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电影|《安妮日记》教案4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7-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孰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会认为她为荷兰作出了贡献。而且,很多人都赞成安妮当选荷兰伟人。”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二、关于《安妮日记》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这才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学术界编纂的《安妮的日记:评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edition,1989),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这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蜜普·吉斯与贝普·弗斯库吉尔,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frank)。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这个版本。
三、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表现了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12345678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 |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四、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大家可以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12345678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
指导:(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略行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个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接受着它无情的折磨,所以无论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蜕变这种内在的思想根源,人类迟早还要受到战争狂魔的迫害。
7、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试分析其好处。
(1)炸弹又如雨一般落下来。
指导:说明炸弹的密集。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指导:小鸟的力量何其柔弱,突出了我的弱小。
(3)大片乌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
指导: 战争的烟云太厚重了,可以看出在战争面前普通人的弱小和无奈。
8、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作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12345678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
【模拟试题】
一、基础演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窒(    )息    呆滞(   )   笼罩(    )
霎(    )时    肆虐(   )   荒谬 (    )
2. 解释下列词语
蜕变:                  沮丧:                   

    匮乏:                  安详:                      
  3. 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苏德战争         ,41岁的索科洛夫应征入伍。
②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        
而伤心的眼泪。
    ③嗨,说句实话,       不发生这次撞车的事,我        还是要离开乌留平斯克的。
    a. 爆发  吝惜  如果  就    b. 爆发   吝啬  即使  也
    c. 暴发  吝惜  即使  也    d. 暴发   吝啬  如果  就
  4.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索里尼下台了,意大利国王接管政府,我们弹冠相庆。
b. 我想,他们准是把涂料的经费用完了,因此无计可施。
c. 画面前端,在移民住房,以及几个黑人和不可名状持枪而立的大兵前方,是画得十分逼真的大串香蕉……
d. 两面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柔光闪烁,画像在黑色镜框的玻璃后面望穿秋水。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更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b. 伊拉克战争的第一个直接政治“多米诺效应”是所谓“无赖国家”在伊战后果的震慑下,纷纷调整政策,力避继续与美直接对抗,争取逃离美国直接军事打击的“黑名单”。 12345678
    c. 对因责任不明,官僚作风严重,不能按期完成创建“平安教育”工作,造成重大影响的一些刑事案件、安全事故、食物中毒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教委和学校,将依法追究党纪政纪处分。
    d.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日发表《2003年美国的人权记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于2月25日发表的《2003年国别人权报告》对世界各国人权状况的歪曲和指责。
6. 下列各句中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
a. “给点喝的!”我说:“再来支烟,在左上方口袋里。”
b. 我对抬担架的说:“请往我嘴里塞一支烟,在左上方的口袋里”。
c. “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原文省略)”
    d. 报纸上会登出他们的死讯,上面说他们死于“致命事故。”
二、综合应用
(一)阅读下文,完成7—9题。
    我的惨事还没说完呢。你听过“人质”这个名词吗?这是给破坏分子的最新惩罚,也是你想像不到的恐怖事情。重要的市民———都是无辜的人——被关起来等候处死。盖世太保找不到破坏分子,就拎五个人质出来,靠墙排一排。报纸会登出他们的死讯,上面说他们死于“致命事故”。
7. 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等候(           )       拎(           )
8. 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人质:                  无辜:               
  9. 文中的“人质”是指: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
    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人拿得出完满的答案。为什么英国人的飞机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么疯?
    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不然,许多人民和民族早就起来反叛了!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倒、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
    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我已下定决心要过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人生,不想以后变成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我在这里的经验,是一个有趣人生的一个好开头。碰到最危险的时刻,我都必须往它们幽默的一面看,并且笑一笑,理由——惟一的理由——就在这里。 12345678
    我年轻,有许多尚未发现的特质;我年轻又坚强,正活在一场大探险里;我正在这探险过程之中,不能因为没有什么好玩的事而只顾整天唉声叹气!我有很多福分:幸福、愉快的性情,以及力量。每天我都感觉到自己在成熟,我感觉到解放正在接近,我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和周遭人的善良。每天我都想,这是一场多么迷人有趣的探险!有此种种,我为什么要绝望?
10. 安妮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想到了什么? 
 

11. 安妮在这则日记中提到“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政客和资本家)一样大”,但这里却说“我感觉到大自然的美和周遭人的善良”,在另一则日记中也写到“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12. 安妮是如何面对现实的?从中可以看出安妮是一个怎样的人?

   13. 这则日记开头的问题,你能回答吗?


三、创新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悲伤的人肉                             李磊
    天上的星星有几颗,最闪亮的是月亮?
你是谁家的闺女?你将是谁的新娘?你的兄弟姐妹有多少?你是神,你是嫦娥,你是中国传说中的美女,你是阿拉伯人心中的女神,你就是最美的那个!烟光一闪,哭声四起。你的纯洁,却成为他人的悲哀!
    人类的矛盾刀光剑影,生命的冲突枪林弹雨,谁不会捍卫民族的尊严?谁不会维护国家的自主?谁不会保护家庭的独立?谁不会保卫自己的自由?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碎尸万段的少男少女四分五裂。他(她)们用死亡换取了更多的死亡,他(她)们用生命杀死了更多的生命。
    当自由成为战争的奴隶,当民主成为战争的畜生,生命在人类自相残杀中血肉横飞,生命在人类弱肉强食里针锋相对。炮火连天哭河山,惊天动地泣鬼神。信仰是人类的一种勇气,信仰是生命的一种信心。信仰的最高的境界,就是人类生生世世难以企及的和平。信仰的最高要求,就是生命相互依存绝非互相排斥的真理。
    一个少年或者一个少女,在人群中引爆了身体上的炸药。更多的少男少女,前仆后继,致使更多的人死亡。……不敢相信人类残暴的手段,竟然应用于人类自身。惊恐万状的生命啊,能不能留一颗悲悯之心挂在天上,能不能流几滴悲痛之泪长记心头。
    谁没有亲人?谁没有骨肉?谁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白发人送黑发人,天下谁人不惜君?你们的错误是单纯,你们的罪过是纯洁。当四分五裂的骨朵震天动地,当七零八碎的血花横飞四方,当天边传来哭爹喊娘的悲怆交响曲,我们能否熟视无睹人类的杰作?
    我们等待的不是枪杀是和平,我们盼望的不是自杀是民主。……何苦的自相残杀?你死我亡的阴谋深处,一定会存在山崩地裂的世界末日;鱼死网破的波澜深处,一定会隐藏惊涛骇浪的地球灭绝。昏天暗地的杀戮过后,人类恍然发现,人类杀戮的本身,就是杀戮自己。……此刻,欢歌笑语无声无息,亭台楼阁灰飞烟灭。    12345678
    甚至没有告别,甚至无法告别。她们早就准备好了,用死来证明一切。……这些蝴蝶一样翩翩起舞的少女,用她们脆弱的翅膀向天堂飞翔,破碎的空气里面流动着她们坚贞的歌声;这些圣女一样冷酷无情的杀手,用她们青春的胴体向地狱挺进,死伤的人群里面充满了她们愤怒的咒语。这是可怕而又无奈的铁血事实,这是矛盾而又对立的悲惨世界。现在,她们的灵魂可否安息?她们破坏的不单是自己的肉体,她们伤害的不单是别人的生命。
    她们的悲剧,仿佛让我看到了,我们腥风血雨的过去;看到了,国人写在脸上的痛苦。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珍爱生命;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造和平。壮烈牺牲的精神,就是让暴力灰飞烟灭,奋不顾身的行为,就是使恐怖烟消云散。
    最好的办法就是化悲痛为力量,最佳的方式就是化干戈为玉帛。惟独和平能够成全人类的千秋大业,惟独和平能够保证生命的千秋万代。我们日以继夜地祈祷和平!死者已逝,生者尚存,我们的泪水将要被时间吹散,我们的鲜血将要被岁月风干。 美丽的少女,漂亮的少年!你们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你们给地球留下了什么?生命能够挽救生命。灵魂能够拯救灵魂。但是,不幸的国家更不幸,无辜的人民更无辜。 
l. 本文题目中的“人肉”是指什么?
2. 作者对少男少女的牺牲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他们应该怎么做?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中画线的“杰作”是对少男少女勇敢赴死精神的颂扬。
    b. 与《安妮日记》相比,两篇文章的主题是一致的。
    c. “灰飞烟灭”语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d. “谁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旨在强调人没有孙悟空的本领大。
    e. “化干戈为玉帛”就是以恐怖来对抗恐怖。
【试题答案】
一、基础演练
  1. zhì zhì  zhào  shà   nüè   miù
  2. 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沮丧:灰心失望。匮乏:(物资)缺乏;贫乏。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3. b. [爆发: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例如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突然发作。
吝啬:过分爱惜财物,当用不用。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来(自己的东西或力量)。
“即使……也……”表让步假设,即先退一步假定某事是真的,自己仍然会怎样,“如果
……就……”表一般假设]
  4. b(a. “弹冠相庆”含贬义,应为“欢呼雀跃”;c. “不可名状”,不能用语言形容,应为“莫名其妙”;d.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十分着急,应为“凝眸远眺”)
  5. b(a“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语序对调。c句式杂糅,“一些刑事案件、安全事故、食物中毒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或“重
大影响的一些”应删去其一。d不合逻辑。“世界各国”应改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
  6. c(a项中“说”后应为逗号;b项中句号应在引号内;d项句号应在引号外)12345678
二、综合应用
  7. hòu  līn
  8. 人质:一方拘留对方的人,用来迫使对方履行诺言或接受某些条件。无辜:没有罪。
  9. 无辜的重要市民。
  10. 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外,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
  11. 不矛盾。屠杀是统治者谋划的,但具体是由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所以说“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政客和资本家)一样大”。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并不能混为一谈,所以不矛盾。
  12. ①安妮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灾难,把战争环境下的生活看成是有趣的探险,并将这种生活当成是使安妮日记更丰富的材料,看成是自己成长的起点。②安妮是一个乐观、成熟、有思想、有志向的坚强少女。
  13. 可结合本则日记或结合其他日记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思谈。
三、创新训练
  1、指充当“人肉炸弹”的少男少女。
  2. 珍爱生命,创造和平,化悲痛为力量,化干戈为玉帛。

上一篇:《安妮日记》教学设计3

下一篇:《安妮日记》节选在线阅读

1234567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2262.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