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教学设计理念_《谈生命》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6-0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9  谈生命

从容说课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全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设计(二)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    芳馨(xīn)    怡悦(yí)    云翳(yì)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清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生命是什么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

    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

    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嶝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②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2)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①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上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②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美在情感阐释: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凋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

    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欣赏文章的哲理美、语言美;联系自我,对照反思,总结升华;延伸拓展,类文荐读,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2.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3.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

 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三、鉴赏语言

    1.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归纳:

    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感谢幸福、感谢痛苦。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赵丽宏的《生命》,看看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

生  命

         赵丽宏

    假如生命是花。花开时是美好的,花落时也是美好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上……

假如生命是草。决不因此自卑!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假如生命是水。要成为一股奔腾的活水呵!哪怕是一眼清泉,哪怕是一条小溪,也要日夜不停地、顽强地流,去冲开拦路的高山,去投奔江河……

    假如生命是云。决不在天空里炫耀自己的姿色,也不只作放浪的飘游。要化成雨,无声地洒向大地。

    假如生命是一段原木。做一座朴实无华的桥吧,让那些被流水和深壑阻隔的道路重新畅通!

    假如生命只是一根枯枝。那就不必做绿色的美梦了,变成一支火炬吧,在黑夜中劈里啪啦从头燃到脚……

    学生思考。明确:真实的生命是平凡的。平凡的外表之下跳动着一颗勇敢地面对挫折、充满自信、扎根现实,激流勇进、谦虚朴实、随时奉献自己的火热的心,那么平凡也就透出几许高贵了。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2.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P71),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

    提示:《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

(《霞》鉴赏文章见备课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  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吾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1218.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