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三则翻译]《世说新语》三则1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0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自读导言]  

1.读懂这三则故事,了解这三则故事的大意。 

2.领会孔融“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领悟第二则故事的思想意义;体会曹操的个性特点。 

3.学习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通过典型事件进行概括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4.反复诵读,继续积累文言词句。 

(解说:本文的三则短文故事性均强,应指导学生充分借助注解读懂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各则的特点。第一则着重表现孔融小时的聪明机智,第二则含有积极的思想意义,第三则着重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个性。这些,均应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品析、领悟。当然,积累文言字句,积淀文化内蕴,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根本任务,故无论哪篇课文,均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句。) 

[自读程序]  

一、引读: 

1.设计导语引入新课。 

2.简介《世说新语》和其作者刘义庆。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集。本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作注。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士族的放涎生活和风气。在中国小说中自成一体,后代仿作很多。书中存在不少消极因素,但也有不少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的记述。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刻画人物肖像、精神面貌,意味隽永。作者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除《世说新语》外,还编有《函明录》等,但已散佚。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二、试读:让学生对照注解先试着自由朗读课文2—3遍,然后指名分别朗读这三则故事,师生共同评述朗读情况。 

三、疑读:学生再次朗读课文1—2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试着每则提出2—3个问题。 

四、对读:一个试着读出译文,一个读原文,采用接力的形式读完课文。 

五、悟读:要求边读边领悟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并指名分别说出,集体订正。 

六、点读:师生边朗读边评点。方法如下: 

第一则:学生齐读一句,教师对内容、写法或词句的含义、作用进行评点,如:“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评点:为写孔融拜访作铺垫。)再如:“韪大踧踖。”(评点:写出陈韪十分尴尬、局促不安的神态。) 

第二则:女生齐读一句,男生评点一句。 

第三则:男生齐读一句,女生评点一句。 

七、品读:边读边品析语言的 

精练和故事的情味。 

八、创读:边读边进行创新性训练。第一则,补充细节,如孔融拜访李元礼的心理、李元礼问话时的神态等;第二则,友人很是惭愧,想下车向元方道歉,但元方却“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第三则,补充细节,加强心理刻画,充分表现出曹操的个性。 

九、诵读:依据一定的方法诵读全文。(如文脉法——先理出文脉,然后诵读。) 

(解说:古诗文的教学贵在一个“读”字,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创造。抓住了“读”,便抓住了古诗文教学的本质。此课的教学过程就特别突出“读”:“引读”意在激发兴趣;“试读”意在熟悉课文,掌握技巧;“疑读”意在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对读”意在熟悉内容;“悟读”意在让学生边读边自己去领悟;“点读”意在训练学生评点,深入把握课文的内容、写法及语言特点;“品读”意在学会品析;“创读”意在训练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诵读”意在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方法背诵课文。以“读”为线索,贯穿整个过程。) 123

[自读点拨]  

一、内容提示 

这三则故事分别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方正》和《容止》。第一则主要表现孔融的聪明机智。李膺名望显赫,官位极高,登门拜访的要么是英才名士清誉之人,要么就是他的内亲外戚,一个十来岁的毛头小子,他哪里会见。但孔融自有他的策略:走到门吏那里便称是李膺的亲戚,得以人内;直待李膺问他与自己是什么亲戚关系,孔融说出一番离奇机智的话,原来是打着老祖宗的旗号,李膺和他的宾客无不为他的口才和聪明称奇。但当别人把孔融的话告诉给后到的太中大夫陈韪,陈韪却不以为意,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出众。”孔融便接口道:“料想您小时候,一定聪明伶俐。”暗含机锋,弄得陈韪十分尴尬。 

第二则主要表现陈元方明白事理及落落大方。陈太丘和朋友相约正午同行,但朋友超过了约定的时间,于是陈太丘便独自走了。陈太丘走后不久朋友到了,正好元方在门外玩耍,朋友问他的父亲在家没有,当元方告诉朋友父亲已去,朋友便怒不可遏,当着元方大骂他的父亲。元方不卑不亢,指出了朋友为人弱点:一是不讲信用;二是没有礼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年仅7岁的陈元方竟然明白为人要诚信,要讲礼貌,真是难能可贵!一番话说得朋友惭愧不堪,下车想和元方执手致歉,但元方入门而去,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写出元方对父亲朋友不讲诚信和没有礼貌的鄙视。 

第三则表现了曹操*诈、阴险的性格特点。曹操自认为形貌丑陋,不足以威慑远方国家的使者,于是在会见匈奴使者时,让相貌清朗而威重的崔琰代替,自己则充当侍卫,拿着刀站在坐榻旁。会见完毕后,又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你看魏王如何?”使者答道:“魏王风度儒雅非同一般,但是床榻旁那个握刀人,才是位真英雄啊!”曹操便警觉起来,生怕使者已窥见个中情形,于是马上派人追杀了使者。曹操*诈阴险到何种程度! 

二、写法提示 

1.叙事简洁。这是三则故事在叙事上的共同特点。第一则叙述孔融到洛阳、孔融见李膺、孔融奚落陈韪,过程清晰,不旁生枝节,文笔简略;第二则叙写原因、经过、结果,都让人一目了然;第三则叙写曹操会见匈奴使节时的心理、过程及追杀匈奴使节一事,无不跃然纸上,但全文只有69个字,叙事简洁程度由此可见。 

2.第一、二则主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第一则中孔融的机智聪明,就是通过他的语言表现的。他很想见识一下李膺,但李膺又是非英才名士清誉之人及他的内亲外戚不予接见,连门吏都不让进,于是他灵机一动:“我是李府君亲。”在回答李膺的问话时,他采用推理之法,从老祖宗的关系推理“仆与君奕世为通好”,真乃雄辩之才!当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出众。”孔融反唇相讥:“料想你小时一定很聪明伶俐的了。”其言外之意是:为什么你现在这么平庸无能呢?非孔融不能言也!第二则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也是通过他的语言表现的。本来朋友失信,但他竟然当着儿子大骂父亲不是人,元方据理反驳:“您和我父亲相约正午一同出行,到正午您却不来,这是您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您这是没有礼貌。”如果他自己不知诚信,不懂礼貌,哪能说了这番话呢?正是通过他自己的语言表现出他明信懂礼。 123

3.第一则层层烘托突现人物;第三则通过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表现人物性格。第一则通过三层烘托突出孔融的聪明机智:第一层,“李元礼有盛名”,“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想见元礼不是件容易的事,烘托孔融能见机行事;第二层,“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烘托孔融推理奇特;第三层,“韪大踧踖’,烘托孔融话锋犀利。第三则概括描述了曹操接见匈奴使节时,因自己形貌丑陋而让人代替,自己则握刀站立床榻边,然后杀死使节这一典型事件,表现曹操*诈阴险凶残的个性特征。 

三、语言揣摩 

简洁、朴素、凝练是这三则故事的共同特点。三则故事都没有华词丽句,没有过多的铺叙,只一两句话、一两个词便写出一件事,如:“韪大aa”人物局促不安、狼狈不堪的神态便表现了出来。再如:“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交待结果,表现曹操的阴狠。 

(解说:如果把握住了内容、写法和语言特点,那么一篇文章就完全学懂了。基于此,对这三方面作了一些提示,以此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篇课文。)[自读思考] 

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并加以解释。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不足雄远国。 

2.试译下列句子。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③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3.请给下面一段文字加注标点,并概述其内容。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四世孙也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河南尹李膺有重名融欲观其为人遂造之膺曰高明父祖尝与仆周旋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众坐(同“座”)莫不叹息佥(qiān,都,皆)曰异童子也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同坐以告韪曰小时了了者长大未必能奇融应声曰即如所言君之幼时岂实慧乎膺大笑顾谓融曰长大必为伟器 

4.比较三则故事在写法上的异同。 

5.充分调动想像,补充情节,将《魏武将见匈奴使》扩写成一篇不低于600字的小说,注意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 

(解说:课后练习一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二是延伸拓展训练,在延伸拓展中训练学生读懂文言文章,训练想像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 

1.①奇,作动词,以……为奇,感到奇怪;②语,作动词,告诉;③雄,作动词,称雄,威慎震服别人。 

2.①这样,我和您便是累世的交谊了;②客人惭愧了,下车想和元方执手以示歉意;③但那位床头提刀的人,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啊。3.标点:……举,……人,……也。……岁,……梨,……者。……故,……曰:“小儿,……者。”……岁,……师。……名,……人,……之。……曰:“……祖,……平?”……曰:“然。……老君,……义,……友。……也。”……息,……曰:“……也!”……至,……告。……曰:“……者,……奇。”……曰:“……言,……时,……乎?”……笑,……曰:“……器!”内容:介绍孔融的基本情况,记述了孔融与兄吃梨及拜见李膺两件事,表现孔融尊大、机敏的特点。 

4.见“写法提示”。 

5.略。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300.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