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名家点评]“观沧海”课例点评

九年级语文教案 2016-05-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九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实录----执教人/陈郁

一、教学目标 :

1、在对情和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感悟《观沧海》雄浑阔大的意境。

2、通过对具体诗歌的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生境界对诗歌境界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

对于“意境”学生难于理解和领悟。

三、教学重点:

通过把诗人的人生理想、人格境界与景物的特点相连接来理解意境,学习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解感受

五、上课过程:

(一)、分析《观沧海》

1、检查背诵情况,简要点评。

讲述要点1:对中国诗歌理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握诗歌的意境,而我们刚刚学过,把握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要分析情和景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观沧海》的情景和意境。

讲述要点2:我们先来分析《观沧海》之景。(展示幻灯片的鉴赏提示)我们在欣赏景物时要能把文字化为形象,调动一切感觉器官,如同身临其境。

2、同学分析,同桌之间小声交流。

3、提问:

请描绘你通过诗歌所看到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景物的特征。(2到3名同学交流)

点评并归纳(展示幻灯片上的归纳)----雄浑阔大,气势非凡。吞吐日月,包容星汉。

讲述要点3:上面我们已经基本体会了《观沧海》之景,其实,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下面我们就来透过这些景物来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4、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讲述要点4:我们知道,要想全面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知人论世)那么对于曹操当然也是如此,屏幕上有曹操所处时代的介绍,请看一下。(展示幻灯片)对于曹操的生平资料可以再参考一下昨天所补充的资料。

5、同学分析。

6、提问交流:

我们既要看到曹操一以贯之的情感,也要注意具体作品中的情感。(2到3人交流)

归纳(展示幻灯片)----心系天下,渴望统一。雄才伟略,翦灭群雄。

7、情和景的融合。

讲述要点5:刚才我们对《观沧海》的情和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其实,对于诗歌的理解我们也许不应该把情和景割裂开来,而应把它们当做一个整体来感受。现在我们就来看本诗中情景是怎样融合的。

同学杂言交流

展示相应的幻灯片并总结:深邃汹涌的大海与作者沉雄豪迈的气概相结合,大海主宰一切正暗示了作者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两者的交融形成了一种雄浑苍劲的艺术境界。

8、请同学用几句话描述、概括你心中的《观沧海》。

9、齐读《观沧海》

(二)比较阅读《浪淘沙.北戴河》

讲述要点6: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与曹操一起领略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感受了它的雄壮之美。但是,也有人认为只在岸上观看不如亲自与大海的惊涛骇浪相搏斗来得过瘾,大家猜猜这个“狂人”是谁啊?

的确是毛泽东。我们只要从为人、为文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是不难猜出的。毛泽东喜欢游泳,我们学过他的词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词就是在毛泽东与大风大浪搏斗之后写成的。(展示幻灯片上毛泽东的词作)

1、分析指导

讲述要点7:当时毛泽东在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日午后狂风大作,急雨横飞,巨浪涌起,毛泽东提出下海游泳,警卫人员竭力劝阻,而毛泽东以“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为理由到海里畅游了一个多小时,回来后即兴写就该词。下面请同学们模仿刚才分析《观沧海》的方法来分析这首词。分析的时候可以参照大屏幕上的鉴赏提示。(展示幻灯片)

上片:景中含情(雨和浪的声势)

下片:情中含景(立马扬鞭的生动剪影)

历史和现实交错

2、散读分析

3、同学交流,利用点评讲清要点:

视通万里,惊心动魄

大雨、白浪的飞落和腾起,声如鼓、如雷,势如箭、如山

思接千载,乘风飞越

猛士、骏马、高山、长空、大海----碣石挥鞭的动态画面

鞭声、蹄声、风声、涛声----强烈的音响震撼

伟人与伟人的交流:力量和气概,文治和武功

4、简单比较:

相同点:都是诗人、政治家、军事家,都以天下为己任,都建立了丰功伟绩。诗歌中都描绘了雄伟壮阔的风景。

不同点:曹操身处乱世,最终也未能完成全国的统一,而毛泽东却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并带领人民走向新的生活,这一点远非东汉末年可比。在曹诗中更多的是对大海进行横向的描写,而在毛诗中不仅有横的风景更有纵的历史。所以,《浪淘沙.北戴河》除了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还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感和更宏大的历史感。

5、齐读《浪淘沙.北戴河》

(三)小结:

1、通过对景和情特征的分析来领悟诗歌的意境

2、人生境界决定诗歌境界,诗歌境界反映人生境界

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有时要从人生境界来把握诗歌境界,有时要从诗歌境界来体验诗人的人生境界。

(四)、作业 

借助晏殊、秦观之词作从另一角度理解人生境界与诗歌境界。

《观沧海》教学设计思想

是好读诗不求甚解?还是条分缕析,所谓的授人以渔?

中国古典诗词构成的是一种整体美,欣赏中最关键的也是整体感悟,尤其是对于诗词意

境的赏析更是如此。如果条分缕析,肯定会破坏整体美,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强调整体感悟,可能有些玄奥以致学生难以把握,而且还可能导致上课过程沉闷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上课方式的选择很难,思前想后,最终决定还是尽可能教给他们比较正确的赏析古诗的方法,其余都是次要的,于是,教学方法就定位在以感受领悟为主,兼及一些分析方法和技巧。

讲解诗歌,既是讲美学,也是讲人生哲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就是感悟诗歌美的意境和探讨人生境界与诗歌境界的关系。而不管是美的意境还是诗人的人生境界,都不能是孤立片面的分析,都应该是比较全面的学习。当然这些知识在一节课内是讲不完的,所以,只能把这一节课设置成诗歌欣赏链中的一环。因此,在感悟《观沧海》意境美之前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意境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在《观沧海》之后要让学生知道意境美的不同类型,雄壮的、缠绵的、委婉的,为了帮助学生欣赏不同的意境美,课后还将分析大量的婉约词,比如晏殊、秦观之词作。

孤立地分析《观沧海》中曹操的人生境界和诗歌境界是有很多局限的,只能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既获得感性的认识,又能从理性上进行总结。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就是:通过诗歌,既要分析曹操的人生境界,也要分析毛泽东的人生境界,还要分析苏东坡的人生境界,分析孟浩然,分析张泌的人生境界。因为,把这些人组合起来就是一条人生历程的抛物线:曹操胸怀大志,也建功立业了,但未完成中国的统一,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毛泽东统一了中国,让人民有了几千年来的首次解放,处于人生的顶峰;苏东坡有很大的政治理想却没有机会实现,但还算豁达,可以说是人生的下降趋势;孟浩然,是中国历史上不想归隐却又不得不归隐的诗人,他更没机会施展抱负,人生状态更低;至于张泌,比孟浩然更惨些,看到雄壮的景象都要产生悲悲切切的想法,状况就更差点了。他们的不同境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不同的诗歌境界,这样的分析让学生对境界的理解会深刻些。

一节课,只是一个环节,所谓独木不成林,一枝独秀也不是春,每节语文课都应该也只能是实现语文教学总体目标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放在语文教学这个大系统中设计每一节课就是我们应该有的设计理念。

《观沧海》教学反思----执教人/陈郁

语文课难上,诗歌分析课更难上,诗歌意境的鉴赏更是难上加难。但难上也得上,何况我们也想借这个机会证明一下,语文绝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工具课,它应该是美育课,是人文课……因为有那么多困难存在,因此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的确是步履艰难,尽管得到众多同行的协助和专家的指导,自己也使尽了浑身解数,但在上课铃响之前那一刻依然是忐忑不安,没有把握的。现在回顾当时的过程不禁让人产生些许感慨,比如,上课的形式可以再灵活点,语言可以再准确点,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再充分点……更重要的就是:想得太多是不对的,因为瞻前顾后必然取舍艰难;想得太少也是不对的,因为捉襟见肘必然贻笑大方,所剩的只有不多不少那么一种境界了,难啊!这有点象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的那样,一个作家想要表达一个意思只有一个动词或一个形容词供其选择,也许,我们语文课也是这样,只有一种方法是最好的,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找到,唯一能做的就是无限的接近。这一次的努力使我接近了一点点,相信下次能再接近得多一点,取得更好的效果。

《观沧海》教学点评----语文教研组长/郝景鹏

陈郁老师所执教的《观沧海》一课,高屋建瓴,腾挪自如,既有扎实的效果,又有丰富的趣味。课堂上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沧海》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是没有理解上的障碍的。为此,设置思维的难度,挖掘作品深藏的韵味就成了本课设置的重点。陈郁老师选取“意境”作为教学重点,既对本课本单元的宏观把握,也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意境”是中国诗文惯用的概念,惟其惯用,更让人捉摸不透,这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可言说的成分。选取“意境”,本身就体现了陈老师过人的胆略。深文浅教不易,浅文深教更要富于艺术性。陈老师发挥自己专业功底深厚的所长,极大地开拓思维的广度、深度。由诗本身,引发对诗人、对诗人时代风尚的认识,再把诗人和后来的相似或相异的人物作比较,很好地体现了“知人论世”的评判原则。在密如蛛网的纵引横联之下,学生对文本意境的把握自然就进入了更高的层次。换一个角度看,“大语文教育”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让课堂弥漫出一种文化气息,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在这种意义上说,陈老师的这一节课为语文教师在“大语文教育”上提供了一个范例。

让学生改写《观沧海》,也是陈老师的一个创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入创新,融入个性,这也是二期课改的新理念的体现。读者与作者异时、异地地交流,以我心知人心,也是文学鉴赏中必要的手段。这一点,可以给语文教师提供某些思维的方向。

陈郁老师人如其名,既沉(陈)稳有度,又郁蓄深厚。他定会在自己的舞台上创设更美妙的“意境”来。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unianjiyuwenjiaoan/40437.html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2.了解小说的来龙去脉,弄清人物活动的大舞台。3.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4.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二...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2021中考必背文言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史公不敢酣卧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二、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二)学...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年级英语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写了人性,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有良苦的用心,然而每一篇的中心都没有直接表露,所以每一篇都可能让读者产生疑问,不同的读者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每一...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敬业与乐业》板书设计]《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能力目标: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教育目标:尊敬学习,就是尊敬你自己。重点难点:把握中心论点,体会敬业与乐业的情感。策略方法:讨论法。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二章诵读欣赏_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初读1.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诗歌。出示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提出疑问。2.组织小组交流。小组内互相朗读,交流大意,记下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问。3、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四年级上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

    1、诗两首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桃花源记12段】12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2....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与朱元思书》乐乐课堂_初三上册《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根据xx市教研中心的部署,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初三语文组同仁来到12班听我上《与朱元思书》。我课前把课题、作者、朝代都写在黑板中央正上方,把补充的词语解释写在左板书位置。简洁地导入上课铃声响过,师生问候之后,导入新课:“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各种名胜数不胜数。浙江省有个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条江流由...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 九上语文《故乡》_《故乡》人教九上18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特点 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的 变 说明了什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交代背景 )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

    发布于:2016-08-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