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名句]第五册醉翁亭记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6-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 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
熟读全文,疏通全文大意。重点放在朗诵上。
一、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读课文。
1 正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yá) 潺(chán)酿(niàng 僧(sēng 辄(zhé) 霏(fēi)暝(míng)朝(zhāo)而往  伛偻(yu(lǚ)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yì
觥筹(gōng  翳(yì)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大概即可。
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讲解文中字词,逐段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1.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 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给……命名)
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背诵此段。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1.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2.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背诵此段。
(三)研读第三段。
1.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也是写
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⒋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⒌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⒍ 背诵此段。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1375.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