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围剿谁从实际出发|四、从实际出发,实行弹性教学

数学教学反思 2017-11-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不是照本宣科。教师面对的是死的教材和活生生的孩子。如何让死教材变“活”,使学生的学习不断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能动作用。我的体会是,从实际出发,实行弹性教学。

  从实际出发,一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出发;二是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即教材的系统性、内容的难易等;三是从教师的教学素质出发。弹性教学就是在遵循知识本身的规律的同时,注重掌握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学生学习规律,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增减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弹性教学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知识间的“弹性”,如突破教材范围,合并教学内容;减少知识重复,加快教学进度;引导发现规律,培养思维能力等。也有师生间的“弹性”,一方面,本着“学生能接受就多教,接受不了就少教”的原则,实现教学民主化;另一方面,“抓差生,让差生变好,抓尖子,让尖子冒尖,好上加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天赋所及的领域中尽量地发展,悉心地教育学生、研究学生,为学生服务。这里我主要谈三个问题。

  (一)把浅的教深了,是为了把深的教浅了

  我在前面曾提出“四教四想”的教学原则,强调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按照现行的教材体例和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知识的系统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仔细推敲每节内容同后来要学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力求深入浅出,并打好伏笔。比如我过去教工程问题,也跟有的老师一样,课上课下费了很多工夫,但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后来经过反复研究,发现症结就在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不深,对“整体1”这个又隐蔽又抽象的“量”掌握不准。所以,当我送走毕业班,返回来再教时,就事先作了设计,有意识地选好与工程问题有关的练习,为以后学习工程问题做好铺垫。

  教学“1”时,我抓住“单位1”,让学生无限制地列举一块地、一堆煤、一项工程等,把“单位1”揉得稀烂,使学生熟练掌握“1”的整体性。

  学习分数意义时,学生又温故知新,更加深刻理解了“1”的内涵。

  学习分数四则运算,我又把“单位1”乔装打扮一番,按原来的设计,让学生练习了以下各类习题,例如: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4天完成,乙单独做5天完成,二人合作每天完成这项工作的几分之几?(2)甲乙两队修一条公路,甲队每天修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乙队每天修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甲队每天比乙队少修几分之几?

  (3)一件工程要5天完成,3天完成多少?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在进行分数四则运算综合练习的基础上,又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件工程,甲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15天完成,甲乙两人合作两天后,剩下的由丙单独做10天完成,问丙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同时,也基本掌握了工程问题的“零件”,到学习工程问题时,只要把“组装的零件”一拆开,高山便夷为平地。这样,原来难教难学的工程问题,由于在相关的学习内容上适当“教深了”,再学习工程问题时也就变浅了。我深知,深与浅是相对的一对矛盾。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促使这对矛盾互相转化,变成和谐的统一体,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把不会的教会

  我从不放弃一个差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发问,提出问题,进行争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只有不善教的教师,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我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点拨,强化成功感,鼓励再成功,点燃他们身上进步的火花,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集体的承认,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这一点对差生尤为重要。因为儿童缺乏自我估价能力,教师要鼓励他,说他行,他就认为自己行,就能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奋力进取精神;反之,他们就会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

  有一次,我参加吉林省教育学院举行的特级教师表演课。当时名人荟萃,专家云集,而我要借用教室和学生来讲课,接受名人、专家的检验。我意识到难度相当大,毕竟教学的对象是生疏的外校学生啊!

  我讲的内容是“比的意义”。讲完新课后,为了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学生对答如流。我发现一个女孩子一直不作声,于是就把她叫起来,想让听课人看看,这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了。可是没想到,小女孩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会。”听课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我。大家都懂得,一个老师讲了一堂课,结果学生不会,这能算成功的公开课吗?但是,我心里有底,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定会从不会到会的。

  我亲切地问这位学生:“你哪里不会呀?”

  她回答:“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我抓住时机,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敢于发问的精神,并要求大家都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并没有急于让别人回答,而是直接启发这位学生:“你想一想,我相信,经过你认真的思考,一定会回答这个问题的。”随后又启发说:“你想,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构成除法和比的各部分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答:“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回答得对!”我给予充分肯定。接着又进一步启发:“那么除数可不可以为零呢?”这位学生豁然开朗:“因为除数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不能为零。”我欣然地笑了,又让大家来判断:“这个答案对吗?”大家齐说:“对!”我带头为这个学生鼓掌,所有听课的老师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也深刻认识到:把一个不会的学生教会和培养一个尖子生是同样有意义的,甚至更有价值。12

  (三)对语文、数学学科进行动态调整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大都对识字、阅读、表达等感兴趣,而且接受能力较强;而对数数、计算、空间想象等感到枯燥,而且接受能力也略差一些。根据这一特点,我在一、二年级增大语文授课量,减少数学授课量,把语文作为开发智力,加强基础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基础工具课的作用,所以实行语文、数学不同步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其他学科特别是数学学科所需字、词的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扫清障碍。加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为提前读写打好基础。数学课减少课时主要通过合并或压缩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行弹性教学的方法来解决。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首先引导学生认识100,然后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使学生认识1000、10000,并通过列竖式相加教会了多位数不进位加法,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课时,加快了进度。

  实践也证实了这种不同步教学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不但不影响质量,而且使语文、数学双丰收。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shuxuejiaoxuefansi/57223.html

  • 如何开展课题_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对开展课题学习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课题学习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安排。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合作性容为一体。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对教师要求的提高。课题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增加了实践机会,给学生足够大...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三年级下册《面积》试卷|三年级《面积》知识的教学

    在面积这课的教学实践之前,听了许多节课堂观摩课,有市级的优秀年轻教师,有省级教坛新秀,还有两位特级教师,在他们的课堂组织中都大同小异,特别是在导入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都是把“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这个概念进行整体感知,理顺什么叫做物体表面,什么又是图形大小,无不利用课桌,橡皮,文具盒,黑板,...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_《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平移、旋转、剪拼等知识去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进行探究的模式。为了强化这个探索过程,我在听了范宇老师的课之后,回来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路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学生课前准备:在一张较大较...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猫和小狗是怎样睡觉的】小猫、小狗的睡觉问题

    复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时,学生用了12快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搭不同的长方体,共有四种不同的搭法:(1)长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2)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3)长3厘米,宽1厘米,高3厘米;(4)长2厘米,矿2厘米,高3厘米。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了以...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体会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合理的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为同一关系。如能被2整除的数与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对角相等...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图形的认识知识点_图形的认识看法

    图形的认识,新教材的编排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转化为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到立体图形,教法、学法上也有所转变。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1 结构上教材由平面到立体转化为由立体到平面的再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脑海中形成了体的表象,...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题目_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加倍与一半”课题是二期课改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是数学的重要概念和数学思想之一:“加倍”的知识既隐含集合的思想,又是以后“倍”的概念和乘法意义认识的前期孕伏;“一半”的概念是“对半平分”思想的体现,也是除法“平均分”概念的孕伏;对于学生进行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加倍题的牢记是很有必要的,...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这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准备,认为只要让同学知道了:一个小数扩大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个小数缩小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习题,我以为全班同学至少有90%的同学完全掌握,不会出错,可结果批改作业时发...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学一年级立体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经典题_《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失败感比较强。失败感也比平平淡淡的价值大,下面总结一下有何失误。   本节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两个一次函数,因而也对应两条直线。如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的解,那么这个解就是方程组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