是数学太枯燥。正因为这点,数学教师们应该得到警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让我们的孩子喜欢数学。那就得从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做起,用我们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教育心理学上说,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对小学生更为强烈。教师的情感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当你朝气蓬勃地走入课堂,学生也会精神振奋;当你无精打采地讲授课程,学生也会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让学生对你有感情,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乐意学你所教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你的激情和饱满的精神,使他们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习。 
二、数学教学中情感艺术的体现 
1、做个有童心的老师,让课堂充满童趣 
    一种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感到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更无法吸引儿童去探究。所以,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教态外,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这样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业。 
在本学期的课程观摩活动中,我有幸目睹了资深教师王小兰的教学风采。王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她充满童趣、亲切自然的语言,以及童心未泯、幽默可爱的动作、表情。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表情,每一句话语,都能深深地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自觉进入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来。她像邻家大姐般亲切,像好朋友一样贴近孩子们的心灵,因此学生尽情发挥,充分表现,课堂上洋溢出浓浓的生机与活力。如她在导入新课时(找规律)时: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齐答:好!) 
师: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跟我学”。比如,老师拍拍手,你们也拍拍手;老师跺跺脚,你们也跺跺脚,会吗?    (生齐答:会) 
王老师马上示范了第一个动作:拍两次手,跺两次右脚,重复做了三次。 
师:拍拍手,跺跺脚,你能跟我做吗? 
学生纷纷站起来一起做运动,做的很整齐,脸上都笑嘻嘻的。 
师:你们做的真棒! 
王老师接着示范第二个动作:拍一下左肩,拍一下右肩,拍两下手,重复做了三次。在老师还没说“跟我学”时,已经有很多小朋友都在跟着学着做,教室里响起了整齐的拍打声,学生仿佛小演员一样,开心地表演着,动作越来越整齐、优美。 
师:小朋友们都学得这么快,这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生1:因为老师的动作都是一样的。 
生2插嘴:是有规律的,重复的。 
师:三甲班的小朋友真是聪明,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的动作都是有规律的,那你能编一个这样的动作吗,让其他小朋友来跟你学? 
    马上有一个小女孩自告奋勇上台表演,在她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都一起整齐地跳了起来。课堂的气氛马上变得活泼热烈,全班同学在这样拍拍跳跳的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也初步感受到了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了心理基础。 
    教师的“童真”主要体现为把自己看作学生队伍中的一员,想学生之所想,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他们发展。教师之所以能拥有童真,归根到底是因为对学生的爱。 
2、做个“蹩脚的老师”,让学生比我棒。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热自动化专家钱钟韩教授在谈及治学经验时说:“我总结一下,觉得还是某些公认的‘蹩脚老师’对我帮助最大。他们每次讲课,只能提出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由于他讲不清楚,就会引起我的注意,把脑筋集中到真正的难点上。听课之后总觉得不满足,就只能自己去学。”钱教授的话当然不是鼓励我们的老师都去做不能解决问题、讲不清楚的“蹩脚老师”,但是在学生面前“有意识”地做“蹩脚老师”,不亲自解决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不事事都讲清楚,而是带领、促使学生主动体验、探究、实践,这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大有益处。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⑴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征;
⑵出示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纸,让学生利用;
⑶出示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继续利用,这时学生就会自己想出4种办法来解决问题,
①有的学生是多人合作一起测量、
②有的学生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量、
③有的学生是把纸对折,将纸平均分成4份量出其中一份再乘以4、 12
④有的学生利用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特征进行测量,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不作评价;
⑷出示一块长15厘米宽12厘米的木板让学生仍然利用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来测量它的面积,这时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大家都在讨论怎么办。过了一会,终于有学生站起来说了:“老师,我认为用前面的方法①②③都不太好,可能只有方法④比较实用。”他刚说完,我接着说:“那你们就按方法④试试看。”等学生测量完后,我马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由此可见教师貌似“蹩脚”,但促使学生勤思、多想、动手;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启发学生“于不疑处生疑” ,有所发现,有所创见;进而对学生“激思”,促其思考、探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如此不断向前推进。用教师的“蹩脚”换来学生的高明,何乐而不为? 
3、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喜欢你,信任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教学中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当代教学的课堂应形成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教师要自觉转换课堂上的角色,由知识的拥有者、真理的代言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可以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若在课余,教师又要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以信赖的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放下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友谊,用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风格去帮助学生填平“代沟”,让学生产生“自己人效应”,使他们敢于走近你,乐于走近你,愿意向你倾诉自己的心声,从而建立去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育人氛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课堂还是课余,教师都应该全身心地将自己融入到孩子们中间,用自己的全部感情来爱护他们,热情洋溢地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在自己的教学舞台上精彩地完成任务。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shuxuejiaoxuefansi/57258.html

  • 如何开展课题_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对开展课题学习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课题学习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安排。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合作性容为一体。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对教师要求的提高。课题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增加了实践机会,给学生足够大...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三年级下册《面积》试卷|三年级《面积》知识的教学

    在面积这课的教学实践之前,听了许多节课堂观摩课,有市级的优秀年轻教师,有省级教坛新秀,还有两位特级教师,在他们的课堂组织中都大同小异,特别是在导入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都是把“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这个概念进行整体感知,理顺什么叫做物体表面,什么又是图形大小,无不利用课桌,橡皮,文具盒,黑板,...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_《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平移、旋转、剪拼等知识去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进行探究的模式。为了强化这个探索过程,我在听了范宇老师的课之后,回来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路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学生课前准备:在一张较大较...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猫和小狗是怎样睡觉的】小猫、小狗的睡觉问题

    复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时,学生用了12快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搭不同的长方体,共有四种不同的搭法:(1)长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2)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3)长3厘米,宽1厘米,高3厘米;(4)长2厘米,矿2厘米,高3厘米。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了以...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体会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合理的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为同一关系。如能被2整除的数与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对角相等...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图形的认识知识点_图形的认识看法

    图形的认识,新教材的编排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转化为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到立体图形,教法、学法上也有所转变。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1 结构上教材由平面到立体转化为由立体到平面的再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脑海中形成了体的表象,...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题目_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加倍与一半”课题是二期课改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是数学的重要概念和数学思想之一:“加倍”的知识既隐含集合的思想,又是以后“倍”的概念和乘法意义认识的前期孕伏;“一半”的概念是“对半平分”思想的体现,也是除法“平均分”概念的孕伏;对于学生进行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加倍题的牢记是很有必要的,...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这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准备,认为只要让同学知道了:一个小数扩大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个小数缩小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习题,我以为全班同学至少有90%的同学完全掌握,不会出错,可结果批改作业时发...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学一年级立体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经典题_《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失败感比较强。失败感也比平平淡淡的价值大,下面总结一下有何失误。   本节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两个一次函数,因而也对应两条直线。如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的解,那么这个解就是方程组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