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原文|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练习题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作业导航   1.从诗中领悟人生哲理;  2.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3.了解普希金与弗罗斯特。   一、基础部分  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    )          立(    )              萋(    )          足(    )  息(    )         延(    )              幽(jì)______       _____(yùn)含  __________(kuài  zhì)人口             污(rǎn)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延绵__________     叹息__________            犹豫__________      选择__________  3.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著名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__艺术手法。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使人容易接受作者的意见。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未选择的路》中所写的“路”指的是人生之路,也包括自然界的路。  d.《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要慎重选择人生之路,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思考,独立选择。  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完成5~8题。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郁的日子里____________:相信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却常是忧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5.将诗中空缺处补写完整。  6.回答。  (1)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你将怎样?    (2)在苦恼之时,要学会怎样?    7.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8.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椰子树像什么?胡世宗①椰子树像什么?②像芭蕉像棕榈③芭蕉没有它高④棕榈质地比它细腻⑤椰子树像什么?⑥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⑦椰子树就是椰子树⑧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9.对这首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句是思索起点,由疑而思。  b.②与⑥相互照应,由疑而知,由浅入深地探求。  c.③、④把椰树与芭蕉、棕榈比较,说明了尺短寸长。  d.⑧是全诗的核心,是哲理,是诗的主题。  10.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项是(  )  a.采用象征手法,以设问作诗节开头,设问是在思索之后发出的,诗人心中已把椰树作为象征体。  b.这是一首没有塑造艺术形象的哲理诗,它成功地表达了一种独到的思想感情。  c.诗先提出椰树像什么,最终确认是它“自己”,由迷惑到清晰,由疑问到肯定,自然而合逻辑。  d.诗以平常事物谈起,展开联想,最终得出“艺术贵在独创”的哲理。  ★试一试  11.读卞之琳的《断章》,谈谈你有何体会?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2参考答案  一、1.yù   zhù   qī   shè   shùn   mián   寂   蕴   脍炙   染  2.连续不断   叹气   踌躇   挑选  3.(1)俄   普希金   《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  (2)美   弗罗斯特   象征  4.c   5.略  6.(1)不要悲伤,不要心急。(2)需要镇静。  7.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8.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9.c   10.b  11.提示:答案并不惟一,意思重在“相对”上,世间的人物、事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728.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