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中职教案]《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5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教学过程一、导入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是他作的《过华清宫绝句》(3首)中的第一首。华清宫故址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杨玉环常来游乐。史载杨妃爱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长安回头望见骊山一片锦绣,想到骊山华清宫的盛时,在清晨千门陆续打开了。第三四句写杨贵妃在骊山上见一骑飞来,知道荔枝送到,满心欢喜,而无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驿马原来是送荔枝来的(还以为有什么军国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讽刺的意味。一骑红尘,形容运送荔枝快马如飞,尘土飞扬。骑,指驿使和他骑的马。二、关于荔枝的简介:荔枝属无患子科。古籍称荔支、离支、丽支,果实成熟时果皮色红艳可观,俗称丹荔。唐朝朱应《扶南记》对荔枝一名解释为:“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其枝,故以为名。”荔枝鲜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为“一果上市,百果让路”的珍果,已早被历代墨客所称颂。荔枝全身都是宝,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种类多,且含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我国民间常把荔枝作为滋补品,中医用荔枝治病历史悠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荔枝核含淀粉57%,是酿酒的原料。荔枝木纹理细密坚实,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和制作各种家具的优良材料。荔枝根可提取单宁,是上等的防腐涂料。荔枝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一棵30年以上的荔枝树,花期可泌蜜15--20公斤。荔枝蜜是蜜中上品,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糖和20多种氨基酸,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和保健滋补作用。荔枝除鲜食外,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和外贸出口最具竞争力的果品。荔枝干早已驰名,近十多年来,荔枝深加工为荔枝酒、荔枝罐头、荔枝汁等系列产品,已畅销国内外市场。荔枝对栽培条件要求不高,适应性很大,种后稍加管理,4--5年便可挂果,一般种后10年树株产可达50公斤,30年树株产在150公斤以上。它结果时间很长,长达几百年甚至千年。三、解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用古诗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 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阳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生态的主要特点之一)。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四、作者简介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生于1901年,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曾任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解放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等职务。他撰写的科普读物主要有《鸟类研究》、《鸟与文学》、《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等。他的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练,文笔清新朴实。收入中学课本的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原先是位小学教师。1924年,他从报上看到商务印书馆要招收一批剥制动植物标本的工人,便急忙赶到上海报考,结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该馆录取。旧上海是个花花世界,不少青年人迷恋于洋场里的熙熙攘攘、霓虹灯的五彩缤纷;而且剥制动植物标本,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值一顾、低人一等的工作,可年轻的贾祖璋却爱上了这个职业。他爱惜光阴,不善“交际”,工作之余,悉心读书写作。那时,商务印书馆有个植物园,由一位工人管理。贾祖璋“毛遂自荐”,搬进去和工人住在一起。植物园里,人只有两个,而花草树木却有千百种。有人问他:“住在园里不感到寂寞吗?”他笑笑回答:“我喜欢安静。不妨碍别人,别人也不妨碍我,何况还有这许多花草做伴。”就这样,他一边当工人,一边精心观察,详细记录,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并参考日文资料,编著了《鸟类研究》、《普通鸟类》、《世界禽鸟物语》等书。和别人合撰的六十万字巨著《中国植物图鉴》,也是在这时开始准备的。   一年秋天,为了写《蟹》一文,他从市场上买回了几只螃蟹,养在水里,一连几天全神贯注加以观察,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然后煮熟,揭去背壳,由表及里,仔细探索,详细考证,终于把这个“无肠公子”、“横行介士”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一次,贾祖璋为了核实文昌鱼的史料,桌子上摆满了古今中外的书刊。他潜心于研究工作,早把门外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突然,一个小朋友推开门,探头说:“贾爷爷,东西烧焦了!”贾老的炉子就放在门外,赶去一看,铝锅里嗞嗞地叫着,一股浓烈的焦气冲鼻而来。原来,锅里的肉早已墨黑墨黑,焦糊了。  打倒“四人帮”后,贾老已年近八旬,但他人老心不老,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其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荣获了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五、阅读课文请二至三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g(瓤子)  醴lǐ(甜酒)  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囊náng(口袋)  勃bó(烟起貌)  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 jūn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六、分析课文。教师: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教师: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学生看书、思考、作答。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教师: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明确: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教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明确: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板书:(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二)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2-10)1.荔枝的果① 荔枝的外部形态(2-5)a 荔枝外壳构造;b 荔枝外壳的颜色;c 荔枝的形状;d 荔枝的大小及重量② 荔枝的内部构造(6-9)a 荔枝的壳膜;b 荔枝的果肉;c 荔枝的贮藏;d 荔枝的果核2.荔枝的花(10)(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生产情况(11-14)1.荔枝的产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书谱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4.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七、布置作业:     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123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认识本文的科学性和文学性。一、回顾旧知二、学习新知(一)精读课文,聚焦说明方法提问:这篇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师生共同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分析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1.举例子(板书)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等。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2.打比方(板书)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作用:形象,使人易于理解生动,有文学情趣)3.数字说明(板书)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如: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作用:准确、客观、具体……)4.引用说明(板书)古代诗文、文献资材、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作用:确凿可信……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加了文学情趣。)5.作比较: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有似丁香。”6.分类别: “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7.下定义:“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作用:准确、科学……)(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1、科学性。(1)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举例说明这些例子有现实的,如“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有来自调查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也有来自古籍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数字说明有时用确实的数字,如“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有时用估计数字,如“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读者对事物获得具体的印象。(2)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例: 在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话之后,在第二自然段里指出第一句“壳如红缯”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在第六自然段里指出“膜如紫绡”的形容则“是把壳肉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1232、文学性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除了注意介绍知识的科学性外,还使用了不少生动、形象的语言,突出了文章的文艺性和形象性。尤其是有二十多处引用了古代诗文,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本身就十分吸引人。前半篇以白居易《荔枝图序》为线索,对荔枝果实逐层说明。其间又引“飞焰欲横天”(郭明章《荔枝》)、“红云几万重”(邓肃《看荔枝》)等诗句描写荔枝的颜色;引“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徐《咏荔枝膜》)诗句表现荔枝的膜,更加收到良好的效果。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一方面印证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同时揭露封建帝王、王妃的奢侈生活,增强了思想性。引用的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增强了阅读兴趣,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本文引用特色鉴赏分析。一是比喻描写性引用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的一段:“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一段描写,按照荔枝形态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先外后内的顺序,连用“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写出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地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可谓描形摹状,细致入微。在解说“壳如红缯”时,先以特写笔法,描述了荔枝的壳面构造,纠正了《荔枝图序》的不足。接着引用“绛囊”、“红星”、“珊瑚珠”三个比喻,说明荔枝的红色。最后推而广之,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诗句,以全景镜头,描写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不仅给人以物的形象,而且给人以诗的意境。在说明荔枝膜时,先纠正“膜如紫绡”是“把壳内壁花纹当作膜的花纹”之误,然后引《咏荔枝膜》诗:“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荷瓣”“桃花”喻其形色,“风前落”描其轻柔,“雨后娇”状其鲜艳。这种用特写的手法交*的比喻从动态来描绘,比起“膜如紫绡”的静态描写,就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了。二是对比议论性引用有些诗文,并非直接描写荔枝。但经作者巧妙地从另一角度加以引用,同样收到说明的效果。杜牧的《过华清宫》,原旨是借进奉荔枝一事,讥讽唐玄宗荒淫祸国,以致酿成历史悲剧。然其事却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有关。作者即于此着眼。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时,直接引用《荔枝图序》以后,又特别指出在今天科学技术条件下,荔枝的贮藏期已能达到一个月,而且还在进一步延长,以适应长途运输,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似乎本旨已明,无须再续。然而文章并不就此带住,而是扩展开去,翻出一层,从荔枝的不耐贮藏引出唐代统治者为享受鲜荔枝而给人民造成苦难的解说,和上文组成对比。最后,引《过华清宫》作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仅是荔枝不耐贮藏的例证,也是当时人民苦难的见证。引文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内容,使今天品尝过鲜荔枝的人,不能不慨古怀今,油然生幸福之感。三是举例考证性引用。在说明荔枝的栽培历史时,文章也引用了一些资料,如引《三山志》的记载,引宋徽宗和文征明的诗句,其作用在于列举荔枝北移失败的史例,以证实上文关于荔枝性喜温暖,畏惧霜害,“成都、福州是它生长北限”的说明。这是一种“引用证明”,和前两种引用不同。这些引用,既扩大了知识面,使有关荔枝栽培的说明有充分的依据,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性,又避免了园艺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特色。大量引用古诗文,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文艺性。如果抽掉了本文中十多处的古诗文,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明书。三、拓展阅读白居易《荔枝图序》(见flash)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四、作业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写得简单明了,有条不紊;运用说明、描写等多种手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动。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633.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