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电子版|(浙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之同类题材的不同写法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同类题材的不同写法

一    时间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了解题材相同,写法不同,语言运用也不同。
2、掌握劫、颅、躺、徘、徊、裸、耶、掣等8个字。
3、感受时间的宝贵。
(二)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同一题材不同写法的文章。
(三)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时间的宝贵。
二、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李大制及朱自清两位作者的基本情况。
会读、会写、会用“劫、掣、颅”等3个字。
会运用“风驰电掣、归宿、渊源、遥相呼应”等词语。
学会“寻找支撑句阅读法”,并据此了解《“今”》文的主要内容及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学。
1、设计情景:通过想象,采用比喻的方法,运用“时间是_____(形象的名词)的句式,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时间,并简述理由。
时间是老人,因为它记录着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人类的文明。
时间是流水,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因为它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正如孔子所言‘逝者如斯夫’。”
作者简介(对照注释)
李大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五四”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②朱自清: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江苏东海人,其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其中《春》、《背影》、储塘月色》、(绿》及(匆匆》等都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文。
(三)整体阅读——比较两文的相同点。
1、《“今”》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匆匆》描述的对象是什么?
“今”就是“现在”,也就是“时间”。“匆匆”描述的对象是“时间”。
两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今”》和《匆匆》两篇文章都是晓喻人们要珍惜时间。
小结:比较阅读的一个方面是寻找相同点,因为没有相同点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的话,就失去了比较的基础与意义。
分析《“今”》
听录音朗读《“今”》思考:文章围绕主题写了哪些内容?
掌握词语
请给文章换一个题目。要求:用论点为题,并从文中找出理由。
明确:中心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分论点:“今”最可宝贵;“今”最易丧失;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分析结构
                      
           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时间最可宝贵②
    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令”   反面阐述时间最可宝贵③
                               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故时间宝贵④
阅读方法归纳:
“寻找支撑句阅读法”,即寻找文中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的关键句。  如本文的分论点,它适用于有段落中心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注释和查字典,会运用“涔、潸、徘、徊、裸、伶俐”等字词。12345678910111213
学会“描摹形象阅读法”,了解《匆匆》一文的主要内容。
比较两文文体、表达方式及语言上的不同特点,体会不同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两篇文章选取共同的题材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以时间为题材,表达了劝人惜时的主题。
“寻找支撑句阅读法”的一般方法和作用是什么?
先找出全文的中心句,然后找出围绕这一中心,文章从哪几方面来阐述或说明中心句的有关句子,理清文章的结构。
分析《匆匆》
听课文录音,学体会其语言的优美,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
字词教学。
内容分析。
请用“_________(什么样的)时间”的句式来概括时间的特点,并从文中找出理由。要求:用文中的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表述。如“匆匆的时间”,因为文章自始至终说明时间的永不停留,不知不觉地从人们的身边溜走了。
“逃去如飞的时间”“让我感到空虚的时间”“没有声音的时间”“没有影子的时间”“溜去的时间”“伶俐的时间”“飞去的时间”“闪过的时间”“不留痕迹的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等等。
这里的描摹可分两类,一是描摹时间本身“匆匆”;一是描摹让我感到因虚度年华而惶恐的时间。而这两方面刚好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全文的主要内容,即:既写时间的匆匆与一去不复返;又写了“我”因感悟年华虚度而惶恐,并由感悟而发奋的心境。
“描摹形象阅读法”:即运用词语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概括的描摹,起到充分理解内容的作用。
朗读指导。
   朗读时注意读出对时间匆匆而过的珍惜之情,及因感悟而惶恐而发奋的心情。同时,拟人、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的用语特点,也应读出来。
归纳两文在文体上的不同点。
两文的文体有什么不同?其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
《今”》是议论文;《匆匆》一文是抒情散文。——文体不同。
《“今”》一文:以议论为主,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以理服人;《匆匆》一文以描写抒情为主,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明观点,以情感人。——表达方式不同。
小结。
“描摹形象阅读法”的基本方法。
两文在文体及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分析不同特点的语言以及不同的表达作用。
学会“多角度比较阅读法”,并运用这一阅读方法来分析两篇课文的不同特点。
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人。
两文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文体:《“今”》议论文,《匆匆》抒情散文。表达方式:前者以议论为主,晓人以理,以理服人;后者以描写、抒情为主,动之以情,以情动人。
(二)分别朗读两篇文章。
(1)品味语言。
1、比较分析意思相近而特点不同的语言。(结合文后练习一)
a.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今”》
b.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传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匆匆》
两句都是表达时间流逝得很快。但a句是非常概括的阐述性语言。b句是具体生动的描写性语言。
2、表达珍惜时间的:
a.吾人若要糊糊涂徐把他丢掉,岂不可惜?《“今”》
b.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匆匆》
a句语言概括抽象,b句语言形象生动。
找出《“今”》难懂的语句,分析理解其内涵。   12345678910111213
①“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这里的“大化”是指自然的变化,而“刻刻流转”“绝不停留”和下文的“风驰电掣”等词语则形象地表现了宇宙变化的特点。
②“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这句运用了比喻,用“石子”比喻某一历史事件,“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则是指历史事件对现在和将来的影响。下文《离骚》和林肯的例子便是对这句话的具体阐述。
③“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末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这两句话说得相当凝炼、中肯,它形象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对人类社会来说,时间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社会的“现在”,是从“过去”发展来的,“现在”又影响着“未来”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3)就《匆匆》一文,你最喜欢的句子有哪些?并简要说明理由。
1、可指导学生寻找哪些运用修辞手法或有生动词语的句子。
拟人句:“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些句子把时间的流逝写得有形有声,可见可闻,非常形象。
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匆匆而逝,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比喻句:“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因没有成就,虚度年华而惶恐的心态。
反问句:“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是自我激问,也是催人猛醒,作者追求事业的情怀跃然纸上。
又如“头律治而泪清措”,“轻轻悄悄地挪移”“这算又溜走了一日”等句子中词语的运用生动形象。
(4)小结:总之,两文的语言特点各不相同:《“今”》文的语言概括抽象,阅读时应体会其深刻含义。《匆匆》一文具体生动而形象,属描写性语言,应充分感受其形象性的特点,领会其形象感人的风格。
(三)总结。
(l)出示投影,比较异同点。
(2)归纳阅读方法。
(四)布置作业。
板书:
 
   课文
    内容
项目 
《“今”》 
《匆匆》   

相同点 题材相同:有关时间问题
主题相同:劝人惜时   


不同点 文体不同 议论文 抒情散文   
 表达方式不同 议论 描写与抒情   
 语言特点不同 概括的阐述性语言 具体生动的描写性语言 
【课后摘记】:让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


二   求知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
了解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语言表达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方法。
掌握炫、馏、琉、璃、嵌、演、嘘、迪、慈、惬等10个字。12345678910111213
(二)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同一题材不同写法的文章。
(三)思想情感教育
1、感受求知的迫切性和求知的正确态度、方法。
二、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求知如采金》,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理解比喻义。
分析比喻论证的特点和作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运用名句进行接句练习导人。出示投影让学生接句,并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吾生也有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宝剑锋自磨项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滴石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而知也无涯
(2)学海无涯苦作舟
(3)梅花香自苦寒来
(4)绳锯木断
(5)思而不学则殆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这些有关求知的名言的?
(求知要勤奋努力;求知贵在有恒;要活到老,学到老;要学会思考。)
二、整体比较:
(1)快速阅读《求知如采金》及《那一座“黄金屋”》。思考:
两篇文章的选材范围是什么?在对知识和求知的看法上什么共同点?
两篇文章的文体各是什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选材的?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两篇文章都以“求知”作为选材范围,都将知识比作“金子”,都把求知喻为“采金”或“淘金”。
《求知如采金》是一篇阐述性议论文,《那一座“黄金屋”》是一篇散文。前文论述“求知如采金”的道理,强调“坚持不懈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开采和经久不息的冶炼”的意义,表达了“获得知识如同获得金子一样需要聪明才智”这一中心。后文记述在改革开放激流中的人们到“黄金屋”去“淘金”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对知识的渴求。
读析《求知如采金》
精读课文,思考四个题目:
黄金与知识之间,求知与采金之间有什么相似点?(充分利用文中语言材料回答)
黄金与知识的相似点:都非常珍贵。
求知与采金的相似点:都非常艰辛。
采金——黄金——尖镐利铲——矿石——熔炉——历经艰辛、开采不息
求知——思想学识——严谨勤奋、钻研——词语——大脑——坚持不懈地努力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怎样才能采到黄金和求得知识。(利用文中词句,也可自拟)
采到黄金: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开采和经久不息的冶炼,才有可能获得一颗光彩夺目的金珠。
求得知识: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勤奋努力的学习和持之以恒的思索,才有可能  获得渊博知识。
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应注意些什么?
比喻论证。
喻体                                本体
   矿石                              书中的词语
   尖镐利铲                        严谨、勤奋和钻研12345678910111213
   熔炉                                 大脑
   冶炼                                 思索
   金珠                          深刻的思想,渊博的学识
矿工精神则主要指工具随身带,准备工作充分,劲儿足,胆儿壮。
作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体而又形象地阐述了道理,使抽象的道理显得浅显,使枯燥的内容显得生动。
注意点:相似点要贴切,具体,又要为说理服务。具体地说:①用以作比的事物和要论证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要找准确。②用以作比的事物必须具体可信,最好是人所共知的。③既要生动,又要简明,比喻是为了说理,不能让用来作比的事物掩盖了论证的道理,冲淡议论。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层进式论证,即提出问题(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分析问题(第二至三自然段)——解决问题(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比喻论证的迁移训练。
 1.仿句练习。
例句:求知如采金,需要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以此作例句来进行仿句练习。
要求:字数相当,内容相似,要运用比喻,具体格式为:求知如_,_。
(1.求知如钓鱼,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良好的方法;2.求知如采蜜,需要劳作不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3.求知如攀岩,需要勇敢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解题方法指导,①剖析例句,寻找有关的解题信息。②运用相关词语,仿照例句成句。③检查修改。
(3)语言品味。
成语及短语的积累。
要求:划出文中成语并分类积累。
 (学生划出成语后,说出成语并解释大意,然后分类整理摘录。)
(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小心翼翼、无所顾忌、扪心自问、英勇无畏、无懈可击。梦寐以求、出类拔萃、艰苦卓绝、熠熠生辉、痴心妄想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提问:你认为下面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话体现了生动、形象的特点?为什么?
第一组:
a.但大自然偏偏要我行我素,她总是把这种珍贵的金属小心翼翼地分藏在地底下的细缝狭隙之中。
b.但黄金却分布在地底下的细缝狭隙之中。
第二组:
a.应当扪心自问:“我该不该像一个澳大利亚矿工……胆儿是不是练得壮壮的?         b.应当具备一个澳大利亚矿工的决心和胆识。
(都选a句,因为a句运用了拟人和排比、设问等修辞方法,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四、小结。
比喻论证法的作用及注意点。
生动形象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1.说话练习。
题目:要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要求:运用比喻论证,围绕题目,确定明确的论点。
2.写作练习。
题目:交友如_________。
要求:运用比喻将题目补充完整,找准相似点,运用比喻论证,写50字左右的一段话。12345678910111213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找出《那一座“黄金屋”》一文中介绍深圳图书馆的段落,分析深圳图书馆的特点。
2.找出文中描述求知者及对求知者赞美的词句,体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从句式的角度去领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练习四,进行比较阅读的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求知如采金》一文,文中将“知识”比作“黄金”,将“求知”比作“采金”,那么《那一座“黄金屋”》的“黄金屋”比作什么?这是怎样一座“黄金屋”?在这座“黄金屋”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它与《求知如采金》一文有何异同?
分析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
提问:文章哪几段是介绍“深圳图书馆”的?介绍了“深圳图书馆”的哪些特点?文章哪几段文章描写“求知的人们”?赞美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介绍“深圳图书馆”的是第l-4段。
“深圳图书馆”的特点:环境优美安静;外观金黄色,酷似“黄金屋”,内涵丰富使人产生金子般的联想;通过写庭院、石阶、门廊及玻璃等设计的巧妙,说明它闹中取静,藏书丰富,设备先进。
5--7段赞美深圳人为发展经济、振兴国家而热切求知的精神。
分析表达方式。
找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的相关语句,说说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章开头写深圳图书馆的去处;
描写:深圳图书馆的外观;
议论与抒情:“此时此刻,我强烈地感到,这座‘黄金屋’是那么博大,那么深远,那么丰厚;而我却是如此渺小,如此浅薄,如此无知。”
作用:既具体描绘出了深圳图书馆的外观、藏书、设备等特点,又充分表达了深圳人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增强了抒情色彩,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分析句式特点,体味表达效果。
找出文中具有递进、排比等句式特点的句子,说说其表达的效果。
第1段中“这不仅因为,…,而更主要的是……”,这是递进句式,通过饱含激情的生动描述,既开宗明义,阐明题意,点出了称它为“黄金屋”的原因,又为下文定下了抒发情怀的基调和思路。
第3段中的“当……的时候,当……的时候”整齐的句式,抒发了作者对“知识”渴求的强烈情感。
第4段中的“且不说……且不说……且不说……单说……,”这里点面结合,既概述了环境的优雅,又写明了设备的先进,重点介绍了“开架阅览”的优点。
第5段中的“正因为如此……除了……还有……除了……还有……除了……还有……”,排比的句式,突出了深圳人的拓荒精神和深圳的繁荣景象。
(五)归纳两文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都运用比喻,将“知识”比作“金子”,将“求知”比作“采金”、“淘金”。②语言生动形象,既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又有整散结合的句式。
不同点:①文体不同:一篇为议论文;一篇为散文。②表达方式不同:一篇以议论为主;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③结构不同:一篇围绕“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文问题”来阐述道理;一篇从“”来表明中心,前者较为固定,后者则比较自由。深圳图书馆的介绍与人们求知的热情
(六)利用文后练习四,进行阅读训练。
第1小题:第一段,趣味重要,但在为学问打根底的年轻时代不能过分强调趣味;第二段,天下没有无趣味的学问,要看每个人如何发掘,特别是对“基础的文理科目”不可让“趣味”成为“懒惰与任性”的借口;第三段,对中小学所修习的基础课程,“与其倡言趣味,不如偏重纪律”。12345678910111213
第2小题:(略)   
第3小题:相同点:中心观点都是阐述了兴趣对为学非常重要(或:都肯定兴趣的重要性)。不同点:强调的角度各有侧重,《谈兴趣》一文是无条件地肯定兴趣的重要性,而节选的这篇文章是有条件地肯定兴趣的重要性。
小结。
(l)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作用。
整散结合的句式的作用。(两点都是作为散文在写作上的语言特点,是不同于议论文之所在。)

    4.“淘金”比喻获取知识,即求知。“很好的条件”可概括为:①窗明几净,空气新鲜,提供了潜心阅读的舒适条件;②电脑齐备,提供了寻找书籍神奇迅速的条件;③园内有曲径庭院,红花绿草,提供了稍事慈息的条件;④开架阅览,提供了方便自在。舒心惬意的条件。在写法上,以这一点为重点。
    5.“这”,指代“凝视着他们淘金的轻巧动作,凝视着他们淘金的欢愉神情”。“美的享受”表现在“我”对“黄金屋”的赞美和对“淘金者”的赞美以及对特区、特区人的赞美融为一体,置身其中,“美”不胜收,所以结句“发出由衷的感叹”。
 三这道题意在引导学生重视理解、熟记课文中用到的词语,便于吸收、应用。参考答案:
无所顾忌:没有什么顾虑、忌讳。
随心所欲:一切都听凭8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翼翼,恭敬的样子。
梦寐以求:睡梦中也在追求。形容愿望的迫切。
拾级而上:逐步登阶上去。
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指言行举止等恰当稳妥。
琳琅满目:眼前充满了美玉。比喻随处可见出色的诗文、人才或珍异之物。琳琅,精美的玉石。
璀璨夺目: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耀眼。
络绎不绝:形容过往人马或车辆接连不断。
其余见课文注释。
这道题意在引导学生重视扩展阅读,提高自读能力。内含三个小题,各有所重。
第1小题,主要是训练概括能力。
第一段,趣味重要,但在为学问打根底的年轻时代不能过分强调趣味;
第二段,天下没有没有趣味的学问,全靠每个人如何发掘,特别是对“基础的文理科目”不可让“趣味”成为“懒惰与任性”的借口;第三段,对中小学所修习的基础课程,“与其倡言趣味,不如偏重纪律”。
第2小题,主要是培养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查字典的习惯。参考答案:
锲(qie)而不舍:不断地镂刻。喻坚持不懈。锲,镂刻。
斐(fei)然可诵:富有文采,琅琅上口。这里形容写得精美的文章。
视如敝屣( bi xi):当作破鞋子那样看待。比喻极为轻视。敝,破旧。 屣,鞋子。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
按部就班:这里是遵循一定顺序的意思。部。班,门类、次序。
浅尝辄(zhe)止:略微尝试了一下就停止了。比喻学习不深入钻研。辄,就。
躐(lie)等躁进:超越等级,浮躁急进。躐,超越。
味同嚼(jiao)蜡:味道像嚼蜡一样。形容没有味道,枯燥乏味。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
第3小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注意联系学过的课文,培养“触发”能力和习惯。参考答案:
两文相同的是:兴趣(或趣味〕对为学(或做学问)非常重要(或:都肯定兴趣的重要性)。
两文不同的是:《谈兴趣》是无条件地肯定兴趣的重要性,而节选的这篇文章是有条件地肯定兴趣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从小学到中学所学的是基本知识,与其倡言兴趣,不如偏重纪律。两文强调的角度各有侧重,自言其理,自成其说。联系到教学实际,似有两点应当统一认识:一是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要防止少数学生在兴趣的掩护下滋长其“懒惰与任性”的行为。12345678910111213
板书:
 
   课文
    内容
项目 
《求知如采金》 
《那一座“黄金屋”》   

相同点 题材相同:有关求知问题
语言相同:生动形象,既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又  有整散结合的句式
运用手法相同:运用比喻。   


不同点 文体不同 议论文 散文   
 表达方式不同 议论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结构不同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深圳图书馆的介绍与人们求知得热情”中表明中心 
【课后摘记】:在第一课已指导比较阅读方法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这两课的相同与不同,效果将更好。     

                                                   
三    友谊篇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
进一步了解同一题材可以用不同写法进行写作。
掌握“诤、琢、讳、袒、罩、茄、柑、犷、湘等9个字。
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用不同写法写相同或相似的题材。
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什么才是正确的真诚的友谊。
二、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会运用“诤友、切磋、琢磨、讳莫如深、熏风、扉页、粗犷”等词。
讨论明确《勇于当诤友乐于交诤友》一文的结构及论证的过程。
分析明确《一曲友谊之歌》一文的详略处理以及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一提起友谊,同学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这一切确实是友谊的标志与象征,但不知同学们是否看过下面这个故事
诤     友
吴大司马吕岱卒,年九十六。始岱亲近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赐巾  ,与共言论,后遂荐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岱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岱,岱叹曰:“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徐德渊,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于何闻过!”谈者美之。(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诤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②吕岱:字定公,海陵(今江苏泰州市)人。他是三国孙吴的名将,战功卓著。③亲近:即亲随。④巾:头巾。 (gou)泛指衣服。⑤侍御史:汉官名。负责举劾非法、督察郡县等工作。⑥得失:偏义复词,“得”为陪衬,“失”是意义所在,即过失,失误。⑦辄(zhe):总是,就。谏;规劝,劝阻。争:争辩。⑧贵:尊重。德渊:徐原的表字。⑨于何:从何处,从哪里。过:过失。  
(二)释题:《勇于当诤友乐于交诤友》
解释“诤友”的含义。
直爽地劝告。净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即善于开展批评的朋友。
题目交代了几层含义?有什么作用?
题目交代了两层含义:应该做怎样的朋友和应该交怎样的朋友。
作用: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12345678910111213
(三)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理清结构。
(1)快速阅读课文,掌握词语 
(2)对照评点,整理文章结构,列出提纲。
结构提纲:
中心论点:勇于当诤友,乐于交诤友,是正确处理朋友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开头(第1段诠释“诤友”的概念,提出中心论点。(开宗明义,言简意赅)
中间(2-4段):论证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正面举例论证:简述吕岱与徐源之间的故事,论述他们之间友谊的可贵,并以xx的话作结: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批评。
反面举例论证:今天有些青年人种种不正常的交友表现,并指出其危害。
结尾(5-6段):紧扣题目,先是要求自己做朋友的“诤友”;再是希望自己能得到“诤友”。
总结。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引论一本论一结论”三部分组成。其本论部分则可呈并列式或层进式展开。请对照所列提纲,小组讨论分析本文结构的特点。
本文的引论部分,从一般人不熟悉的“诤友”概念入手,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中心论点的表述上,用了肯定的陈述句,观点鲜明。
本论部分则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运用典型而具有说服力的正反对比论证的形式,很有借鉴作用。
结论部分呼应开头,运用设问的方法和抒情的笔触,发出号召,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的结尾,新颖而值得借鉴。
(四)分析论证过程。
所谓论证,就是运用论据,通过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它是连接论点与论据的纽带和桥梁。以2-3自然段为例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论据,并说明表达手法的特点。
哪些句子属于对论据本身的议论?是如何议论的?
哪些句子是推而广之,指出这~论据的普遍意义的?
哪句属于过渡句?
引用xx的话有什么作用?
论据:写了吕岱与徐源的友谊,既写了徐源公正无私地批评规劝吕岱,又写了吕岱正确对待徐源的批评。
议论性句子;“为人坦率耿直,真诚地对朋友负责,这是徐源的长处。而喜闻己过,乐于从朋友的批评和规劝中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可看出吕岱的胸怀。”这里先赞美了徐源对朋友坦率、耿直、真诚的品质,再赞美吕岱谦虚、坦荡的胸怀。是对论据本身的议论。
引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失,在别人的帮助下及时发现并进而改正,就意味着新的进步的开始。……这一条对朋友双方都大有益处。”指出了其普遍意义。
过渡句;“他们如此处理朋友间的关系,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使结构显得更为严谨。
引用xx话的作用:进一步强调朋友间互相帮助、互相批评的重要性,使文章更显说服力。
分析《一曲友谊之歌》一文的详略处理。
1、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
详写了班主任及班里同学来我家看我生病的孩子,这里又着重写了慰问信信封上的题词,贺卡上的视语及签名。略写了儿子及我们全家的感激之情。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是歌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小结两种文体的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勇于当诤友乐于交诤友》概述及议论性语言的特点;
找出《歌》文描述性及抒情性的语言,领会其生动性与感染力。
能根据要求作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导人教学。
    上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的结构及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的角度导对两篇课文进行了分析,这节课,我们着重品味一下两文的语言,然后利用文后练习一进行迁移训练,在此基础上,再编写文提纲,按要求作文。这便是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二)品味语言。12345678910111213
1、你最欣赏或最喜欢的语句是哪几句?请说明理由。(或: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提示: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巧;可以是修辞运用恰当;可以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一些描写优美的语言。)
学生自找,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题目:勇、乐的呼应。
“直陈其过”这~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
“……这是徐源的长处。……也可看出吕岱的胸怀。”句子既对应又富有变化。
“他们如此处理朋友间的关系,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承上启下,逻辑严谨。
“一般说来”语言严密、准确。
文章第二段故事的叙述概括而又条理清楚,语言简洁、明确。
“作庸俗的吹捧,唱廉价的赞歌。”对偶,含有讽刺意味。
文章结尾处的两个设问句,既点题,又加强了语气。
“就像一股熏风扑面吹来,我们全家人的心中流溢着温馨。”句中熏风和流溢、温馨等词语运用恰到好处,体现了师生之间浓浓的情意。
“同学们的一声声问候,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柔,那么婉转。”排比句式的运用突出了同学情意的真挚、亲切。
“啊,55个名字,55颗真挚的心。那是一幅最美丽的图画,那是一首最动人的诗啊厂抒情的笔触,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师生间纯真友谊深深的赞美之情。
“我望着师生们在冷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背影,忽然想到一句话:“人间自有真情在。”描写与引用,强调了我目送的时间长,内心非常激动。
(三)阅读分析课后《啊,友情》一文。
1、利用练习1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归纳明确。
第五小题:比喻友情的句子,如第1段中的“严冬里的炭火”“酷暑里的浓阴”“湍流中的踏脚石”“雾海中的航标灯”以“空气”“阳光”,喻友情的珍贵、重要和不可缺少。第4段中的“高山上的岩石”“长长的流水”分别喻友情的“坚韧”“连绵”。第5段的“晨星”“明月”“朝霞”“彩虹”,从不同角度喻友情的永恒。第6段的“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喻友‘清的不可缺少。
第2小题: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一是结构上的排比,不仅有语句间的排比,而且有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如第3段即是排比段,行文自然流畅,清新和谐。二是善于运用信当的比喻,使蕴含的深刻道理形象化。。
第3小题:①文体上:属抒情散文,类似散文诗;②表达方式上:以抒情、议论为主;③表达中心的角度上:从友情的特点这个角度极力赞美友情的珍贵
写作指导。
(1)构思指导。
1、“一对好朋友”
①选材范围:可以写古今名人,也可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人。
选材内容:要突出“好’字,如课文中的劝善改过、相互勉励等内容。
结构:可以是一般的,也可以采用变式,如:小标题、排比段等。
“小议友谊”
强调只是“议题”,内容可以针对《一曲友谊之歌》的事例,可以是自己的实际事例。
(2)编写提纲。                            
学生编写提纲,教师巡回指导,限时10分钟。
要求:①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即记叙文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充足,条理清楚。②是否有创新。
(3)讨论并修改提纲。
(六)总结。12345678910111213
(l)写作中应重视语言的选择和运用。
(2)明确编写提纲的重要性与规范性。
(七)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不同语言、结构及表达方式写相同或相似的题材,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从结构、内容、表达方式及语言等方面根据点评意见修改文章。重点是内容的新颖与语言的准确、生动。
二、教学过程:
复习上课时内容。
强调写作要求。
学生写作
【课后摘记】:针对“友谊“这个话题,学生较难写出新意,因而要作为本次练笔的重点。


四    理想篇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排比段的结构及内容特点。
分三个层次复述三个排比段:抓论点论据概括性复述;扣原句的详细复述;围绕原文观点,自己补充论据的创造性复述。
二、教学过程:
(一)导人教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们前进的方向与动力,为了理想人们不懈地努力。请你用优美的语句流畅地描述一下自己的理想以及为理想作了哪些努力。
理清《理想的阶梯》一文的结构。
(l)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如何提出的?
 ②围绕中心论点,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③结尾是如何照应开头的?
中心论点是: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它是针对青年在理想问题上的心理状态和行动表现提出来的:一是“刻苦勤奋不足”;二是“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三是“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针对三种现象,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举例论证,分析阐述:一是“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二是“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三是“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得出了“奋斗,是……杠杆,是……阶梯”的结论,与全,文的中心论点呼应,具有首尾圆合、结构严谨的优点。
(三)分析结构特点。
本文采用的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
(四)复述练习。
(l)概括复述。
1、要求:一个小组选定一个段落分析,围绕分论点文章运用了哪几个论据,怎样联系现实展开论 证。然后,用连贯简明的语句复述出来。
2、学生自行准备,教师作巡回指导。
第4段,围绕“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这一中心,举了两个伟人的事例,一位是社会科学的先驱马克思,一位是自然科学的典范诺贝尔,并联系当前“实现四化”的实际,勉励“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第5段,围绕“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一分论点,引用富兰克林的“名言”和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三人珍惜时间的事例从正面阐述,然后引用朱自清《匆匆》文中话,从反面阐明时间的飞逝“无情”而“可怕”。进而联系现实,把“对时间的态度”提到世界观的高度来评析。
第7段,围绕“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的论点,举了伽利略、布鲁诺及高尔基等人的事例,针对有的青年对“条件差”的“埋怨”进行论证。又举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为例,针对有的青年对“岗位平凡”的“埋怨”,阐明他们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获得了非凡的成功。进而勉励青年“不应 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12345678910111213
 注意:在这一复述中,应强调的是抓住“分论点”。“论据”及“联系实际”三个要点,在语言的组织上要尽可能流畅。同时要重视对复述点评
(2)详细复述。
根据文后练习的要求,复述当中三个排比段的任何一段,进一步体味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要做到:
根据文章的思路和原意;
尽量运用原文的语句;
讲清论证的内容,即材料与观点的一致性。
复述形式:为扩大复述面,提高参与率,可先让学生在4人小组中进行复述,然后再抽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全班复述。
复述重点:在第一次复述的基础上,这次复述应将重点放在论证过程的阐述上,引导学生运用严谨的思维,严密的逻辑来完成整个复述。同时,又力诫“背书式的复述,可以将论据再概括,引用原文的语句应重点为论证性的语句。
(3)创造复述。
要求:根据三个排比段的任何一段的观点,另选两个有关材料口头阐述,使材料与观点一致。
 指导:①材料(论据)的选择必须与观点相一致;来源可以是课内的,从所学课文中去回忆与寻找,也可以从课外寻找。②材料的组织,仿照原文,围绕论点,用衔接的语句将其用进去,并对论据进行分析论证,使其成为完整的一段话。
形式:由4人小组集体讨论准备,原则上不允许写成书面材正料,如果实在有困难的话,可以用列出关键词语的形式稍作书面准备。在此基础上每组派一人复述。   
点评:
围绕三点:①材料与观点是否一致。②是否有较严密的论证。③语言的表述是否顺畅。可以先让学生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
(五)小结。
    重点训练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议论,它包括选用论据,分析论正据进行论证等。同时,语言的表述要准确、流畅。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朗诵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初步学会有准备地在会上发言。
感受理想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为实现理想,人们必须作不懈的努力,要有“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的精神,那么,人们为之不懈追求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值得为之付出吗?让我们来看看现代著名诗人流沙河所写的一首哲理诗,题目就是《理想》
(二)作者简介。
    流沙河,现代诗人,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分析《理想》一诗的哲理、意象。
听课文录音,思考:每一小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抒写理 想的?
第1节,以“石”“火”“灯”“路”为喻,揭示了理想的特点和作用,在表达上则采用了“链式递进”的造句方法。
第2节,抒写了不同年代的不同理想,把人们的意愿辩证地概括在“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的词语里,似在说理,又似在抒情,相得益彰。
第3节,用“珍珠”和“珍珠链”的比喻来点明理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4节,既有正面的肯定,说理想是罗盘,是船舶,又有转折,说明理想需要你不断去追求。
第5节,抒说了理想对于人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意义。
第6节,把理想喻为“闹钟”“肥皂”的目的,在于“敲碎”“洗濯”,因而完成“一种获得”,实现“一种牺牲”。
第7节,对理想的追求,更多是艰辛,而不是荣誉,指出了正确对待理想的态度。12345678910111213
第8节,理想能使“平凡的人”变成一个“大写的人”,这就是理想对于“人格”的重要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于“罪人”“浪子”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说它如“还魂的仙草”,如“慈爱的母亲”一点也不为过。
第10节,运用两个拟人的说法,抒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弃理想。
第11节,直抒胸臆,写出了“英雄”和“庸人”在失去理想后的“可厌”“可笑”。
第12节,形象地祝愿理想的实现,“开花一甜果”,“抽芽—有浓阴’”,在“春色正好”“太阳正晴”的大好季节,“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真挚激越,催人奋进。
小结:总之,整首诗运用了“石”“火”“灯”“路”“珍珠”“罗盘”“闹钟”等物象,形象地表达了理想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同时,又运用直抒胸膛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抒写了理想的意义,寓哲理于生动的描述之中,寓情感于深刻的哲理之中,议论形象化,抒情哲理化。
(三)朗诵训练。
(l)熟悉朗诵。
目的:为熟悉诗歌的内容,力求读流利,不读错、读破,为下几步朗诵打下基础。
形式:让学生自由地读,规定在3分钟以内完成。
(2)理解朗诵。
在诗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在第一层次的熟悉朗诵的前提下,作一些朗诵指导,用语气、语调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又通过朗诵来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哲理与情感。
指导:①根据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将朗读的音调定位为激昂。②结合诗句的语言环境,区分并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句式的不同语气、语调。③把握节奏,注意声音的轻重高低和语间停顿。掌握好语法重音与逻辑重音。
形式:学生分小组进行朗诵,同组之间互相点评与纠正,力求人人能流畅、抑扬顿挫地进行朗诵。教师作巡回指导。
(3)感情朗诵。
在4人小组朗诵的基础上,挑选不同层面的同学在全班朗诵,强调感情,并可以适当带有手势,属于表演性的朗诵。朗诵结束后,应让学生针对朗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评:①普通话的准确率。③节奏、音调的把握程度。③感情的处理是否恰到好处。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朗诵,由低到高,朗诵的效果,特别是朗诵的感染力也越来越好,故全课时的设置能充分体现“说”的训练,培养听说能力。
小结。
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有关“理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以拓展视野,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学生以“理想”为主题,以“乘上理想之马”为题,写一篇讲演稿
【课后摘记】本次练笔出了许多精彩的讲演稿,这说明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朗读和复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字词句系列训练】
语言要准确(2课时)
一、训练目的:
能根据表达的目的、文章的题旨(中心)、表达对象的个性和说话的特定环境合理选用修饰语和词语。
能根据表达的角度、表达的重点和前后文意,合理组织句子,以防出现歧义。
能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来修改文章。
二、练习提要(见教参)

1234567891011121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477.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