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的花_万紫千红的花 教学设示例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5-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内容。

2.学习本文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按逻辑顺序安排组织材料的方式。

2.品味流畅生动、饶有兴趣的语言。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本质、开创美好未来的思想。

2.欣赏流畅生动、饶有趣味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1.以自学为主,理解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这篇文章中的突出作用。

2.激发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自行探索自然的奥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难点:理清文章结构及其前后联系。

解决办法:

1.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2.质疑问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烧杯、肥皂水、稀盐酸、牵牛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介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花,说说它的颜色和生态。

2.做小实验。把红色的牵牛花放进碱性肥皂水中,观察牵牛花的颜色变化(变蓝),再

把变蓝的牵牛花放人稀盐酸中,观察花的颜色变化(由蓝色变成红色),以验证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会使花呈现不同颜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兴趣。

3.拟题训练。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说话训练,要求介绍一种你最喜欢的花,重点介绍它的颜色和性状。

导入  新课

花儿是美丽的,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有两句精彩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看,这绚丽多彩的花的世界真是美极了,这“红紫烂漫”的春天,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可“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它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同学们在赞叹花儿美丽的同时,一定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现在我们不用作家的眼光去欣赏花儿的美丽,而用科学家的眼光去认识这五彩缤纷的花的世界,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下面我们就学习仇春霖写的说明文——《万紫千红的花》。

(-)明确目标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编写结构提纲。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其原因(把一红色牵牛花放进碱性肥皂水中,观察牵牛花颜色有何变化?(变蓝)再把变蓝色的牵牛花放进稀盐酸中,观察牵牛花的颜色有何变化?(由蓝色变成红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变化原因并搜集有关文章的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明确:

花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的原因是由于花瓣的细胞液中存在着色素。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有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刚才我们所做的实验就是以上原因。还有一些花的颜色是黄的、橙黄的、橙红的,是由于它们的花瓣中含有“胡萝卜素。又由于胡萝卜素有六十多种,因而含有胡萝卜素的花也就五颜六色。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它看来是白色的,那是因为花瓣里充满了小气泡的缘故。

各种花含有的色素和酸、碱的浓度不一样,随着养料、水分、温度等条件的变化,花的颜色就有深有浅,有浓有淡,甚至还会变色。会变色的花很多。如红喇叭花,它初开的时候是红色的,开败的时候就变成了紫色;杏花含苞的时候是红色,开放后逐渐变成紫色,最后几乎变成白色。“弄色木芙蓉”,它初开是白色,第二天变成淡红色,后来又变成深红色,到花落的时候又变成紫色。樱草在普通温度下花是红色,在30摄氏度的暗室里就变成白色了。另外有些花的变色还与“土壤”、“受精”等有关。如八仙花,在有些土壤中开蓝色的花,在另一些土壤中开粉红色的花。海洞花,起初是黄色,受精后就变成白色了。

花色最多的种类是白色、黄色和红色。昆虫和花之间有的有选择关系。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金鱼草,它的花平时团合着,等到它所喜爱的一种小蜂飞来的时候,花就立即开放了。别的小昆虫它理也不理。

总之,通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色素。花会变色的原因——养料、水分、温度、土壤、受精等条件的变化。最多的花色种类——白色、黄色、红色。花色和昆虫的关系一选择。人们爱花的原因——点缀生活环境,装饰服装和用具,作为美丽、纯洁和幸福的象征。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说明文按对象分类?按语言分类?本文分别属于哪类?

说明文按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语言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和平实性说明文。

2.查字典,解决下列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3.研讨课文内容。

(l)细读课文,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一(第1-3自然段)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

二(第4-6自然段)花会变色的原因。

三(第7自然段)白色、黄色、红色的花最多。

四(第8自然段)花色和昆虫的关系。

五(第9、10自然段)人们爱花的原因。

(2)文中第1段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问句由现象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去探讨花色多种多样的原因。

(3)花色有各种颜色的原因?

这是由于花瓣的细胞液中存在着色素。有的含“花青素”,有的含“胡萝卜素”等。

(4)花色既然是由“色素”决定的,那么花色的变化又是怎样造成的呢?是“色素”变了吗,还是其他原因?

花会变色的原因是由于养料、水分、温度、土壤、受精等条件的不同,花色也不断发生变化。

(5)文中第4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过波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6)文中第5自然段主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会变色的花很多。

(7)文中第7自然段中“配着绿叶非常鲜艳,容易惹昆虫注意”的“惹”如何理解?

一个“惹”字,说明花色和昆虫的关系,引出下文有“选择”。

(8)文中第8自然段中的两个“选择”说明了什么?侧重点表现在哪里?体现的词是什么?

两个“选择”说明昆虫和花的相互选择关系。侧重点放在花对昆虫的选择上。体现的词是“更有趣”。

(9)文中指出了人们喜爱花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花,为什么?

人们喜爱花的原因是可以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生活环境,用它的形象来装饰服装和用具,象征着美丽、纯洁和幸福。同时也暗示了花有魅力。

如我最喜欢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具有君子的风范。

(10)句子“最有趣的要数‘弄色木芙蓉’。”和“白色、黄色和红色的花最多。”中的“最”能否去掉?为什么?

“最”不能去掉。因为“最”字写出了“有趣”和“多”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本文在语言上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平实。

(12)文中句子“这些花里含有的色素叫‘花青素’。”、“最有趣的要数‘弄色木芙蓉’。”、“别的小昆虫来‘叩门’,它理也不理。”中三个引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花青素”中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弄色木芙蓉”中引号作用是强调或着重指出。“叩门”中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

(四)总结、扩展

这是一篇探寻花色形成的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说明文。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花色会变的原因以及花色与昆虫和人们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文章的标题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个标题有何异同?

相同点:两篇文章的体裁都是事理说明文,都谈到了花的颜色,让读者对花呈现出各种颜色的原因的进行思考。

不同点:两篇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主要写花呈现各种颜色的原因;而本文说明的内容既有花色形成的原因,还有与花有关的其他内容。

同时,请同学们思考本文各部分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及作用?下节课我们研究讨论。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

花儿为什么这样香

2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闻到花香,想到丹桂花开,飘香十里,曾思考着有一种香气微粒在四处飘荡。

花儿为什么这样香?首先是它的物质基础。大部分香花的花(辨、辫、辫)中都有一种油细胞,能分泌出一种香味浓烈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分子很容易挥发,弥漫空间,香气四溢。但是,有一部分香花并不产生芳香油,而是花中含有一种配糖体,配糖体经过分解,也能散发香气。

花儿为什么这样香?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花的香气并不是专供人陶醉的,它是花求取昆虫帮它传粉的“语言”。花香又被称作“异种传信素”。此外,花的芳香油扩散,可以减少花(辨、辩、辫)的水分蒸发,使它不(至、致、之)固日晒而枯萎;不(至、致、之)因寒冷而冻坏。

人类喜欢花香,用花熏茶,做成香甜的花茶;用花提(炼、练)芳香油,制造香精、香脂和药品。在国际市场上,一公斤茉莉花提炼出的芳香油可换一公斤黄金,一公斤玫瑰花的芳香油相当于四公斤黄金的价值。

(1)选择合适的字。(把括号里正确的答案划出来)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弥漫:

陶醉:

(3)本文是围绕_______这个中心,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4)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5)本文是按________________顺序进行说明的。

(6)如何理解标题《花儿为什么这样香》?

引导回答如下:

(l)花瓣,不致,提炼。

(2)弥漫:充满,布满。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3)本文是围绕花儿为什么这样香这个中心,从物质基础、生理需要、用途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4)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等。

(5)本文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6)标题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一一花儿这样香的原因,同时用问句形式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寻找花香的原因。

2.从课文中自选一段文字,以全文为范围,自拟4-5个训练题。

阅读了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荷花何以出、泥而不染?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保鲜艳色彩。荷花能自力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评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纷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1.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淤泥() 毛糙()

嫩绿() 酶()

2.首句“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使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文属于说明文中的_______(A.事物说明文 B.事理说明文)

4.文中说到“荷花效应”,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作出解释。

5.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

6.“竟然”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7.这段文字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

8.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因为荷花细胞内有能发热的线粒体,所以荷花的花朵能保持较高的温度。

B.荷花之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花瓣表面尽是疙瘩,十分毛糙。

C.文章用“古莲发芽”这一例子,说明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D.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就是指能修理细胞本身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的“酶”。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花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情趣。课文讲述了花有各种颜色的道理,花色和昆虫的关系,以及花和人类的关系。另外作者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把事理说明白,还采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运用了合理的说明顺序。那么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呢?这节课我们进行研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2.复习多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二)整体感知

细读课文并思考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是一篇探寻花色形成的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说明文。课文由花有各种颜色这一现象提出问题,说明花色产生的主要因素是“色素”,它是决定“花色”的关键,含什么“色素”,就有什么颜色。这是要说明的第一步。第二步要说明的是“变色”。花色既然是“色素”决定的,那么花色的变化又是怎样造成的呢?是“色素”变了,还是其他原因?这就由探讨第一步现象,进入到探讨第二步现象。它的答案是:随着养料、水分、温度、土壤、受精等条件经常在变化,花色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就由探讨内部规律转入到探讨花和养料、水分、温度等的内部联系。第三步要说明的是花色和昆虫的关系,第四步要说明的是花色和人类的关系。这种以反映事物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为依据而进行条分缕析的结构形式,就是一种逻辑顺序。本文采用的就是逻辑顺序。

本文在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后,指出花色是由色素决定的,就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先后介绍了两类花色分别决定于“花青素”和“胡萝卜素”。文中第5自然段在说明“会变色的花很多”的时候,分别举了“红喇叭花”、“杏花”、“弄色木芙蓉”、“樱草”、“八仙花”、“海洞花”、“红锦带花”的例子加以形象说明。文中第7自然段在说明白色、黄色和红色的花最多的时候运用了列图表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内容形象直观,准确易懂。文章最后在说明花与人类的关系时,引用了但丁的诗句,说明人们对花的喜爱,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还增加了诗情画意。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2)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3)写出文章的结构内容。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列图表等。

(3)文章的结构内容:花多色→变色→种类与昆虫关系→与人的关系。

2.研讨文章内容。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各部分的先后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不能调换各部分的顺序。因为文章的目的是说明花有各种颜色的道理,所以开头就从探索原因入手,分类探索,又进一步探索花色发生变化的原因。一、二两部分是先后相连的,先谈本色,再谈变色,这两部分由果导因,由整体到局部。三、四两部分也是先后关系,统计花的颜色和种数,是为了引出哪种颜色的花最多及其原因,从而进一步引出花和昆虫的关系。这两部分也是由果导因。第五部分写花和人的关系。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画图表、引诗句等。

3.本文语言富于变化,或概括,或具体,或使用图表,或引用诗句。请分别说明下边例句或图表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l)各种花含有的色素和酸、碱的浓度也不一样,随着养料、水分、温度等条件在经常变化,所以花的颜色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有的还会变色。

用概括的语言说明花的颜色和养料、水分、温度的关系,引出下文,是五、六两段的总说。

(2)最有趣的要数“弄色木芙蓉”。它的花初开是白色,第二天变成浅红色,后来又变成深红色,到花落的时候又变成紫色了。

举例说明了木芙蓉变化无穷,进而照应本段首句”会变色的花很多。”

(3)图表

有人统计了4197种花的颜色,作了如下的分类:

颜色





绿




种数
1193
951
923
594
307
153
50
18
8

从数字比较,用图表说明,比用文字说明更一目了然,直观、清晰的说明了白、黄、红三种颜色的花“最多”。

(4)你拿一朵白花来,用手捏一捏花瓣,把里面的小气泡挤掉,它就成为无色透明的了。

这样写不但突出白色花与其他花的不同,还引起人们想捏一捏花瓣的兴趣,印证一下作者的话,使文章的说明,不但准确明白,而且富有情趣。

(5)意大利的伟大诗人但丁在他的名著《神曲》中写道:

我向前走,但我一看到花,

脚步就慢下来了……

引用但丁的诗歌为证,说明人们对花的喜爱,不但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还增加了诗情画意。

4.学生质疑问难。

(四)总结、扩展

花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界纷繁复杂、神奇美妙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到自然现象都有其客观规律可循,而人类一旦认识并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就可以又快又好地改造世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请同学们结合学习说明文应抓住的知识点进一步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然后设计阅读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令人精神振奋。红紫烂漫的春天,活力充 沛,生气蓬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 会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法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

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 显示出来的。

除了红花以外,还有黄色、橙色的花。橙色与柑桔、南瓜等果实的色彩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

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会色素的缘故。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会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技色。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短不同,红光波长、紫光波短。花青素在酸性液中会反射红色的光波,我们便感觉到是鲜艳的红花。同样,花青素在中性液中反射紫色的光波,在碱性液中反射蓝色的光波。胡萝卜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别反射黄色光波成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组织里面含有空气,会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所以呈白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热效应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野生状态中,在阳光强烈的地方,红、橙、黄花反射了热效应大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在树林下、草丛间阳光弱的地方,蓝花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热效应大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裸子植物的花是原始的形态,都带绿色,而花药和花粉则呈黄色。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接的,长波一端是黄、橙、红,短波一端是青、蓝、紫。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端发展,由黄而橙,由橙而红;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的花最鲜艳,最耀眼,可以说在进化过程中是最成功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亿万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昆虫还不多。花色素谈,传粉授精,依靠风力,全部是凤媒花。后来出现了被子植物,昆虫也繁生起来。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尊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称花瓣)。花瓣不再是绿色,而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煤花。“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给花完成传粉授精的任务。

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个习性有利于保证同一种植物间的异花传粉,繁殖后代。这样可以固定种的特征,包括花的颜色。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当初有一种植物,花色微红,由于其中红色比较显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虫的注意,获得传粉的机会较多,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昆虫参与自然选择的作用,造成各种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种不同的花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辩的,花色食只有粉红的一杆。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色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色、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十九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一十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是什么?

内部原因:①物质基础;②反射作用 ③生理需要。

进化与选择的原因:①进化过程;②自然选择;③人工选择。

2.本文作者不只介绍了红花,还有“黄”、“橙”、“白”等各色花,为什么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标题?

人们常用红花来指代各种颜色的花,文章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出发来说明造成各种花色的原因,使题目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问题,又醒目、鲜明、别致。另外引用歌词作题目,使人感到通俗、亲切、自然,能激发人们阅读兴趣。

3.文章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时,每段开头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然后指明原因。这种反复设问的手法,有何作用?

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能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兴趣,启发读者思考。二是能够使文章脉络清楚;段落层次分明,并突出说明的中心,有利于读者迅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4.本文从六个不同角度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其先后排列次序能否随意颠倒?为什么?

不能随意较倒,因为这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从内因到外因的顺序排列的。

5.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等。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观察日记,并课后交流。

(六)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0920.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