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二首秋晚的江上|四 现代诗歌二首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8-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作家与作品

1.食指

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2年在部队患精神分裂症。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1978年重新开始写诗。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他也未停止创作。

“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命运》)这种哲学悖论般的诗句对北岛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在北岛的《回答》等诗中找到风格类似的句子。

食指早期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虽然他那时未必知道这个名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那种对生存本体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并论。不可否认,他也写了一些平庸之作,但只要我们想一想那是个一句玩笑话就可能坐牢的年代,也就应当给予理解甚至敬意。

郭路生在诗歌语言上继承了杜甫、辛弃疾、关汉卿等诗人的伟大传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路途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的存在,印证了先哲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充满苦难,但你们要努力去寻找幸福。

2.舒婷

当代女诗人,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到上杭山村“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她的诗已在知青中流传。1972年底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1981年进入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在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受,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

思考与讨论

一、《相信未来》表现出在动乱年代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坚定信念,被评论家称为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食指的诗反映了一代知青的心灵历程。这首诗的上半部分形象生动、具体,诗意隽永蕴藉。试比较诗的上下两部分在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上半部分以形象委婉含蓄地传达出作者乐观向上的情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下半部分直抒胸臆,把困惑与痛苦表露无遗。

二、从艺术上说,《相信未来》有一种真诚而朴素的力量。“灰烬的余烟”“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摇曳着曙光”“孩子的笔体”……请仔细揣摩这些词语的深刻内涵。这些语汇中有无尽的悲凉与微弱的力量:灰烬的余烟转瞬即逝,凝露的枯藤饱含沧桑,凄凉的大地了无生机。这些词汇中有渺茫却执着的希望:摇曳的曙光闪着希望,孩子的笔体充满幻想。

三、《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善于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如“

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等,这些精心选择、新颖独创的意象,几乎难以在其他赞颂祖国的诗中找出。全诗共有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请找出这些意象,想象它们的形态,并体会它们的象征意义。1234567891011

诗人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如“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这些精心选择、新颖独创的意象,几乎难以在此前赞颂祖国的诗中找出。全诗共有四个意象群,通过它们的递进组合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

四、热爱祖国是个古老的话题,从《诗经》发端,《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就这一点来说,舒婷此诗是与传统一脉相承的。但是本诗前后诗意跳跃,大悲大喜,情绪几乎是相反的。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诗中用这种方式表达感情的理解。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诗人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第二节,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只是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未落地面。第三节,连用一组意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新生的祖国已站在“雪白的起跑线上”。第四节,再次强调“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迷惘”“沉思”过的诗人沸腾了,她以发自肺腑的语言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

有关资料

1.并未被埋葬的诗人

(1)简短的回顾

从某种意义上讲,食指(郭路生)并不是一个被埋葬了的诗人,但他却真的被埋没了许多年。

在那个时代,那个红卫兵运动刚刚退潮后的时代,面对一代青年政治热情的高涨与失落,作为歌者,他曾使无数人为之倾倒。他是那个时代的歌手与象征。作为诗人,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他的确被埋没了许多年。但这不是属于某个人的悲剧,正如许多人那样,生命之光敛于珠宝的体内,它的光芒并没有消失。在生活之路上,每一个与之相遇的人,都会受到他光芒的照熠。

食指生于新中国诞生的前夜。1948年,母亲在行军的路上分娩,故取名郭路生。他自幼聪慧好学,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善良、质朴、刻苦读书的好品德。食指青少年时期一直生活于北京。15岁开始诗歌创作。五六十年代的生活与教育,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他的身上至今仍保留着那个时代的影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兴起,食指正就读于北京五十六中高中部。这场“触及每个人灵魂的大革命”使诗人的心灵开始了真正的觉醒。他站在时代的背景上,唱出了同代人心灵的挽歌《海洋三部曲》与《鱼儿三部曲》。他以哲人的睿智写出了那个时期最重要的诗歌作品——诗歌式的预言《相信未来》。《烟》《酒》《给朋友》《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诗篇为一代青年上山下乡这一无法选择的必然命运,记录下了最为真挚的情感。当然还有《寒风》《灵魂》《愤怒》《命运》等等折射出时代精神的诗篇。

1966—1969年,食指由山西插队转回山东老家务农,而后又到部队参军。这是他最为痛苦的一段心灵历程。理念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使他一直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自此,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1234567891011

“文革”后期,因病痛的重压,食指一直处于生命与情感的再度寻求中。

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一切都出现了转机,食指于1978年写出《疯狗》《热爱生命》等好作品,它们标志着诗人一个新时期的开始。1979年,他的作品《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诗刊》上发表。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公开问世,除了朋友们的祝贺外,并未引起诗歌界的广泛注意。

以后的十年中,诗人在治病与疗养中辗转生活,每年都有一两首新作问世。他写得严肃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而这十年,正是中国诗坛异常活跃的十年。食指不为新潮流所惑,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式。《落叶与大地的对话》《愿望》《诗人的桂冠》《向青春告别》《人生舞台》《归宿》……这些凝重而深情的诗作,让我们再次听到了凝结着历史回声的歌唱。1988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相信未来》。收录了诗作18首。1992年春天,《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出版,引起了较大反响。北京作协诗歌委员会召开了他的作品讨论会,首都十余家报刊发表了这一消息。一个被埋没了许多年的诗人正逐步得到他应有的荣誉。

(2)时代的哀歌——《海洋三部曲》与《鱼儿三部曲》

如果我们称食指为“红卫兵诗人”,这无疑是偏狭的,但却是一种有益的提示,因为他的创作正是发轫于那个时期。他的《海洋三部曲》和《鱼儿三部曲》(原称《鱼群三部曲》)是那个时代的一曲激荡人们灵魂的哀歌。

《海洋三部曲》第一部分写于1964年,那时食指刚刚15岁。诗句热情而透明,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才诗人的影子。1964年诗人初中毕业,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的他,因考前沉入文学的追求中,在升高中的考试中落榜,初次尝到了人生的苦恼。于是他在诗中说:“喧响的波浪/深沉的海洋/引我热烈地追/使我殷切地向往/因为我有时惆怅/所以我喜欢大海宽阔的胸膛/……这是因为我能力寻常/所以我渴望大海的巨大力量……”食指在挫折中用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勇气。这首题为《波浪与海洋》的短诗竟与两年后一代人的痛苦经历融为了一体,这也许正是命运的有意安排。

食指在辍学的一年中,认真地读书写作,并结识了一批有志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青年,朋友间的交流促进了诗人的成长,而迎接他的便是被称之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动乱,它使一代青年从空前的政治热情几乎在转瞬之间陷入迷惘。一首题为《昨日的我已不是我》的诗作中有这样的句子

我突然就遇到了

这样冷酷无情的霹雳

将我寄寓着理想的花园

轻蔑地化为灰烬

一代青年满怀热情投身的“文化大革命”,几乎在一阵风之中突然改变了模样,一切都如残破的枯叶,谁也无法估测未来的前景。理想的破灭使人们陷入了自省之中。

食指正是在这样的时候,从失落与惆怅之中站立了起来,为一代人的灵魂而歌唱。我们在长诗《海洋三部曲》中窥见了诗人的向往、迷茫与并不甘于沉沦的渴求之情。

诗人在第二部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中以幻想与激情沉落后的叙述进入时代与生命的内心,似乎这种遭遇使诗人比他人更清晰,他以基督受难的语调劝诫着人们:“不!朋友,还是远远地离开/离开这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我噙着热泪劝你/去寻求灿烂的未来。”我们可以看到,这时的诗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与韵律,那有如发自大提琴的沉静而略带哀伤的调子,有如海浪般一次又一次涌现着:1234567891011

开船嘞——

失望的风呜咽地呼唤

止不住的热泪扑向沙滩

把几行新踏的脚印吻舔

呜咽的风啊,掀起滔天的浪

精神的船啊,划着意志的桨

……

深情的嘱托,絮絮地诉

乘海风随帆船飘零

待海风再把它送回岸上

也化作令人心碎的桨声

——《海洋三部曲》之三《给朋友》

如果说《海洋三部曲》第一部分《波浪与海洋》是一位天真少年刚刚进入热血与激情时期对海洋博大精神的向往,那么第二部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则是红卫兵运动落潮后,一个青年诗人徘徊在退去潮水岸边的歌唱。这声音仿佛是一个独行者的箴言,哀婉、深情、劝诫中渗透着提示与请求。它汇聚了那个时代的声音。《海洋三部曲》的第三部分《给朋友》又分为三小部分,诗人说:“少用眼泪叙说悲欢/多用诗歌赞美勇敢。”在送别的象征场景之中,诗人表现了正面临生活选择的一代青年:“握住桨的手臂是那样弱小/远航者的行装衣着/又是那样朴素单薄。”是的,等待人们的道路并不平坦:

这夜,深远的夜空星光暗淡,

狂风在命运的海洋里扬起了狼烟。

像秋风卷起一片枯叶,命运的海洋啊!

你将把这条船带向何方,

是地狱呢?还是天堂?

那是一个命运未卜的时代,到处都充满悲剧的情调,诗人正是站在这种背景上发出了希望、劝诫与预言的声音。正如布罗茨基评论阿赫玛托娃时所讲的:“至少来说,面对这场遭遇,阿赫玛托娃看上去要比大多数同代人准备充分……用现代的话说,她把它内在化了。她简单地把它看做一个令人颤栗的民族动乱,它意味着每一个人的灾难都将与日俱增……诗人是天生的民主派,这不仅因为其地位飘忽不定,而且是由于他们总是对整个民族的语言铭记在心,因而注定与悲剧生来与共。”引用这段话形容食指当时的处境是因其有些相近之处,当然对于“文革”的动荡无法用“准备充分”来评论我们的诗人,然而凭着艺术家的洞察力,食

指准确无误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同年,食指写成了另一首长诗《鱼儿三部曲》(原名为《鱼群三部曲》)。他谈到这首作品时讲:“那是1967年末1968年初的冰封雪冻之际,有一日我去农大附中途经一片农田,旁边有一条沟不叫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流水,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灵。因当时红卫兵运动受挫,大家心情都十分不好,这一景象使我想到在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即我们)是怎样地生活。”

冷漠的冰层里鱼儿顺水漂去,

听不到一声鱼儿痛苦的叹息,

既然得不到一点温暖的阳光,

又何必迎送生命绚烂的朝夕?!

这是不甘于沉默的心灵的发问,回响在迷惘的心中。诗人发自心灵的吟唱充满了苦涩的深情。

为什么悬垂的星斗眼泪一样晶莹?

难道黑夜之中也有真挚的友情?

但为什么还没有等到鱼儿得到暗示,

黎明的手指就摘落了满天慌乱的寒星?

当朦胧诗的众多作者还处于蒙昧时期,食指已写出了划时代的篇章。他成熟而深入的语言,无疑已远远走在了一代人的前头。

一张又一张新春的绿叶。

无风自落,纷纷扬扬,

和着泪滴一样的细雨,

把鱼儿的尸体悄悄埋葬。

是一堆锋芒毕露的鱼骨,

还是堆丰富的精神矿藏,

我的灵魂那绿色的坟墓,

可会引人深思的遐想……

这是面对历史发出的纯洁而透明的声音,心灵的颤栗来自诗人身心的体验。两首长诗是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其中《海洋三部曲》写作时间较长,手法变化也较多;《鱼儿三部曲》则把象征手法与具体而真切的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流淌的泪水和沸腾的鲜血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两篇永恒的祭文。同时也确立了诗人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他正是那个在冰层的潜流中追求精神的鱼儿,也是命运的海岸上孤独的徘徊者。1234567891011

(3)沉郁中的光辉命题《相信未来》及其他

1967—1969年是食指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一个背负着历史十字架的灵魂是沉重的。《寒风》《灵魂》《愤怒》《命运》《烟》《酒》……从这些诗的内容选择上我们看到诗人的思考。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相信未来》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信未来》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是诗人高傲灵魂中质朴的希望。无论是“美丽的雪花”“失望的灰烬”;无论是“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还是“摇曳着曙光”“孩子的笔体”都为那个特殊的时代镌刻着墓碑、昭示着希望。我们从中听到了诗人纯洁的灵魂发出了智者的声音,看到了相信

未来的人们: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

《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与混乱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诗的前3节(原为4节,删改后为3节)抒情笔调隽永、深切而催人泪下,“用孩子的笔体”“摇曳着曙光”,写下“相信未来”,确是神来之笔。

1978年诗人又写下了此诗的姊妹篇《热爱生命》。诗人将自己坎坷的命运中生命的支柱献给了这个世界。它们体现了食指低声吟唱中生命的光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表现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奔赴边陲乡野时一首送别的诗篇。

1968年底,食指和当时的一代青年一样,走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凡是经历过那种送行场面的人,我想,都会永世不忘。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十几岁的刚刚步入人生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当时的北京火车站告别的泪雨与声浪确实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这不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同学、朋友各奔东西,父母、儿女远隔数千里,到底何时能相见?到底明天会发生什么?“文革”的那些年月谁也无法估测,也许这就是我“最后的北京”。对那些牺牲于云南、东北、内蒙等地的知识青年来说,对于他们的亲朋好友来说,当火车开动的一瞬,那就是最后的生死之别。也有许多青年,当他们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再回到养育自己的城市时,一切都恍如隔世……

诗人在赴山西插队的列车上开始写这首作品,他对亲眼目睹的这一悲壮场面,进行了速写式的记录,诗写得简洁、清晰,情感真挚。全诗三、四节写得更为突出,在一片离别的声浪中诗人突然沉入冥思:

我的骤然一阵疼痛,

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1968年,食指已经成熟地应用多种手法表现一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他的诗是艺术品,也同样是历史的见证,他为那个时代的宏大的历史事件留下了最直接的记述。

食指那个时期的诗歌作品大都在一种沉郁的调子中诉说自己的愿望,他仿佛为自己确定了一种身份——为民众背负苦难的苦行者。希望的破碎、爱情的失败、人生道路的迷惘构成了60年代末期的社会病。人应该如何生活,诗人在痛苦地寻求着:“怀着苦思不解的沉重/奔向十字架神秘的阴影。”诗人似乎也预感到了自己的未来,他在《愤怒》与《命运》中说:1234567891011

我的愤怒不再是泪雨滂沱,

也不是压抑不住的满腔怒火,

……

但是在我未完全成熟的心中,

愤怒已化为一片可怕的沉默。

——《愤怒》

我的理想是辗转飘零的枯叶,

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梨;

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

——《命运》

在沉重的心灵重压下,诗人最终疯了。在他心中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恩恩怨怨,而是整个民族与国家的命运。与当代的一些青年诗人们相比,这似乎过于古典,但食指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时代精神是纯粹的,透明而晶莹。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抒情诗歌才为一代人所崇尚。即使今天读来,它们依然会唤起人们心底的激情。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没有时间性的。一个好的诗人,为他所生活的时代写作,同时,他所表达的一切也属于人类共同的情感。古往今来,千秋万代,我相信人的情感深处一定是共通的。

(4)人生舞台上的歌唱

纵观食指的创作历程,深切地感到他是以生命、以血在抒发着人生的体验。他是人生舞台上的一名伟大的歌手,虽经历了精神的崩溃与理想的幻灭,“但终于我诗行方阵的大军跨越了精神死亡的峡谷”。当今天,诗人的生命走到了草木知秋的年岁,生命之火依旧在不熄地燃烧着,它依然“……一点一滴地品味着/稍有些苦味的人生”。从惊涛骇浪中的歌者到生命本能的吟唱,食指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创作历程。

在今天,食指的诗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读他的作品,许多人都有一种沧桑之感。是的,食指的作品处处回响着那个时代的声音,他曾是一代人的代言人。正因如此,在现代诗歌史上,他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那个没有诗歌的年代,他写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诗歌作品。称食指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是恰如其分的。

食指的写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66—1969年是他辉煌的青年创作期。这一时期,他写出了划时代的作品,填补了诗歌的空白,完成了开启一个诗歌新时期的重要使命。这之后他也在不断地写作,但在作品中缺少新的发现,加之疾病的折磨,诗人挣扎在痛苦的生存中,这之后一段近十年的停滞期,1978年“文革”结束后,诗人又写了《疯狗》《热爱生命》等名篇。从此,诗人每年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写出一两首很有价值的诗歌作品。经历了精神死亡后的复苏,食指的作品变得澄澈而凝聚了,他的诗歌作品也走过了不惑之年,《向青春告别》《人生舞台》《归宿》《诗人的桂冠》等等诗篇依旧是当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好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都潜在着沉重的历史负罪感。

从文体上分析食指的诗歌作品,他基本上采取传统的抒情与结构方式,他自称:“我的诗是一面窗子,是窗含西岭千秋雪。”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写过:“就诗歌的本体而言,食指的作品是传统的,无论是语言、音韵及形式都是严谨的。他的每一句、每一行都经历了反复的敲打。他的作品非常适于朗读,节拍有力,意味隽永;充满了激情。”食指的诗歌作品自始至终是坚持自己的风格的,尽管现代主义的诗歌之风影响了众多的诗人,但食指不为表面形式所动,他更注重诗歌内在的质地与精神。在每节四行的基本形式中,他确实做到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食指之所以受到同代诗人们的敬重,更重要的是他诗中所体现的艺术指向。60年代的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中充斥着政治口号。然而食指以独立的人的精神站出来歌唱,他让我们感到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直觉,是情感,是经验,是有意味的形式,并首先是人的自由意志与人格的体现。他的后来者们,朦胧诗的早期作者们正是沿袭了这一点,才成为了开创一代诗风的代表人物。从这一点上讲,食指诗歌作品确实是划时代的。1234567891011

聂鲁达讲:“诗是内心的召唤;祈祷文、赞美诗是由此产生的,宗教的内涵亦然。……今日的社会,诗人仍然属于最早时期的祭司一类。”食指正是如此,他以真诚的内心召唤向我们叙说,又如一个独自承受痛苦命运的苦行者,他对诗歌的虔诚是发自生命的,因此他说:“诗人的桂冠与我毫无缘分/我只记下欢乐与痛苦的一瞬。”食指以质朴的人格对待生活,对待诗歌,即使在多年的患病之中,他依旧是一个谦和而温厚的朋友。

今天我们评价这位在人生舞台上歌唱了三十年的诗人,也如同我们近些年的许多工作一样,只是在清理历史的旧账。中国近代的艺术史,似乎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历史,许多艺术家在他本该得到应有的这份荣誉的时候,被无情的现实剥夺了这种权利。“文革”后的十几年在纷乱的争执与前进中,在补偿了老一代的旧账时,又不得不欠下新账。今天,我们才有机会对食指有一个较公允的评价,这本来应是十年前的事。

今天我们评价食指,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应该指出,中国当代诗歌,在经历了现代主义的风浪冲击之后,在它逐步走向新阶段之际,我们提倡食指这样的创作精神:以纯净的精神质量抗拒那些哗众取宠的花样翻新;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人格抗拒那些急功近利的市侩作风;以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创作态度抗拒那些自欺欺人的伪劣作品。食指如同我们所敬重的诗人们一样,无疑是我们的光荣与榜样。几经生活的磨难之后,食指已成熟的灵魂正渐渐沉静下来,他说:

在人生舞台上我匆匆行走

谁知已走过了四十五个年头

人世的冷暖给了我一颗心

虽外表寒酸、但内心富有。

(林莽,诗人新作《人生舞台》之二——在北京)

2.人民文学诗歌奖颁给自杀者和精神病人

最新一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颁给了两位特殊的人物:一个是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一个是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他们的获奖作品分别是《海子的诗》和《食指的诗》。据悉,这个奖项已经多年空缺了。食指:这是对坐冷板凳的鼓励。食指在北京第三福利院生活了多年。因为是“五一”,他回到北京城,除了与家人团聚外,还准备拔牙。记者请他谈谈获奖的感受。食指说,在当前物欲横流的时代,现代人缺乏人文精神,不肯吃苦读书,不愿“坐冷板凳”……他的诗写得并不好,奖励的不是他的诗,而是一种精神。食指还告诉记者,他现在好久没有写诗了,主要是睡眠不好,白天只能跟别人聊天,没有时间来读书。现在的脑子不像以前那么冷静,比较乱。“相信未来”的食指可能善终在精神病院。事实上,在这之前,食指还获得了一个民间性质的奖——1998年度的文友文学奖。食指还获得了一万元奖金。获奖理由是:“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1998年8月14日下午,在北京第三福利院,食指接受了这一荣誉。没有举行颁奖仪

式。《文友》副主编伊沙和一群诗友到场祝贺。

食指自幼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的诗歌影响。1967年,19岁的他拜访了当时的“走资派”“黑帮分子”何其芳。自此,他经常向何其芳请教。在此期间,郭路生还写下了被一代人广为传诵的诗歌《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等。食指喜欢和年轻人聚会,一起聊天、唱歌、听音乐、讲故事,而每次聚会中必不可少的节目是朗诵诗歌。此后,食指被加上“裴多菲俱乐部”的罪名,多次被抓受审,在学校里被划为“右派学生”。他在痛苦中写下了《相信未来》:“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1234567891011

后来,食指去山西杏花村插队。在杏花村,他除了劳动外,依然不停地创作诗歌。食指的诗,被知青们争相传抄诵读,从邻近山西的陕西、内蒙古,到遥远的黑龙江兵团和云南兵团……全国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就有食指的诗歌传诵。据说,食指的诗传到江青那里,江青指责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1971年,食指在山东济南参军入伍。1972年年底,他的弟弟郭新生去部队看望他,发现他每天精神抑郁,以烟为食。关于食指精神分裂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一说“文革”的极“左”思潮影响到部队,食指内心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二说因入党外调学校档案里有“文革”初期他因写诗被审查的材料;三说诗人恋爱受挫。1975年,食指与李立三之女李雅兰结婚,七年后离异。

许多评论家认为,食指是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者,其诗歌成就比北岛、顾城诸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颁给了一个自杀者和一个精神病人,多多少少是对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呼唤。

(徐林正)

3.评舒婷的诗

在舒婷的诗作中,这一首无论就思想而言,还是就艺术而言,都是比较接近传统的。首先正面地把祖国一系列消极的现实和历史当做一种压力。在承认这种消极性导致了她的“迷惘”以后,她没有陷于迷惘,而是走向“深思”,然而她又真诚地承认:这并不意味着她已经完全理性地把握了历史的动向,只是在情感上“沸腾”了。她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那就是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奉献给祖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换取祖国的“荣光”“富饶”和“自由”。在80年代初,舒婷的这首诗最早赢得了各个方面,包括一些并不赞成“崛起”派诗风的人的赞赏。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也是比较明朗的,四个诗章中的逻辑层次,情感和思维的演进都很清晰:第一节是写祖国数百年来的落后;第二节写落后导致的“贫困”和“悲哀”,但并没有失去“痛苦的希望”;第三节是写新时期振兴“绯红的黎明”;第四节写自我奉献。但是,这仍然不能算入传统的写法之中,它不但与李季、郭小川、贺敬之的诗风大有不同,而且与闻捷、公刘、李瑛的写法也有明显的区别。

在五六十年代歌颂祖国的诗篇中,主体的自我与客体的现实之间界限是很鲜明的。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现实,作为一种客观的意象,尽管带上了诗人主体的情感色彩,但是它毕竟是客观的,诗人只以客观生活的反映者、歌颂者的姿态出现。而在舒婷的这首诗中,客观的历史和现实与主体的自我,不再有那么明显的界限,祖国落后的历史,贫困、希望乃至新的振兴都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在这里,已分不清客观的生活和主观的自我,老水车和“飞天”袖间的花瓣,不但是祖国躯体上的一部分,而且是诗人心灵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一点上讲,舒婷的这首诗突破了五六十年代诗歌想象的模式。这样的突破是相当大胆的,因为从表面上看来,这就混同了主体与客体,好像不符合理性逻辑了,因而在一般情况下,诗人不敢贸然如此勇敢。不作那样冒险性的想象,而是往往采取假定的句式。

舒婷的这种主客合一,主体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并不是把自己比做祖国的老水车,而是说祖国的一切就是自我的一切,不管是贫困落后,还是希望、振兴,每一种现象,每一种令人愉快的和令人不愉快的现实都和“我”血肉相连,它不是一种外部事物被“我”的心灵感知,而是“我”的心灵、“我”的肉体被“我”自己的神经系统感知。这一切都是“我”赖以存在的基础。从这一点上来说,舒婷不但在艺术上有所突破,而且在表现情感的深度上也有所突破。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传统写法在表现外部感知方面,取得了胜利,舒婷的胜利特别表现在对主体的内部感受上。1234567891011

为了表现这种血肉相连的内部感受,舒婷用了许多意象(矿灯、路基、驳船、蛛网、古莲、笑涡、起跑线),意象的特点是以外部感觉为基础,它的好处是可以使主体的情感(不可的情感),变成可以用五官感知的,也就是变得可以看得见(矿灯),摸得着(隧洞),听得到(疲惫的歌)。不是一般的感到,而是深沉地痛切地感到,因而,她写“纤绳”不是一般的“纤绳”,而是“深深勒进”肩膊的纤绳。为了痛切地、深沉地感觉到,她采取了两种方法把意象强化。第一,是量上加大,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量,而是用大量,或者借用一个术语:“双料”。这就是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大师庞德所强调的“意象叠加”的办法。在这里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到舒婷在表达同一情感时运用了相同性质的意象的叠加,如在第一节中的水车、歌、矿灯、隧洞、稻穗、路基、驳船、纤绳、肩膊,第三节中的蛛网、古莲、笑涡、起跑线、黎明。这种方法的正式命名,虽然来自北美,可庞德自己说他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师法来的(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第二种方法就是尽量强化每一个意象的特征,例如起跑线,不是一般的,而是新刷出的,笑涡是挂着眼泪的,花朵是“飞天”袖间的,等等,这样的特征越是鲜明,对读者的想象激活量就越大。

当然,舒婷的长处,不纯粹在感觉上,更在于她善于把感觉向情感和思维深化。这一点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四小节的逻辑结构中看出。首先她的意象是层层深入的,先是苦难,接着向对立面转化,写希望(与文明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希望)。接着又一个转折,新时期的光明,最后转向自我情感和理性的交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感觉意象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情感和思维的层次。

(选自《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

4.《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赏析

舒婷是一位有才华、有影响的青年女诗人。她的抒情短诗《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中华儿女向祖国母亲倾吐情怀的歌,最初发表于1979年第7期《诗刊》,后收入诗集《双桅船》,曾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歌颂祖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写出了不少佳作。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为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正如她在《生活、书籍和诗》一文中所说:“我从来认为我是普通劳动人民中间的一员,我的忧伤和欢乐都是来自这块汗水和眼泪浸透的土地……纵然我是一枝芦苇,我也是属于你,祖国啊!”正是在这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催动下,舒婷利用工余时间写下了《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以一个普通女工的赤子之心,真挚、委婉地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吹奏出舒婷诗歌中最动人的乐章。

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系列的物象描写了一个贫困、落后的祖国母亲的形象,抒发出诗人为之悲哀痛苦的心情: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诗人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与祖国同生共存。显然,这里的“我”既是指诗人自己,也是指整个古老的中华民族。“破旧的老水车”和“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分别从农业和工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说明了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纺着疲惫的歌”、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既指工农大众生活的艰辛,劳动条件恶劣,又指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同破水车的原地运转和在隧洞里蜗行那样艰难、迟缓。接下去的“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及“淤滩上的驳船”,再次凸现了祖国经济的贫弱面貌。“淤滩上的驳船”与“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相对,进一步象征了中华民族已远离历史前进的轨道,裹足1234567891011

不前。此情此境,诗人感到犹如把纤绳勒进祖国母亲肩膊那样疼痛难忍,禁不住发出“祖国呵”的深沉呼唤,表达出难以言状的悲哀心情。

承接上节之意,第二节用“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概括“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形象的象征意义。接下来的一句,感情有所变化。祖国和人民虽然“贫困”“悲哀”,但“祖祖辈辈”始终没有丧失“痛苦的希望”。只是这希望太渺茫,如同“飞天”袖间的花朵,虽然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然而,毕竟有了希望,有了追求,有了改变现状的基因。诗末的又一声对祖国的呼唤,蕴含着几多痛苦、几多希望!

“四人帮”的覆灭,古老的祖国从迷梦中苏醒,从苦难中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斗争,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希望与理想。诗人为此欣喜不已,感情由低沉叹息转向亢奋热烈,连用一组意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期的祖国形象。从“神话的蛛网”中挣脱出来的祖国,犹如“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历经磨难,吐发新绿。新生的祖国已经站到“雪白的起跑线”上,就要奋力拼搏了。看,地平线上,“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照亮了东方的天宇。这不正是祖国母亲的写照吗?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充满希望,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诗人的感情层层递进,加深加浓。最后,将抑制不住的强

烈感情化做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

诗人再次强调“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我”是祖国机体的一部分,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代表。“小我”与“大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就不仅指青年一代的心灵历程,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概括。他们都是祖国母亲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大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报效恩重如山的祖国,人人责无旁贷。于是,诗人向祖国母亲表示: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由”,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全诗在无限深情地对祖国母亲的呼唤中结束,诗的感情

达到了高潮。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舒婷的诗,无论是赞颂祖国,咏叹大海,还是抒写友谊与爱情,都是在向读者倾吐一腔真情。但她的抒情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她善于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巧妙地移注到客观事物上,创造出一种“有我之境”。《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从生活现象中撷取了平凡而富有特征的事物,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古莲的胚芽”“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以博喻的方法赋予它们以诗意;又通过“我是……”的句式,将这些彼此并不相关的零散形象组合在一起。这样,客观事物就远远超越了其本身的含义而成为一种象征体,蕴含着深广的社会内容;同时,诗人的主观感情也从这些客观事物中表现出来,客观事物成为诗人主观世界的写照。“物”与“我”融为一体,使诗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客观事物因主观感情的移注而寓意无穷;主观感情因附丽于客观事物而得以淋漓酣畅地抒发,不仅塑造了一个饱经风霜、从贫困走向新生的伟大母亲的形象,包括诗人在内的充满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中华儿女的形象也跃然纸上。1234567891011

艺术情感总是沿着一条心理逻辑的轨迹发展的,否则便会失控、失真。在《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舒婷以儿女的身份向祖国母亲倾诉情怀,感情激越澎湃;但她的感情并非一览无余地流泻,而是很注意其波动的节奏,写出波澜和跌宕。全诗感情由悲哀、低沉转向欣喜、高昂,其中纠结着悲怆、忧伤,深沉、炽热,失望与希望,叹息与追求等多种复杂而凝重的感情,真切地表现出诗人激动不已、起伏翻涌的情绪。各节最后那“祖国呵”的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最后达到高潮,在节奏的跃动中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深情;诗人的那种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也由此得以充分地展现。

(选自《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

教学建议

1.诗歌虽然有言志的,有叙事的,有哲理的,但是总的来说,它还是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为写作目的。启发学生尽量理解这两首诗,通过朗诵把自己对诗的理解表达出来。

2.教学时要深入体会诗的主旨和深情。鉴赏本诗的艺术构思,咀嚼精美清新的语言,品味诗的韵律感。

3.通过前五册的学习,同学们已接触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和现代诗。鼓励学生课上朗读,课下交流自己的诗作,也可以考虑出学生自己的诗作专刊或编自己的诗集。123456789101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3130.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