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英语单词|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6-0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课程教材研究所

赵晓非

这个单元选编的是一组描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故乡》重在写故乡的人物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的无义寡情,但它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人间悲剧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某种认识.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其次要拄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再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的。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阐发,并不断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三方面,都体现在本单元练习的设计意图中。师可以根据这样的设计思路,完成课堂教÷并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找好切入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要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各课后有一定量的扩展练习,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开阔思路,提高思辩和创新等素质.教师可以自己设计练习形式,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商议,发挥创新精神,灵活处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青春随想”,和单元课文的内容有较密切的联系,围绕青少年的生活开展的,比较适合初三的学生.·随想”意味着主题的松散性,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不宜限制过死.

下面具体谈谈课文和综合性学习

阅读

《故乡》写“我”眼中“故乡”与儿时“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闰土为什么前后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小说写闰土等人的变化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教学时多引导学生讨论,不要强加给学生某种既定的观点.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恬力怎样被扼杀。以闰土为例;少年鲜活灵动,恬泼刚健,质朴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性格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而中年闰土容颜衰败,动作畏缩,精神萎靡,谦恭而且含糊.显得迟钝麻木.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一现在(推断变化的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闰土:少年一中年一?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一中年?一?

杨二嫂:年轻一中年一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发农民起义……历史不停地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租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闽.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闰土是小说成功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弶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的“我”羡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容貌苍老。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变化的原因,课文里也有提及: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是表层原因,其探层原因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为什么中国当时的社会会陷入这样苦难深重的境况?从这样的探讨中也可以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关于成长的主题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了.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同,在幸福中成长.在茁壮中成长;在风雨中成长.在阳光下成长……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不同,推动成长的动力也不同.

“孤独”也是一种成长的环境,是每个人或多或少要面对的问题。“旅途”是丰富多彩的.同样也不要强求一致.让学生多了解别人的生活,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形态,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小说的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茧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杜小康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

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同龄人的互相帮助、支持、学习、借鉴,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他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离开了社会,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体之间的交淹,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杜小康和父亲一天一天地放鸭,倍感寂寞,而且连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看似一种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的生活的表现。在这样的生活里,人的精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蔼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摩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韵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宏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外国小说。虽然人类的精神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在分析外国小说人物和情节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异的细微之处,比如关于金钱问题,西方人有其自己的观念.我们不能完全套用我们民族的传统来评价.

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以下看法。

1.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

这是比较流行的认识,主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役有别的联系。”“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货币既然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间,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镐。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社会的现实概括。这篇小说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

2.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在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这点要注意到),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看来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按照人们当时的习惯(注意,西方人有到海外淘金的习俗),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不然怎样对付于勒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养他一辈子吗?)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奈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于勒也知道自己愧对哥哥一家,所以不肯回家),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心声》是一篇儿童小说,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自一些现象的问题.学生可能在实际生活有所了解、接触,教师可以做些引导。

1.课文的主题,对现在的教育有怎样的针对性?

首先,教育的目的和对象是什么?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在课文中,老师重视:“优秀学生”的教育,并给予他们过多的机会对俾李京京这样有“问题”的学生,指导和;心不够,往往在无意识中还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进取心和自尊心。第二,教师在教学中,事先安排,弄虚作假,不仅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感觉,而且对学生诚信做人也带来负面影响;第三.在课文中反映出教师的行为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爱心、平等待人等教师应具有的优秀品质,这在像李京京这样比较敏感的学生眼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他们的心理成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像李京京这样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少年心理易受影响,尤其是和自己生活体验有相似感觉的经验.李京京和万卡的生活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为万卡的不幸而感动,悲伤,他执著地要在课堂上朗读这篇小说,也许换了一篇反映家庭幸福、父母恩爱的小说,他就没有了这样的积极性了。所以,重视学生个体的感觉,重视学生的个性,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地方。这篇小说所写的有李京京这样家庭遭遇的学生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是少数,但是反映出来的问题在生活中却是普遍存在的.

综合性学习本次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青春活力,激发他们树立人生的理想志向.教材设计的活动形式比较多,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形式展开活动。要注意不要和以前的“成长”主题活动重复。

活动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步入青春,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心愿和理想,这是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应该热情鼓励;学生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时更需要加以引导,让他们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青少年不仅身体要得到良好的发育,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很多人,都会有成长的喜悦,让学生们尽情地歌颂青春,赞美青春,建立自信心,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保持青春的活力与朝气。

“随想”并不是随意,而是有着严谨的内涵。

青春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所以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奔放起来;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完全由学生来主导,尽可能不加限制.指导和评价时.要注重学生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语文能力.其中第一点最重要。(《试教通讯》2003年26-28合刊)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1429.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