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_最后一课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踱来踱去 挟 郝叟 捂 懊悔 惩罚 赚钱
钥匙 祈祷 哽 督学 膝头 小弗朗士 气氛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惩罚 征发 祈祷 诧异 宛转 哽咽 惨白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和 结 宁 匙 帖 强 背
二、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了解小说的作用
3.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几种方法:学习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4.了解小说的特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5.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目标
领会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致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地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的题目是“”,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仅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二、思路结构
文章以“我”——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
第一部分(1-6段),描述了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23段),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29段),写韩麦尔先生在“”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写作特点
1.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使读者倍感亲切、逼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在运笔行文上,全文20多个自然段中以“我”为起始展示叙述的共有9段,文字占将近全篇的一半。课文除了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受为结构线索外,还别具匠心地“在情节的发展中具体入微地展示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活动,把他的感情变化与情节的推进紧紧地交织在一起”。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至高潮,小弗郎士的感情也扬至高峰,而悲剧性的故事结局,却又把他的感情收至谷底。随着由第一人称出发的结构线索,课文的情节发展便有了依托,主题的展现也便有了载体。
2.采用白描手法,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没有丝毫的夸张和矫揉造作的痕迹。文中的肖像描写(如韩麦尔先生的穿戴、郝叟老人的面容)、景物描写(如开篇的天气、鸟鸣等)、场面描写(看布告牌、拼音练习、习字等)都使用白描的手法,不作浓墨渲染。以白描手法将韩麦尔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感和盘托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以白描手法渗透各种写作手段(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倍显真切自然。
3.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本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作者准确的抓住了一个小学生的年龄特这和性格特点,成功地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了小弗朗士这个艺术形象。从他贪玩不爱学习到为没有学好法语而感到难过懊悔,到专心认真学习的心理变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有两种。一种是与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紧密融为一体,这样小弗郎士所见到的人物、景色都被罩上了一层感情色彩,如:“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又如“轮到我背书了。天啊 ,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理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另外一种便是大段的心理独白,有抒情性的,如:“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也有分析性的,如:“只要想想:40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小弗郎士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4.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
5.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
《》在情节开端部分写了两处场景。一是上学路上,天气暖和、晴朗,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锯木场后面的草地上,普鲁士兵在操练;。草地上自然景象轻松、明快,反映了小弗朗士无忧无虑的幼稚、天真心态;普鲁士兵在操练,暗示美好的国土已被侵略者控制。一是镇公所传来坏消息的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的社会环境,形象而简练地交代了这里已被异国军队所占领,创造出民族不幸的悲剧气氛。这两处景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起到了牵掣全篇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作品的典型环境。课文的字里行间渲染出庄严、肃穆、悲愤、沉痛的气氛,如:“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气氛的渲染烘托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题。对上课前教室里不寻常气氛的描写,上习字课教室里异常安静又使人难受的气氛,说明这“”多么重要,人们对这堂课多么重视,人们多么热爱自己的语言,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6.对比手法运用巧妙,不留痕迹地为主题服务。
课文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对比,如上学路上明快的景色与教室里凝重的气氛、往日的喧闹与今天的安静、服饰朴素与漂亮、态度严厉与温和、空座与满座、懵懂与逐渐成熟、宣布散学时的有声(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与无声(韩麦尔先生哽住、写字与手势)之对比,以对立的两极突出了特定的历史关头阿萨斯人的沉痛表现与深厚的民族感情。小说的主题借此也得到了鲜明深刻的烘托。
7.抒情含蓄。
本文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与其抒情写意的含蓄委婉分不开。这里以称呼的改换为例说明之。“同学们”——“我的孩子们”——“我的朋友们”,其间蕴含着多么深沉、丰富的思想情感!在马上就要改教德语的时候,韩麦尔先生不是泛称“同学们”,而是称呼“我的孩子们”,真实地反映了老师对即将沦为异族奴隶的学生的痛惜、怜悯和依依不舍之情,反映了师生同呼吸、共命运的骨肉情。从上课之始称呼“我的孩子们”到课毕称呼“我的朋友们”反映了师生关系的被迫解除,反映了韩麦尔先生呼唤所有的同胞朋友奋起抗争、拯救祖国的衷肠。称呼的改换,体现着抒情的含蓄。
四、背景介绍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外国小说,又是十九世纪的作品,学生不了解小说背景,很难进入小说的情境中去。而要讲好背景,仅靠自读提示的那些内容是不够的。建议了解有关背景资料。讲课之前,先把这个环节搞扎实了。
五、课文朗读教学建议
课文通俗易懂,很少难解的语句,又是从儿童心理写的,朗读教学抓好了,能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较好的基础。放好课文录音带,也可以组织同学分角色朗读。注意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毛病,使朗读较好的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全方位阅读教学建议
这篇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与直接心理描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融为一体。阅读时,应当启发学生注意把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看。如上学路上一段,将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怕迟到急于到学校,被路旁景物吸引又不敢停下观赏的复杂心理,运用此法,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小弗朗士的性格特征。
学习本文,还可以启发学生把“”和平时课堂的情形细细比较。两相对比,有多处不一样:气氛不同,人员构成不同,老师的表现不同,学生的表现不同。如此多的不同,都是源自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国土沦丧,不能再学祖国的语言,失去的倍觉珍贵。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语言行动所蕴含的感情,这样就抓住了重点。
学习本文,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做法,就是要紧紧抓住重点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设计思想:
发挥传统教学的魅力,通过课堂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体会写作特点。
要注意朗读的训练。
重点: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2.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参见“知识目标”)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参见“教材分析”)
第二课时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 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 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 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 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 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 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第三课时
1.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2.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上,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提问:“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提问: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老师范读第三者29自然段。
教师小结:面对“散学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课了这种严酷的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个悲怆的“镜头”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头脑中。作品也就在这悲怆的气氛中结束。
3.归纳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这篇小说写了小弗郎士的变化,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归纳写作特点。
提问: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参见“教材分析”~写作特点)
提问: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参见“教材分析”~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 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 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 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 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 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 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第三课时
1.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2.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上,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提问:“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提问: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老师范读第三者29自然段。
教师小结:面对“散学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课了这种严酷的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个悲怆的“镜头”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头脑中。作品也就在这悲怆的气氛中结束。
3.归纳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这篇小说写了小弗郎士的变化,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归纳写作特点。
提问: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参见“教材分析”~写作特点)
提问: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参见“教材分析”~写作特点)
探究活动设计
一、课堂讨论活动
学生通读郑振铎的《》,讨论它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的异同。(注意:不要忽略社会背景)通过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领悟自己在立意、选材、构思上该注意的问题,促进学生吸收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资料搜索与交流活动
发动学生自己搜集相关作家作品的资料,制作成小报或者课件,开始上课前,由学生自行交流,介绍作家作品。
4.制作鲁迅图片资料的展板。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yuwenjiaoan/51621.html
-
【《社戏》教案一等奖】第1课《社戏》教案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一)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三)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二、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渲染导入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
-
【《孙权劝学》七下册作业纸】《孙权劝学》七下23详细阅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 过程与方法(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3 情...
-
【寓言诗一首】寓言诗两首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语言基础知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获得真知要深入海底,不能浮在表面。2、给加点的字注音。测量( ) 海鸥( ) 大锤( ) 传言( )大厦( ) 尘埃( ) 扇起( ) 喧嚣( )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
中华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华民族民间故事三则》同步学习探究训练详细阅读
语言基础知识1 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 后悔huǐ 避难nàn 徘徊huí 挣扎zhá b 割断gē 迁移qiān 宁肯nìng 作揖yīc 漆黑...
-
[文言文《推敲》]第29课《推敲》教案详细阅读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
-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详细阅读
教学进度表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1 8.31---9。6 《在山的那边》《生命生命》《走一步,再走一步》 6 2 9.7---9。13 《紫藤萝瀑布》《童趣》 6 3 9.14---9。27 综合性学习 6 第一单元测试4 9.21---9。27 《理想》《人生寓言》《短文两篇》 6...
-
爸的花儿落了分段|《爸的花儿落了》表格教案详细阅读
章节七下第一单元日期1、13主备人李文亚课时2课时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教学...
-
蔚蓝的王国读后感|24.蔚蓝的王国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欣赏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体味想象的魅力;2.感悟作者美好的情怀,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在品味文章优美语言的同时,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复杂情感教学难点:认识作者,展示梦想教学方法:自主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人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
-
[七上语文《散步》知识点]《散步》人教七上0详细阅读
课题:散步(莫怀戚)设计:关堂所【教材分析】本文作者在写作契机中谈到:一是因为一家人散步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有感于同事----美国某汉学家对中国传统美德“孝”的尊崇而让自己产生的感慨:我们中国人丢掉的东西外国人却在学习与继承。由此想到以自己家庭的这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而把“尊...
-
[社戏教案一等奖]社戏教案详细阅读
社戏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⒈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作品中表达出的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⒉学习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⒊体会文章中描写景物的段落所表现出的诗情画意。【教学目标】⒈注音释义:注音: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ǜ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