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5-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思路:

《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能让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心情,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因而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思想,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正确处理好现代教学体系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这四个要素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并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拓展训练。在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教师:激趣导入  ----点拨导议----拓展导创

过程:学----议----练

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2、能力性目标;

(1)培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培养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媒体:

校园网络,多媒体计算机。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重点及分析: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情感,并为之而感染,并能迁移于自己的写作之中是难点,也是重点。针对这一难关,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原理,运用设置疑惑,推荐网站,组成小组,相互探讨,相互揣摩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设计及分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也是关键阶段。

目标:1、激发兴趣。

2、查找资料,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一)情境创设: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朱自清《春》的境界,感悟到春的妩媚;进入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去感受夏的热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进入阳光下的雪景中,去领略毛泽东《沁园春?雪》的“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再展示一大片金黄的桦树,一地的落叶,随风飘舞的画面,打出秋又是如何呢?特别是郁达夫心中的秋味又怎样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的愿望。

分析:要学生进入学习氛围,调动其求知的欲望,就要注意调动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美感思维,让学生的思想随着美的画面动起来,到秋的意境中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对象。

(二)自主学习

1、教师指导

(1)展示学习目标:

①作者简介及背景。②绘画或寻找文中秋景图。

③查找北京风景图。④品尝秋味。⑤设景创作。

(2)推荐网站。

(3)指导查阅,解决查阅资料时所遇到的困难。

(4)指导编辑。

2、自主学习

(1)独立学习或自愿组成小组学习。

(2)查阅资料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3)设置场景,感悟秋天。

分析:在此过程中,注重了恰如其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充分利用网络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不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辅助学习的工具,而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第二阶段:协作阶段,成果展示阶段。

学习目标:l、品尝故都的秋味。

2、写作训练。

一、围绕故都的秋味,展开了以下的讨论。

(1)围绕秋味体现于何处。

有人说在景中,并出示图片,有人说在作者的心中,并说明理由。

(2)围绕着以情驭景的手法展开讨论:

A、A同学首先上台展示自己成果,抓住一细节“秋声是静”用“蝉声,扫帚声,闲人声”等来说文章借用反衬手法,来写故都的秋味是“静”,并引证了《荷塘月色》的蛙声。

B、B同学也不示弱,讲到文章借南国的秋味不足来反衬北国的秋味十足。

C、C同学抓住秋院中的“破”,蝉声中的“残”,秋果中的“淡”,落蕊中的“寂”来品出了秋的清、静、悲凉之味。

D、D同学从视觉(“白色”、“浅黄色”),听觉(“扫帚声”、“蝉声”),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中感受秋的味道。

E、E同学却只抓了“都市闲人”中的“闲”字,从衣着入手,品尝秋的悲凉。

同学们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了讨论,悟出了作者景中的秋,心中的秋。

(3)围绕着故都的景点,作者的选取景点展开讨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一幅幅画面展示出香山红叶的美,故宫的历史文化,北海的迷人风光,长城的古老文明,老胡同破旧的四合院,秋天的落叶,寒蝉于树的悲凉等,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得出了景由情定,情驭于景的结论,得出了本文的作者以低沉,悲凉的笔调来表现对故都的一种独特的颂秋情感,并引证了文中的开头与结尾。

分析: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查阅的资料整理过程中,要进行再创造,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必然离不开思维与创新。香山红叶与破旧的四合院上白色的牵牛花,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何舍红叶而取白色的牵牛花呢?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作者心中的秋味,正是在这交流研究中,学习他人研究成果中充实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也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在乐趣中感受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爱。

(四)拓展训练:

l、联想:同学们想到了杜甫《登高》的悲凉,想到柳永《雨霖铃》的凄苦,想到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壮丽。

分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很快联想到所学的秋文之中,体味了秋的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2、感悟秋天。交流作品(附文一篇)

(重庆市石柱中学高2004级一班黄静)

秋天的美,在一份明净,一份韵味,如少女的眸子,少女的丰姿,而最动人的却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苍茫的暮色,晚风带着丝丝的凉意,随着暮色的浸染,形成一种艳丽的凄楚之美,不禁让你流几滴伤怀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震慑,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分析:设置情景,将自己所感受的秋景用制作画面或选取画面来展示,并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交流,不仅能体会作者的写秋之感,理解文意,更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教后感

第一次尝试以探究性学习来展开教学活动,在整个课堂中,我没有向学生灌输知识,但学生所学到和所悟到的东西,仿佛要比平时还多,此时,我想到了一部好电影,不仅要有好的导演,更主要的是有好的演员的出色表演。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0449.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