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雨说》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3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雨说》(九年级语文人教版实验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首十分优美的现代诗歌,也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作者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雨及其它事物以生命的灵性,使之成了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让人觉得亲切可爱,充满情趣和美感。“雨”又是爱的使者,它传递着诗人对祖国儿童的无限关爱和诚挚的祝福,读来令人感动。全诗风格清新明丽,节奏欢快,充满情趣。  
    2)教学对象(学情)分析:通过七、八年级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对诗歌有了一定的兴趣,也了解和掌握了一些阅读诗歌的方法,如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等。但浓厚的兴趣还需不断的培养,品味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等鉴赏能力还须通过更多的具体阅读才能得以提高,尤其是要通过比较、拓展、迁移等多种手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诵读课文,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现代诗歌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鉴赏诗歌思路:欣赏诗歌意象意境,理解诗歌内涵主旨、把握诗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拟人、联想、想象等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作者情感,引导学生发现美、热爱美、追求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难点: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五、教法设计:诵读感悟、比较鉴赏、拓展迁移
    六、教时安排:一教时
    七、教学实施:
    (一)、导语设计:还记得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那首赞美春雨的诗——《春夜喜雨》吗?大诗人杜甫用拟人的手法,对“知时节”的春雨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和热情的赞美,说它在万物最需要的时候,悄悄地随风而来,默默地滋润万物,生动的描绘中饱含着作者对春雨的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描写雨的现代诗歌——《雨说》,看看台湾着名诗人郑愁予笔下的“雨”会对我们说些什么,想一想它为什么要说这些? 
    (二)、检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养成查找资料、主动识记、认真书写等良好习惯,渗透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由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找到的资料进行介绍。(一生主讲,其余补充)
    (2)老师根据学生的介绍适时作方法指导:筛选信息,抓住要点;条理清晰,便于识记。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5岁开始写诗,49岁随家人去台湾,现旅居美国。他的诗歌多描写旅人心绪,故被称为“浪子诗人”。诗风豁达而不失婉约,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本诗写于1979年,此时,诗人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着祖国儿童的成长,并通过此诗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真诚祝福。诗歌中“雨”就是一位温柔美丽而又亲切的爱的使者,作者通过它寄寓了自己对祖国儿童最真诚的祝福和希望。] 1234
    2、识记词语。[这一环节由语文科代表来组织,老师点评、指导]
    (1)指名两三生上黑板听写。
    (2) 评改:正确;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美观。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受诗歌形象美。(指导朗读,引导感受。)
    1、诵读全诗,说一说诗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1)、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老师适时点拨指导。
    (2)、老师学生共同概括:诗歌中主要写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即“雨”说我来了,“雨”说我爱你们,“雨”说和我一起走近美丽的春天,“雨”说要快乐要勇敢地生活,“雨”说我祝福你们。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忘情的朗读中感受诗歌形象美、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增强美的体验,激发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情趣。
    (方式: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品读、评读等。)
    (四)、研读课文,鉴赏形象美。(比较阅读,启发思维;引导赏析思路,注重情趣体验,鼓励创造性见解,提高鉴赏能力。)
    1、鉴赏“雨”这一美好的意象,把握诗歌内涵。
    (1)、提问: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郑愁予笔下的雨也是好雨吗?试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老师适时点拨(注重启发,多予鼓励)
    明确:郑愁予笔下的雨也是“知时节”的“好雨”,它细蜜、轻柔,默默地滋润着万物。“四月,大地已经等久了”的时候,鱼塘、小溪快要干涸的时候,田圃被冷冻了一冬、种子被禁锢地快要不能发芽的时候,牧场枯黄的时候,雨,轻轻地、“温声细语”的、“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在雨水的滋润下,田圃中的泥土润如发油,牧草抽出了新芽,鱼儿嬉戏,小溪唱着洗衣谣。
    (2)、提问:《雨说》中的“雨”是不是比杜甫笔下的“雨”还要“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学生思考、发言,老师适时点拨(注重启发,多予鼓励。)
    明确:《雨说》中的“雨”更加美好。因为,它不仅滋润万物,还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它引领孩子们迎接美丽的春天,欣赏美丽的春光,感受生活的美好;它告诉孩子们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白云的呵护,这使孩子们懂得了感恩;它还告诉孩子们要用爱心对待生活,奉献自己的爱心,使别人获得快乐与幸福;它还真诚地给孩子们带来了殷切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
    2、鉴赏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美好的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问:《雨说》和《春夜喜雨》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思考、发言,老师要点拨思考方向(如修

[1] [2] 下一页

《雨说》教学设计辞手法、语言特色、抒情方法等)。
    明确:
    (1)、相同点是都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雨的形象。 (2)、不同点:a、《雨说》用的是第一人称,亲切可感,容易打动孩子们的心。语言活泼,充满童趣,更适合孩子们阅读。《春夜喜雨》没有这种效果。b、《雨说》运用了联想、想象手法,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意境更优美,感情更细腻,意蕴更丰富;《春夜喜雨》只描写了雨的特点,诗句富含哲理。 1234
    3、朗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美好的感情。(老师提示:“雨”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送来了诚挚的祝福,就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诗句,细心的品味作者通过它传递给我们的爱吧。)齐声朗读全诗。 
    (五)、课堂总结   
    《雨说》是一首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孩子们写的诗歌,所以,作者运用了亲切而多情的语言和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方式,创造了“雨”这一美好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祖国儿童浓浓的关爱、诚挚的祝福和殷切的希望,传递了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深厚美好的感情。咏颂全诗,我们的心灵如沐浴在暖暖的春风中,如浸润在柔密的细雨里。让我们不负作者的厚望,快乐的生活,勇敢的笑;让我们尽情地吮吸这甜美的甘露,茁壮地成长吧。                          
    (六)、拓展、迁移   
    1、“雨”亲切地对你说了那么多,那么,你要对“雨”说些什么
    呢?(学生畅谈自己读诗后的感想和受到的启发,老师点拨、引导,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并提高审美情趣。)  
    2、 用心地听一听,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在对你说话呢?它们都说了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教师适时点评、鼓励。)                                                                                                      
    (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2、选择大自然中的一种事物,以“xx说”为题,写一首诗歌或散文。(背诵是阅读的内化,写作是阅读的升华。) 
    附:板书设计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台湾)
    拟人
    想象
    联想
    1.我来了。            
    《雨说》  2. 我爱你们。 
    3.我希望你们快乐、勇敢、幸福。
    意象:美丽的雨        感情:殷切的希望,诚挚的祝福                             1234
    (八)教学反馈:
    八、设计体会:《雨说》是台湾着名诗人郑愁予,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孩子们写的一首现代诗歌。全诗格调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美妙的诗情画意。诗中的主要意象——“雨”,清新、美丽,带着浓浓的爱意,轻盈地在祖国大地上漫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联想、想象,展示了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的同时,寄寓了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特别是对祖国的未来——少年儿童的深切的关爱和殷切的期望之情。可以说,《雨说》是运用了美的手段,表达了爱的深情。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具体学情,创设阅读情境,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导语设计、研读课文,我都联系了旧知,即杜甫的《春夜喜雨》,通过比较,促使学生产生阅读与探究的欲望,真正地走进诗歌。
    (二)、抓住诗歌本身特别适合朗读的特点,加强朗读指导,通过充分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欣赏诗歌美——节奏美、韵律美、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等。在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学习诗人运用拟人、想象、联想等方法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三)、启发学生探究诗歌形象所蕴涵的情感,体悟诗歌内涵,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同时,陶冶高尚情操。        
    (四)、拓展、迁移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见解。作业设计是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也是对教与学的效果的检验

上一页  [1] [2]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3019.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