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读后感]《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练习2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请你思考  1、国土在日寇的铁蹄下呻吟,诗人因宣传抗日而被捕,饱爱折磨,这时关在日军的牢狱之中,你能体味到诗人创作斗争,此时的思想情感吗?2、本诗诗人运用不同寓意的意象来传达内心中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你以哪些不同的意象中体味到这种变化的?3、本诗虽然现代诗,却也讲究钾韵,你能找钾韵的韵脚吗?你能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吗?合作探究想一想:1、在了解了诗人创作本诗的背景后,细细品味“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你们能揣摩出诗人内心中的情感吗?(提示: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2、诗中说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无形的手掌”指的是什么?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呢?(提示:“无形的手掌”在这里指诗人的思绪,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在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做一做: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将思绪回到那苦难屈辱的年代,破提的山河,无调的双眸,冲天的战火,嘶哑的呼喊,先辈流淌成河的鲜血……带着我们满腔的情感来朗读这首诗,你会发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那样的应该,那样的自然。尝试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我用残损(       )的手掌(      )2、堤(     )繁花如锦幛(      )3、灰烬(     )  4、蘸(     )着     5、永恒(     )二、用“/”为下列诗句划分朗读停顿1、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2、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三、朗读全诗品味下列诗句的含义,回答问题。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一句中的“灰烬”“血”“泥”指的是什么?诗人的手抚摸到这些,是要传达他的什么情感?2、诗中写道“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你能用你的历史知识告诉我,诗人所说的这“完整的一角”指的是哪里?这时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一句中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四、诗中有许多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试按下面的标准分类整理,各摘录几例。(1)                                            消极的、冷调的:                                                                                          (2)积极的、暖色调的:                                                                                       你能展开你的思维,再在生活中找出几例吗?   (1)                                                (2)                                              五、在本诗中诗人炼字造句的能力后现无遗。请以诗中选出几句动词使用精准的句子,秒在下面,并品味它们和妙处。(1)                          品味:                        (2)                         品味:                        自主检测一、                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灰jin(     )   荇zao(    )  蓬hao(    )蓬bo(    )生春   li(   )枝   qia xui (    )(   )二、用“——”标出下列句的朗读重音。1、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2、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三、本诗押韵,但有变化朗读诗歌,找出所押的韵及韵脚,这样韵律的变化有何作用?例如:    i韵,   泥、地                                                                                                                          四、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明显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五、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河山,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本诗选自《灾难的岁月》,写成于1942年7月3日) 1、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寄与(     )    苏生(        )2、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诗中表现出当时祖国半壁山沦于敌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诗人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了家乡、______、_______、______、岭南、_________以及‘那辽远的一角“的景象,联系历史,“辽远一角”是指_________。4、再现景象时,作者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请分析并选择。a、眷恋   b、痛惜   c、憎恨   d、热爱   e、赞扬   f、向往①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  有蓬蒿(   )②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与一切希望(   )5、找出诗中一处用了比喻的句子,指出其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说明诗中运用了对比的一处地方,指出其表达作用。——————————————————————————————————————————————————————————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拓展视野赵钱孙李四个同学读了下面这首诗后各自发表了看法,你赞同谁的?反对谁的?请说说理由?     坚  壁        田间狗强盗,来,我告诉你: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枪,弹药,统统埋在我的心里!”                1943年6月作注:“坚壁清野”是抗战时期,我军民对付日军“三光”政策的方法之一。指把粮食、枪弹等埋藏起来,不让敌人得到。赵:开头直呼“狗强盗”,三个字把“我”烈火般的愤怒和仇恨倾泄无遗。钱:“你要问我么:/枪,弹药,/埋在哪儿”这个设问表示“我”已把敌人看透了,突出了“我”的自信,敌人的气急败坏。孙:“来,我告诉你”几句,是“我”面对敌人搜查时的嘲弄斥责之词,也是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李:全诗采用虚拟手法塑造了“我”的形象,而对敌人却有意冷落,不费笔墨,表现了诗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和仇恨。                                                                                                                                                            我的收获2、我有残损的手掌尝试练习一、1、sun   zhang   2、di  zhang   3、jin  4、zhan  5、heng  二、1、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2、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三、1、“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2、诗人所说的“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指的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3、比喻(暗喻)。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四、(1)残损  灰烬 彻骨 阴暗  寂寞(2)温暖  明朗  坚固 蓬勃如春五、例:无形的手掌抚过江山        贴在上面,寄与爱的一切希望自主检测一、烬  藻  蒿  勃  荔  憔悴二、1、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2、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三、ang韵  掌  乡  幛  某  凉  望 u韵,骨、出; ao韵,草、蒿; ui韵,幛,水; an韵,山、暗; u韵,抚、乳    o韵,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四、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拓展视野李同学的分析有误。一是这里的敌人指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国民党反动派;二是作者这样剪裁的目的,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广阔天地,强化诗作的表现力。)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825.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