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实录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堂教学设计Ⅰ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以空间顺序的变换为序进行记叙,其用意是什么?
分析:从标题即可看出,本文写了两个地方: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在头绪纷繁的儿童生活中撷取了这样两个生活片断,其用意是以百草园中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呆板、压抑的书塾生活进行比照,既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的天性,也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不满。这种安排结构的方式,正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
2.本文哪里运用了插叙手法?
分析:作者在记叙百草园的景物时,插叙了一段有关美女蛇的传说,使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这段传说引起了作者的担忧、幻想,也使作者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这些心理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因此使人感觉到百草园更是一个充满无限情趣的乐园。
3.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百草园是一个有着无限乐趣的自由天地,因此作者对笔下的百草园进行了尽善尽美的描绘。虽然在成人眼中,百草园其实只是一个荒草园,而在儿童的心目中却有无限趣味。
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语句,介绍了百草园中十五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情趣盎然的美丽图画。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不惜重彩重墨,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色彩明丽的世界。例如“碧绿”、“紫红”、“长吟”、“低唱”、“弹琴”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从儿童角度观察的,都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乐园,极符合儿童心理。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是专家们探讨的课题。有人认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有人认为本文只是作者对儿童生活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我们认为:作者确定是在回忆儿时生活,包括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断。尽管它完全不同于百草园的生活情趣,但作者也描述了三味书屋的一些有趣的生活及对先生的怀念。从客观上也流露出一些对封建教育内容及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5.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分析: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6.在这五个方面中使作者最反感的是什么?
分析:第一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及是不愿意说。”——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老师“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读的又是什么内容呢?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味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学生怎能感兴趣呢?这和百草园中的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7.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分析: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8.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
分析:结论很明显,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9.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了解作者生平以及作者选编《(朝zhāo)花夕拾》时的思想感情。
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6岁时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21岁去日本学医,寻求救国之路,后为拯救国民的精神,毅然弃医从文。他以犀(xī)利的笔,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于1936年在上海病逝。他给我们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文学巨著,成为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作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写的。鲁迅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来了呢?又为什么要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呢?原来,“三·一八”惨案以后,北洋军阀政府通缉鲁迅,他被迫离开北京到厦大任教。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然而鲁迅一贯主张的却是:“……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因此,即使困守在厦门大学,也总要“做一点事”。做些什么呢?他针对着当时文化教育在全国泛滥的封建复古的逆流,如:“尊孔读经”,小学生必须读“四书五经”等,以追怀往昔来予以回击。鲁迅曾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鲁迅先生在“只剩了回忆”的困境下,仍在自觉地战斗着。
(二)朗读课文,导入 新课。
1.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味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获得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集体朗读课文第1段。
提问: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回答,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
怎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似乎”、“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恋的深情。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不那么确实,因此,“确凿”前面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但……却……”表示语气的急转。
第1段是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百草园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
3.默读课文第2段(或听录音),思考:(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3)为什么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4)读了这段文字,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学生可在书上划线作记号,准备回答。)
提问: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回答: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上黑板在括号里填上确切的词语。)
板书设计 (写在小黑板上)
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这是什么季节了?夏季。作者描写夏季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
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弹琴,该是什么季节?秋季。
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作者是用什么句式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用了两个“不必说”,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那儿还有惊险的蜈蚣,有趣的斑蝥(动物),还有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椹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植物)。
提问: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回答: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齐读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齐读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回答,小结:这是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齐读课文第2段,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回答: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
教师小结:第2段里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要能表现儿童的情趣。)
学生轻声读课文第2段,加深印象,迅速记忆,争取背诵。
学生试背课文第3~6段并思考:这儿写了什么事?回答:写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三层。
这故事是带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结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听讲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是儿时的一种乐趣,也是百草园是“乐园”的一个原因。(另一说法可供参考:作者写美女蛇的故事是要人们理解“我觉得做人之险”的道理。处在1926年的黑暗时代,要时时防备暗中有人算计;更要善于识破“美女蛇”那样伪善狡猾的敌人。这里作者横刺一枪,以“旧事”讽刺“时事”。)
4.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两段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2)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3)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
5.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2)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可以学到捕鸟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6.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边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像百草园中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寥寥几笔,使读者对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有如目睹。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下面两点说明,供教师参考,不一定给学生讲)
方正、质朴,有两件事可以证明。他的儿子洙邻做了黑龙江省的一个县官,差人给他父亲送来银子,他当着来人大骂儿子是“畜生,不听话!”因为他反对清政府,不叫儿子做这个政府的官。他也很爱国,一生不买洋货,也不照像,认为那是洋玩意儿,他就是这样“方正”而不“圆通”。
博学:在清朝,一个私塾先生能够不查秘本、空手点完《四书》就算一位大学者了,而寿镜吾老先生教《四书》、《五经》是得心应手的事情,要求学生又严格,当然是闻名遐迩了。
(3)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人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上,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7.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附:有关注解
三味书屋名称的内涵: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怀鉴(字镜吾)先生寓所内的一间房子,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其中的“三味”之意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引自寿镜吾之子寿洙邻写的《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句中的醯是醋,醢是用鱼肉做成的酱,醯醢泛指佐餐的调料。书屋柱子上还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yuwenjiaoanmoban/54402.html
相关教案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获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6
- 《社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社戏》教学设计9
- [冰心《观舞记》]《观舞记》教学设计6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原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4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设计9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获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3
-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一等奖|《诗两首》教学设计6——《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获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3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获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0
-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作文】《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教案2详细阅读
一、教学设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令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它的显著特点是:设想大胆新奇、引人入胜;想像合理有据,富有逻辑。教学本文,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启发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大胆设想,培养学生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宜采用导读式、启发式、表演、阅读归纳、辩论等手段。 二、...
-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_《山中避雨》教案2详细阅读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
-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_《山中避雨》教案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重点:目标1 2 3难点:目标 4教法:整体...
-
动画片《美猴王》_(语文版)《美猴王》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画画中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四大教学板块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美猴王的特点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课...
-
古诗《陌上桑》|《陌上桑》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江西黄茅初中 龙永忠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全的表现手法;2、评议人物;3、背诵。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疏通大意,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
-
古诗《陌上桑》_《陌上桑》教学设计2详细阅读
陌上桑汉乐府教学目的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3.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4.理解主人公罗敷忠贞不二、机智勇敢的反抗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诗中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2.难点1)本诗现实主义和浪...
-
【《忆读书》教学设计完美版】《忆读书》教学设计3详细阅读
一、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二)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三)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二、 课时安排 2课时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
-
《忆读书》教学设计完美版|《忆读书》教学设计4详细阅读
一、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二)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三)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二、 课时安排 2课时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
-
[戏曲《空城计》](语文版)《空城计》教学设计4详细阅读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
-
《勇气》教案好老师_《勇气》教案5详细阅读
勇气狄斯尼执教者:肖永全重点难点:了解小说作者通过人物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弄清本文的详略安排。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理清情节层次。2 了解本文的叙述视角。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略)(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