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视频_第五册愚公移山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6-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
.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
文言文的诵读。
3
.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
.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三、作家作品简介
   1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 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
.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四、正课
  1
、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 时注意正音。)
  2
、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 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 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 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 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 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
、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 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 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 “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 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 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 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 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
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
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
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
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1
.古今词义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
.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
.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
5
虚词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克。

表承接:不泽例:何苦而不平
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倒:而山不加增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暖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五、作业 
1
.课后作业 。
2
.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
.河阳之北()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
.投诸渤海之尾() 4.始一反焉()
5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固不可彻()
7
.而山不加增()8.无陇断焉()
(三)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甚矣,汝之不惠。
A
河阳之北B.跳往助之
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告之于帝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
.背诵全文。
2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
.课后练习四。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 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
.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2
.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 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 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 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 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3
.提问: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4
.提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5
.提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臾对举,有什么 深意?
  
讨论并归纳: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 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 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 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 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 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
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 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6
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访归纳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 道理。
四、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 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给足是否与 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
本义有违背的。
五、作业 
1
.课后练习.
2
.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
.甚矣,汝之不惠。
帝感其诚。
4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I
.反问句2.陈述句3.判断句《.被动句
B
1.反问句2.倒装句3.被动句4.陈述句
C
1.疑问句2.陈述句3.被动句4.判断句。
D
1.疑问句2.倒装句3.判断句4.陈述句。
(二)填空:
卫.《愚公移山》选自_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_ ___。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2
文中河曲智臾嘲讽愚公的话有____ 。愚公斥责智臾的话有___ 愚公反驳智全的话有____
这些对话表现智叟____ ,表现愚公____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1305.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