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社戏 教材教法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5-1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师论文 作文教学创意设计示例

李成良

摘 要 为改变中学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本文不打算在理论上做过多的阐释,而试图提供一个创意示例,来消除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某些弊病。
关键词 创意示例 学生创作写后札记 读文杂感 教师点评

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任务。教育部也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任务。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教育的最高目标。作为培养人才主阵地的各级各类学校理所当然地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当前我们的很多学校都在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但应当明白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前提条件应该是教学具有创新精神。教学的创新,应当包括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过程 的创新。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前提,教学过程 的创新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的功效得以最优化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 的创新是目前教学创新的紧迫任务之一。
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作文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说教学过程 的随意性,教学评价的任意性,范文学习的不具示范性,教师批阅的繁重性,教师空谈的普遍性等等。虽然要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难毕其功于一役,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不探索不创新的借口。对作文教学改革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无疑是紧迫而必要的,但笔者以为对于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而言,实践上的创新显得更为迫切。基于这种考虑,笔者以为当前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核心在于教学过程 仍然在延续“广播式”的陈旧模式。为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很多尝试,有得有失。从某种意义上讲,“失”也是一种得。这里笔者想提供一个创意设计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笔者的这一创意设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目的任务与实施步骤。其目的任务是:针对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先树立身边的榜样,鼓舞其信心;继之以反复推敲,不断交流反馈,将教师从繁重的批阅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建立一种师生互动高效有序的“交互式”作文教学新模式。其实施过程主要由下列环节链接而成:
1、条件准备 在这一创意设计实施之前,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首要的是要向同学们讲清这一创意的理念及其操作过程,让他们明确在每一阶段应该干什么;其次应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以便师生更便捷的交流信息。这一平台当然最好是校园网,如果条件暂时不具备也可用一块展板代替,或者就在教室一角开辟一个“学习园地”。
2、学生创作 每次作文训练或就某一话题,或就某一材料,甚或任由学生自我发挥,完成一篇作文,置于“平台”。此后,经教师指导,由学生自评、互评,从中选出一至数篇佳作。如此,就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来了,从而可提高学生纠正作文错误的能力,如纠正错别字、病句的能力,同时还可提高其鉴赏能力。
3、写后札记 仅仅推选出了佳作还远远不够,还应让大家知晓佳作是怎样诞生的,这样才更具示范性。接下来就让佳作的作者,以书面的形式畅谈其创作体会。内容可包括构思、选材、得失谈等方面。这样身边榜样的现身说法,会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4、读文杂感 欣赏了他人的佳作,自己有些什么感触呢?有些同学可能有话要说,接着教师就因势利导,让有创作冲动的同学撰写读文杂感。它可以是对原作的评点(包括批评),也可以是读者的读文心得,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才智,提高写作练习的效用。
5、教师点评 一直以来,老师的点评经常停留在口头上,它转瞬即逝,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而且长期空谈也会降低教师的威信,让学生心存怀疑。若能诉诸书面,恐怕会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能更好地起到示范作用。有鉴于此,每次作文后,教师针对一些文章写作书面的点评文章就显得尤为必要。
这些“创作”、“札记”、“杂感”、“点评”等都要在第一时间放置于“平台”,以便下一环节能尽快衔接上来。这样的几个步骤下来,作文教学过程 中的练习、评点、指导、反馈等全都涵盖进去了。这一创意适应了当前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的需要,突破了学科课程的单一结构,加强了“活动”,将“广播式”的教学过程 改变为“交互式”的,优化了作文教学过程 。实践证明,这一创意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附录一: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实验》,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艾志辉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高中生创新作文跟我学》,刘英魁主编。——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0
4、《关于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阎立钦著。——阅自湖北教育信息网

高一(15)班陈 帅

残缺不全的东西,总是让人充满了想象,不会衰老,也不会被遗忘。完美,则显得逊色多了,不会进步,也不会永存。

人的价值观是很奇妙的,甚至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也不乏钟爱“残”的。如周敦颐的“莲”,刘禹锡的“陋室”,断臂的给纳斯,都是人们神往的。而我就在想,它们真的有那么好吗?真的值得人们去追寻吗?至此,我的心被打开了,对于同一件事物,我不再看其如何精彩,而在精彩之后,会出现什么呢?我开始想象,不停地想象,以至夜晚不能入睡。思想的缰绳一旦断开,就很难再被拴住了。
基于此,.我开始把它写下来,把它告诉别人。疯了似的看小说,想象它的情节,编织不周的结局。但,血淋淋的事实扼制了我,我的作文从来都只有及格分,我的作文也被归入了“叛逆”的行列,甚至成为了笑柄。老师也常常对我说:“你这样不行,考试要吃亏的。”在软硬兼施之下,我只能改变,写那些老师认为正统的作文,天空是蓝的,小河是清的,人心是善的,但写出来的作文也是烂的。就这样混完了初中,来到了五中,遇到了新的老师。
“赌一把”,我想到,也因此构思了《残花》。《残花》的蓝本几乎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我想到了人们的势利,想到了心灵的丑恶,而与之有强烈对比色彩的,莫过于鲜艳的花了。一想到纯洁与肮脏的碰撞,我的心也沸腾起来,猛然想起曾经看过一篇把桌椅小说化的文章,我难道做不到吗?深入情感、溶入生活,到后来,《残花》已经成为我宣泄的途径,把心放进去,这也许就是这篇作文的成功之处吧。
最后,感谢老师,感谢大家没有把我的作文看成另类,我会燃烧我的想象,自始至终。

(三)、读文杂感

我们失去了鲁 迅

高一(15)班 杨子萱

当今的中国社会是颇为推崇鲁迅先生的,单就中学的语文课本而言,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比比皆是。然而,我们是否真的知晓鲁迅先生的好恶呢?——中国人的奴根性!
读罢《残花》,我也就更觉得这种奴根性的可恶习了。一朵原本用来监测环境状况的白花,经过如此多的大肆渲梁,终至于变为一朵奇花,于是无数的赞美言辞接踵而来。为什么去赞美它呢?不是因为“残缺”,而是因为“奇异”,因为它是“新物种”,有了它此小区便可闻名天下。而这朵白花,终至揭晓它的原来面目时,在人们的眼中,那原本美丽的蓝色也就荡然无存了。
这是一种何等的世态炎凉!如同莫泊桑笔下的菲利普夫妇一样,我认为,这都是一个“奴”字在作怪。在这些奴性人的眼中,世上之人无非可以分做三类:一类人比自己强出太多,便使出浑身解数来逢迎,一类人和自己一样,这便瞧不起了,于是去百般排挤,还有一类人却如同那朵被踩于脚下的蓝花,在被人们揭开了真实的面纱后,便一文不值,他甚至于的百般地捉弄人们的感情,便更值得唾弃了!
记得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道,“那些中国人做日本或俄国的侦探,被人捉住了要杀头,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华大爹为给儿子治病,便去取被杀了的革命者的血蘸着给儿子吃。由此,我们为之震惊,却也无法痛恨,本人并无什么大恶,可那可恶的奴根性,也略见一斑了。而现今,这可恶的奴根性依然在某些人身上挥之不去,正如《残花》所记载的那样。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正在失去鲁迅先生,或许我们已经早已把鲁迅先生,彻底地失去了!

(四)教师点评

污染的不只是环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的古圣先贤显然早已意识到了“利”对人们的强烈吸引。而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逐利”已早已被人们认可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只要是利益正当,合情合理又合法,“逐利”又有何大碍呢?但若见其利忘义,见有利可图而趋之,望无利可图而弃之,甚或将无用之物掀翻在地,再踏上一脚,这就不免有些可恶了。
陈帅同学的《残花》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逐利”群丑图。在这幅图中,陈帅信笔勾勒出了一群为利所俘,被利所驱的人们。他们陡见“蓝花”(后呢称“蓝蓝”),因为它是那样的蓝,那样的诱人,仿佛是蓝色的血液,无时无刻不在跳动。它是如此的富有生机,完全脱离了其“残”的本质,故人人精神振奋,认为它“历史悠久”,是“新物种”,“名花异种”,“能使我们扬名的神花”。为此,个个激情似火,誓将“揪凶”行动进行到底,誓将它的来历查明,于是,“整个小共燃起了一股斗志,燃起了一股力量”,“更重要的是搜索整个小区”,力争找到那朵花的同种!在“利”的面前,人们迷失了自我,逐“利”的风暴使人们心中“利”的潮水猛然暴涨,这种对“利”的盲目追求不能不说是一种陷落和倒退。 为了仅且仅仅是一种徒有虚名的“利”,人们趋之若鹜。但是,在虚名面前,即使人们投入巨大的精神,他们也必定是无所得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故一旦得知事实真相——“蓝蓝”只不过是一朵寻常的用于环境监测的花而已,人们的失望失落是可以想见的。但是更大的悲剧还在后面,昔日的骄宠“蓝蓝”,在自己没有丝毫过失的情况下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一脚,不对,每人一脚”,只因其一文不值,更别说它还百般捉弄过为之四处奔波查寻鉴定的人们呢!
陈帅同学能够从平常的一件小事中挖掘深的含义,着实可喜可贺,另外,《残花》不仅写出人们对“利”的追求,还看到了人们对已拥有的东西的忽视。在发现“蓝蓝”后,人们回到“大跃进”,力争去找那朵花的同种,代之以好好照顾那朵花的是“几天没搭理”、“几天不浇水”,终而致使本就“没几丝生命力”的“残”花“与世长辞”。这就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点明了人们对“利”的盲目性。人们在逐利时,不仅迷失了辨别的方向,更重要地是迷失了做事的法度和准则,从而也就迷失了自我。“蓝蓝”和人们之间开的这个“玩笑”是近乎荒诞的。
然则,这个荒诞的事件却有着极为现实的反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类故事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几乎每时每地都在上演。为了追逐各种利益,不论是物质的,还是荣誉的,有多少人推眉折腰,为利所羁绊,又有多少“于勒”式的人物被弃置一旁?呜呼,人类岂不是多了点“利”气,而少了点“人”气?人类的真心真情又跑到哪里去了?
此外,“人们”对“蓝蓝”的热情也令人生疑。只热衷于扎推看热闹者居然如此热血沸腾,不能不说是矫情。由是我不觉联想到闹得沸沸扬扬的“刘海洋事件”。熊固然应得到保护,刘海洋固然也应该依法处理,但事情发生后人们对熊的爱护之情,对刘海洋的讨伐之声也多少出乎我的意料:人们是不是太过于百无聊赖了,人们的热情之所在到底依附在何处?而那些滥捕乱猎者,嗜食野味者,对失学儿童视而不见者,对弱势群体漠不关心者很可能也是混迹其中的。
总之,《残花》这篇文章再次印证了“形象大于思想”的文学理论,让我们浮想联翩,同时它又让我们每个读者深省:“我”是否也是“蓝蓝”的拥戴者之一呢?掩卷深思,耳旁响起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训,警醒世人切不可让污染的环境遮蔽了清雅的心灵。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0613.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